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 救国图强运动的兴起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各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与努力,掀起了救国图强运动的浪潮。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发起的救国图强运动中的典范,太平天国运动是由洪秀全等人领导,为了反清、反封建发起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巧取强夺,加之部分地区连年灾荒,人民群众苦不堪言,国内各阶级间的矛盾快速上升,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有“中西合璧”的特点,以“拜上帝教”的形式组织起来的。“拜上帝教”是洪秀全根据基督教的《劝世良言》创立的教派,他能够大胆学习、借鉴、运用西方文化,是历代农民领袖中第一人。同时,太平天国运动组织周密,军队建制完善,并修订了大量军事条例,军队凝聚力较强,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者和西方列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王朝的崩溃和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程度。义和团运动是以“反帝”为目的,以农民为主体自发的爱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十分严重,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当时最主要的矛盾,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义和团的宗教信仰有多元化、本土化的特点,它融合了大刀会、白莲教等组织的信仰,但义和团运动组织松散,各地义和团自成体系,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很难形成“合力”。虽然义和团运动维持的时间较短,但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保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均以失败告终。

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发起的救国图强运动中的典范。在两次鸦片战争惨败之后,清王朝认识到必须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才能挽救中国。以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人士,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持封建统治,挽救中国。在洋务运动期间,引进了大量西方先进的技术,训练了新式海、陆军,开办了江南制造厂等近代军工企业。同时,兴办了铁路、采矿、纺织等民用工业。除此之外,创办了新式学校,选派学生出国留学。虽然洋务派人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但他们仍认为封建制度是完美的,主张维持封建统治。由于封建统治本身的局限性,始终无法挽救中国。洋务运动是中国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一次尝试,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打开了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大门,在当时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但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仍然是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持封建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无法从根本上挽救中国,无法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由此证明,只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改变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是不可能成功挽救中国的。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发起的救国图强运动中的典范,是近代中国政治改革的第一次尝试,对近代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末路,西方列强加速瓜分中国。在这个背景下,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感到空前的民族危机。《马关条约》的签订直接导致10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主张拒和、迁都、练兵、变法,戊戌变法由此拉开帷幕。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创办大量报馆、学会、学堂,宣传变法维新,全国议政的风气逐渐形成。戊戌变法的内容涉及经济、文教、军事、政治等方面。在经济方面,康有为主张发展工商业,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在文教方面,康有为主张鼓励开办私人学堂,学习西方文化、科技,选派留学生,奖励科研活动;在军事方面,康有为主张用西方军事训练,裁减老弱病残士兵,训练使用枪炮;在政治方面,康有为主张精简机构,大胆任用有能力的新人,广开言路。在维新派看来,想要挽救中国,不能仅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等制度。但由于维新派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软弱性,且没有把改革理论和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加之守旧派势力强大,导致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首次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推动了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清王朝的自我改革。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中的典范,是近代史上意义重大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但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篡夺。1840年以后,各个阶级对挽救中国做了各种尝试,但均未成功挽救中国,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加快了瓜分中国的脚步,同时清王朝统治者放弃抵抗外国侵略,社会矛盾激化。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人们意识到通过政府改良不能挽救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孙中山等人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准备发动起义,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真正解决中国问题。但起义消息被泄露,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国外。后来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纲领,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开展革命运动,但多次武装起义均失败。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革命军占领了汉口、汉阳,并号召各省起义。在接下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湖南、山西、江苏等省份相继宣布独立,重重打击了清王朝。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清王朝最后一任皇帝退位,消灭了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但由于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没有建立革命武装,所以辛亥革命仅推翻了清王朝,并没有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孙中山不得不将革命果实让给袁世凯,1912年3月,袁世凯就职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对帝制进行复辟。因此,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解放了封建思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最终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同样不能挽救中国,还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1840年以来,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各阶级均就挽救中国提出了相应的方案。由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各种方案均以失败告终,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人民富裕。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中国各阶级都进行了努力和尝试,但均以失败告终。在中国先进分子为寻求解决方案而苦恼时,俄国的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送到了中国,这为解答中国面临的问题带来了新的理论武器。

在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大大冲击了封建思想和文化,但它并不能给中国人民指明挽救中国的道路。在这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出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引发了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制度的思考。这时,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开辟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道路,为挽救中国指明了方向。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世界各地出现革命的高潮,五四运动也是在这种影响下发起的。十月革命的成功,让中国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给中国争取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指明了方向。此次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

其实,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之前就已经传播到中国了。最早在19世纪末就传入,主要由欧洲、日本传播而来。在欧洲途径传入方面,目前发现最早的记载是张德彝的《三述奇》,其中描述了一些巴黎公社起义的场景。 宋育仁的《泰西各国采风记》则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马克思的学说与生平,但由于出版数量比较少,在中国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此外,《万国史记》《佐治刍言》等书籍中也提到过无政府主义、国际工人运动等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内容,但只是零星记载,很难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范围传播。在日本途径传入方面,中国的留日学生是日本途径传播的主力军。梁启超在日本广泛吸收了西方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中国之社会主义》《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等文章中提到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中,最突出的是朱执信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提到了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差异,还介绍了阶级斗争学说,并且对《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进行概括。孙中山也多次提到过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有重要意义,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也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总体来说,在十月革命之前,马克思主义没有在中国得到全面的阐释,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没有被人民群众重视起来。这是由于当时中国的经济极度落后,没有让社会主义生存的基础,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条件很不成熟。

在十月革命之后,中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的失败,让人们对学习西方道路产生了疑惑,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并不能指明挽救中国的道路。十月革命爆发在与当时中国情况相似的俄国,并取得了成功,对中国人民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挽救中国的指导作用。十月革命证明了经济社会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挽救国家,让长期生活在帝国主义欺辱下的中国人感到了反帝斗争不再是孤独的。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李达、董必武等人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成为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就这样,人们在摸索挽救中国的道路中,通过不同途径认识、了解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有历史必然性。人们从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群众的力量,并学到了新的革命方法,之后便开始在工农大众当中寻找革命力量。

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在中国发起了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多次大规模战争,与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100多部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矛盾。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阶级民众先后发起了一系列救国图强运动,但均以失败告终,没有找到挽救中国的合理方案。在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阶级的救国方案失败后,人们把挽救中国的希望寄托到无产阶级的身上,中国共产党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俄国的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奠定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和壮大以及工人运动的兴起,奠定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基础;再加之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加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首先来看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1917年在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使人们把目光由西方帝国主义国家转向俄国,从资本主义思想转向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为取得自身解放所用的理论武器,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指导思想。很多先进分子在十月革命之后开始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李大钊是我国第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新青年》成为弘扬新思潮的主场地,1919年李大钊把其中一部分设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刊。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非常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成为系统全面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标志。同时,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团体,有组织地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是1920年在北京大学成立的,之后在武汉、上海等地也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宣传活动。《共产党宣言》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在中国出版,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杨匏安、周恩来等人逐渐开始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快速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次来看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基础。中国的工人阶级是随着外资企业、民族工业等企业的创建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当时,中国的工人阶级同时受封建势力、外国列强和资本家三方的压迫和剥削,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勇于斗争的精神。同时,中国的工人阶级大多集中在沿海城市和交通便利的大中城市,比较容易团结战斗,形成政治力量。除此之外,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有天然的联系,有利于和农民形成工农联盟。中国工人阶级为了反抗压迫和剥削而发起的罢工运动逐渐增多,中国工人阶级逐渐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奠定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基础。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表现出非常大的革命力量,让共产主义知识分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的重要性,开始寻求与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他们通过组织演讲、社会调查和节日纪念活动,初步使中国工人阶级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在北京、上海、长沙等地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地方组织,拥有了很多建党骨干,从而中国共产党也就顺理成章地诞生了。

1921年7月23—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就此焕然一新。 Rz55Fuduwu7DO/mVHcjibdJgKYM6WLDqh85doXaaCLPldXicAftloQ+MiGi5gfL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