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流动的都市: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城市生活

在2009—2019年这十年间,我国的移动互联网取得了充分的发展,直至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带动了线上空间和线下空间的同步发展,并打通了线上、线下生活的边界,社会整体的流动性大大增强,呈现出英国社会学者齐格蒙特·鲍曼所描述的“液态社会”的典型特征:流动的人群、流动的时间、流动的空间以及流动的社会关系,流动的现代性,已经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 移动应用App对城市生活的全方位渗透

2009年以来,我国的移动互联网使用始终在持续深化。进入高速发展期以后,移动互联网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服务场景不断丰富、移动终端规模加速提升、移动数据量持续扩大。 线上一体化服务平台的发展,随着各类社交、信息服务、金融、交通出行及民生服务等应用功能的融合,正在日益完善,服务范围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设备,成为“万物互联”的基础,智慧社区、智能家电等促进人民生活中的“住行”体验升级,个性化、智能化应用场景日益普及。而基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发展,海量的大数据为分析人们的出行方式、旅游交通提供了可能,从而更有可能助力于城市智慧大脑的建设,让城市生活更加便捷、高效。

(一)人均移动App数量达30个以上

如图1所示,从《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中各个年龄层的手机App应用(安装)数量上看,到2019年年底,15—19岁网民群体人均手机App数量最多,达84个;其次为20—29岁网民群体,人均65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手机用户的人均手机App的数量逐步减少,但即使在60岁及以上的手机用户群体中,人均手机App数量也有37个。

图1 各年龄段网民人均手机App应用(安装)数量

(二)移动通信、支付及购物类App占用户规模及使用率前三名

如表1所示,从各类App应用的用户规模及使用率上看:手机即时通信应用用户规模最大,达9.78亿,使用率也最高,为99.3%;其次为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到8.53亿,使用率为86.5%;排名第三的为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81亿,使用率为79.2%。除此之外,手机搜索引擎、手机网络新闻、手机网络音乐与手机网络游戏的使用率也都超过了50%,用户规模均在5亿以上。手机网络文学、手机网上外卖和手机在线教育为最后三位,其中手机在线教育的用户规模和使用率最低,用户规模为3.4亿,使用率为34.6%,虽然在2020年上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用户量有所增长,但是随着疫情退去,线下教育恢复正常,反而出现了较大的负增长。

表1 2020年3月—12月手机网民各类手机应用App的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二 消费、出行、教育、医疗、政务的移动化新趋势

(一)移动支付、购物、出行激发经济新动能

随着万物互联的时代渐行渐近,“流动”已成为生活的常态。旅行预订、共享单车、移动支付、手机挂号、外卖下单、饭圈集结……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移动互联网营造的便捷生活。2018年12月,央广网联合蚂蚁金服发布的《移动生活报告》,以城市为主要观察维度,从出行、旅游、医疗、政务等生活服务领域,观察我国城市居民移动生活的变化轨迹。报告显示,基于移动交通数据的城市“智慧大脑”的协调和管控作用,能够在高峰时段缓解交通拥挤;在移动交通App应用助力下,通过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等,很多城市已步入了低碳出行2.0时代,有更多的人选择公交、地铁、骑行、步行等组合方式出行,上海、杭州等地在一个月内因为低碳出行产生的人均蚂蚁森林能量超过了1.4吨。此外,出境游已成为百姓的生活常态,旅游App应用功能的不断升级、移动支付方式在国外的普及,也给国民的境内外旅游带来了更多的便捷。 并且,在直播经济带动下,旅游业也开始尝试直播带货,加上淘宝、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助力,推出更多网红景点,直接或间接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基于移动终端、网络购物市场对于线上线下动能持续、稳定的释放,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线上购物的卷入程度都越来越高。拼多多对于团购模式的提升,不仅进一步打通了下沉市场,也同时更好地解决了卖家的优惠问题和买家的流量问题;淘宝、抖音、快手等众多平台的移动直播带来个性化、互动的购物体验,大幅提升了交易转化率。

根据CNNIC截至2020年12月的统计数据显示,网络支付彰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移动支付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通过普及化应用缩小了我国东西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及城乡数字鸿沟,移动支付带来的数字红利正逐渐惠及大众。并且,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工作也开始全面展开,目前全球领先,有助于为我国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数字化的生活便利。 而在中国银联发布的2020年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已达8.05亿,线上支付场景加速渗透,各大城市、中小城市步入数字支付时代,移动支付加快与公众数字生活对接;疫情防控加速线上便民支付场景建设,生鲜电商、网络直播等更多消费场景方便了百姓日常生活。

(二)移动医疗、教育、政务带来生活新形态

2018年年底,全国超过100个城市在支付宝平台上开通了社保查询服务,此外有超过500家医院可以实现医保线上、线下支付;2019年年底,国家医疗保障局联合支付宝宣布上线医保电子凭证,并很快覆盖全国,未来有望实现异地互通,更加方便了异地迁徙人群;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缓解后,“我国的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到2.51亿,占网民整体的21.7%,并且还在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国已有900多家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网络覆盖了所有地级市,55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可提供线上服务,用户群体也向全年龄段扩展”

以笔者所生活的城市杭州为例,作为国内互联网最发达的城市,早在2014年,杭州就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医养护一体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近年来更是借助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东风,大力推动加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智能化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借助手机支付宝、微信、移动App和移动短信等工具,随时随地可以完成个人医疗信息建档、家庭医生签约、线上问诊、预约挂号、诊后结算等流程,开药可通过“云药房”并配送到家,市属医院已经可以“先看病,后支付”。此外还借助AI技术,努力打造智能健康平台,提出“95%的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居家养老必须要有居家医疗跟进,居家医疗必须有互联网医疗技术跟进” 。如今,杭州的“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服务模式日渐普及,“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互联网健康大数据的分享、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已经真正进入平常百姓家。

同时,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带动了在线教育平台和线上政务平台的高速发展,弥补了线下教育和政务工作的很多短板。从2016年12月到2020年12月,我国的手机在线教育规模攀升:2016年12月,我国手机在线教育规模不到1亿人,比例也仅占网民整体的14.1%。到了2020年3月,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国各大中小学开学推迟,教学活动转至线上,因此直接推动了在线教育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手机在线教育规模达到4.2亿人,在网民中的比例也升至46.9%。 2020年12月,疫情防控形势稳定后,随着线下教育恢复正常,移动在线教育的用户数又有较大幅度的回落,降至3.4亿人(见图2)。

图2 2016年12月—2020年12月我国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而在移动政务方面,根据CNNIC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用户总量已达8.09亿人,特别是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基于移动终端推出的‘防疫健康码’,累计申领人数近9亿人,使用次数超过400亿人次……(大数据)在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作用凸显” 。移动政务新媒体方面,政务微博、头条号和抖音号继续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截至2020年2月底,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开通政务机构微博、头条号和抖音号。各地政府通过与支付宝、微博、微信(公众号与小程序)、头条号、抖音等移动平台进行业务整合,或者结合专门的政务App应用,有效提升了公共服务的办事效率,比如,广东省2019年推出的“粤省事”小程序和之后推出的“粤商通”涉企移动政务服务平台,构建了政企合作、管运分离的“数字政府”,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浙江省基于“浙政钉”“浙里办”等移动应用App实现了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服务,不仅提升了浙江“移动办事之城”的美誉,也吸引来更多人才在此落户,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总体来看,“基于移动终端的‘掌上办’‘指尖办’等‘云办公’的服务模式不仅提高了政务工作效率,提升了城市建设水平,还进一步促进了人才流动。 QDyu3EXqE1dn3D934fo51vZ4x7x3u3s9JKvScrvtZjICTftxaf+kE4LeSQKl03k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