书稿以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为研究对象,以推进我西南边境地带有序协调发展需要,通过对区位理论以及相互依存理论特别是功能性合作开展相关经验梳理为依据,论证提出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深层次目标、必要性与可行路径;并在此过程中分析经济合作各影响因子与其背后行为体行为逻辑关系,以水环境治理为案例分析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障碍原因和国家主要顾虑。在概述与归纳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最新态势特点基础上,研究提出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具体路径、优选模式与可行机制,并对经济层面功能性合作产生的外溢效应进行分析评估。
通过研究论证地缘政治学、地缘经济与相互依存、地缘功能性合作以及西藏区位优势等,弄清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以及该区域经贸关系与合作层级,对合作具体路径特别是通道经济进行分析,探求可行的经济合作模式和经济空间布局,为环喜马拉雅区域内国家全面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论指导与决策参考,同时也为中国边疆学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支持。最终期望通过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层面功能性合作系列探讨,为域内相关国家间就高政治领域合作进行前瞻性研判,就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比如边界划分等敏感议题进行妥善解决提供思路。
(1)通过对相互依存理论、区位理论、地缘功能主义以及部分国际跨国经济合作区成功案例等深度梳理和解析,系统研判当前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必要性与紧迫性和可行性,为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提供理论支持。
(2)弄清环喜马拉雅区域基本区情、经济合作开展各类影响因子,分析环喜马拉雅区域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独特性和特色地方,揭示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开展的各类影响因素等,为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决策提供现实基础。
(3)研究提出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的具体对策措施,探求可行的合作路径、优选模式和相关合作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4)以水环境治理为案例,重点分析环喜马拉雅区域各国在围绕各自利益与地区利益上的考量因素、行为逻辑特点和主要顾虑,为探求可行的区域水环境治理模式提供思路。
(5)对环喜马拉雅区域历史遗留问题、地缘政治互信不足、安全领域合作亟待加强等急迫性议题,结合功能性合作带来的外溢效应进行进一步评估并给出解决的具体思路。
理论研究综述与归纳。本书系统性归纳总结国内外学者有关地缘政治学、地缘经济学、国际贸易与区位投资理论以及边疆治理理论和功能性合作理论等,以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建设折射出的经济学乃至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进行梳理,为后续具体对策路径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国际比较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区域性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方法与要求,得出对我们的启示,研究给出中国就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总体思考、对策与建议等。
定量分析在局部的运用。通过相关经贸与跨境人员流动等数据收集和分析,研究环喜马拉雅区域经贸合作方面的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向,分析产生的原因以及纠正的方法。通过对CPAGIL模型解读与功能性合作开展目标的明确,就具体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路径、方案等给出排序,并以重点案例研究的方式来论述该经济合作的可行性方案。鉴于经济与政治分属于两个不同领域,以数据推理的方式来论证两者间关系并非合适,因此在文中笔者采用定性分析为主。
文献分析法:分析研究美、印、欧等智库以及国际非政府组织等相关研究报告、文献资料和图书,掌握最新动态并梳理分析他们的关注点及其变化。
政策分析法:分析环喜马拉雅区域内国家围绕跨国政府层面政策沟通情况,研判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反垄断政策、边疆治理等不同阶段调整变化规律,研究政策层面我们可能和可以采取的对策措施与实施步骤。
案例分析法:重点研究环喜马拉雅区域生态资源保护合作方案,特别是如何就水环境治理开展跨国跨单位合作,分析水环境治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怎么化解?研究中国的路径思路,包含如何就区域内层面联合立法与制度机制建设方面达成共识,妥善解决该问题。
多变量分析方法:文中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环喜马拉雅区域跨国贸易相关数据、地区安全指标、当地部落居民心理情绪和预期等有关影响经济合作的各类统计,并结合地缘政治经济发展新形势和发展态势特点等对有关数据序列表现出的特征进行定性解读。
因环喜马拉雅区域其特殊地理方位而使得在具体对策建议可操作层面增加了不少困难。一方面该研究不回避反分裂与边疆安全多变量治理等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也在探索美、印、日等如何定位与重塑环喜马拉雅区域地缘环境,它们具体战略意图与路径方案有哪些?域内这些国家对外来力量和中国角力究竟持何种态度、立场?所有这些分析或将有助于我们从国家整体战略高度来把握地区走向。而目前中国自身国力提升以及相关工业产能跟进,为中国影响力辐射环喜马拉雅区域创造了条件。此外笔者就读单位不仅有着丰富科研资料,也有着广泛人脉网络,书稿指导小组老师更是有着深度学识和涵养,对本书撰写框架搭建和重难点等提出诸多意见建议。此外,笔者这些年来在该领域也有学术积累,与美国、英国、印度、尼泊尔等相关智库人员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渠道进行接触,与西藏境内乃至中央统战部门、西藏区委和宣传系统等也因工作缘由而经常互动,这有助于笔者通过现状调研与走访来获取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