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尖底瓶分布范围的史前环境特点

由于尖底瓶的分布范围极广,广袤区域内的地貌差异十分明显,气候及其他自然条件也有所不同。且黄土高原内部沟壑纵横,地表起伏颇大,气候的局域性差异明显。虽然现在关中盆地属于半湿润地区,陇中、陇东盆地及陕北、山西地区和内蒙古南部地区都属于半干旱地区。但在距今8500—3000年之间,全球均进入了全新世大暖期 (施雅风,1992a),因此,当时各地区的水热条件与现代可能有所差异,以下针对本书研究范围内不同区域的史前环境特点做简要说明。

关中地区,根据相关环境考古研究, [1] 该区域距今8000—3100年之间气候变化波动较大。距今8500—6000年,处于最为温暖湿润的气候阶段,年降水量比现在多150—300毫米,年均气温比现在高1℃—2℃;距今6000—5000年,气候变得干旱,年降水量比现在少大约20%—30%,年均气温可能与现在相当;距今5000—3100年,进入另一个温暖湿润的气候阶段,但湿润程度较距今8500—6000年有所降低。整体来看,在仰韶文化时期(距今7000—4500年)气候适宜人类居住生存。

甘肃地区更偏西北,生态环境脆弱敏感。根据陇东地区的相关环境考古研究表明, 距今7500—6500年该地区气候湿润;距今6500—5900年,气候更温暖湿润,落叶阔叶树数量迅速增加,针阔叶混交林茂盛,水生、湿生植物大量出现;距今5900—5500年,针叶树花粉占据优势,水生、湿生植物花粉仍占一定比例,说明温暖程度下降,但仍较为湿润;距今5500—3800年,禾本科植物成分的含量显著降低,蒿属等草本植物花粉扩展,水生湿生植物花粉仍然出现,说明尽管气候的湿润程度降低,但是总体上仍然较为湿润。以上研究表明,甘肃部分地区在当时较现在更适宜人类居住。

晋西南地区该时期古环境研究以芮城桃花涧遗址的孢粉分析为例。 文章指出,在庙底沟期该区域的水热条件虽不及关中地区,但整体处于相对温暖湿润的环境,期间经历有小的波动。距今5250—5000年,气候温和湿润;距今5000—4800年,气候转为温凉偏干;距今4800年以后,气候属温凉湿润。

豫西地区渑池班村遗址(距今7000年)的植物考古研究表明,仰韶文化早期植物以栎、朴、山茱萸、紫苏和野大豆为主,反映当时该地区的植被环境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相对较温暖, 而三门峡南交口遗址发现的水稻遗存也显示出该地区温暖湿润的环境, 仰韶文化中期的研究相对薄弱,但当时处于全新世大暖期,水热条件当与大环境吻合;仰韶文化晚期,河南笃忠遗址动物考古研究,竹鼠等喜暖动物的存在表明当时的气候仍温暖湿润。良好的水热条件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

内蒙古中南部及陕北地区靖边湖沼相沉积剖面的环境考古学研究表明, 距今8500—3000年,气候温暖湿润,但存在次一级的冷暖干湿波动,孢粉分析说明花粉浓度增加,季风降水增多,毛乌素沙漠广泛发育黑垆土,总体来看水热条件均较现在要好,适宜生存居住。

冀南地区以曲周地区(冲积平原)的古环境研究为例,表明距今7200—6500年,气候温暖湿润,到了这一阶段末期,出现了蓼属植物,气候转为温暖、半湿润;距今6500年之后,气候渐趋干凉。

综上所述,黄河中游地区距今8500—3000年间的环境考古研究表明,黄河中游地区整体处于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其中关中盆地、晋西南、豫西地区的环境最适宜人类居住,甘肃东部、内蒙古中南部及陕北地区,虽然水热条件不及陕晋豫交界地区,但均较现在的自然环境要好。在此期间虽然存在冷暖、干湿波动,但是幅度很小,对全新世温暖湿润的大环境影响较小。据此推测,黄河中游地区距今7000—5000年间,水热条件较好,适宜人类居住。

以上有尖底瓶分布的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虽然有诸多差异,但区域之间并非割裂或独立的。以关中地区为中心出发,溯渭河而上可到达陇西地区,再向西去便是青海地区;顺渭河而下可抵豫西地区;渭河向东汇入黄河干流后,沿黄河干流北上可达晋西南地区,继续北上可达陕北及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在晋西南地区沿黄河支流汾河北上可达晋中北地区;沿黄河干流向东可达郑洛地区。汉水流域、四川盆地虽然与关中地区之间隔着秦岭山脉,似乎隔着天堑,但山间沟通南北的古道存在时间久远,当时这些区域之间存在交流也并非不可能。


[1] Wang Jiajing,Li Liu,Terry Ball,Linjie Yu,Yuanqing Li,and Fulai Xing,“Revealing a 5000-y-old Beer Recipe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Vol.113,No.23,2016,pp.6444-6448.刘莉、王佳静等:《仰韶文化的谷芽酒:解密杨官寨遗址的陶器功能》,《农业考古》2017年第6期;刘莉、王佳静等:《陕西蓝田新街遗址仰韶文化晚期陶器残留物分析:酿造谷芽酒的新证据》,《农业考古》2018年第1期。

[2] 安特生:《中华远古之文化》,袁复礼节译,地质汇报第五号,农商部地质调查所1923年版,第11—21页;安特生:《河南史前遗址》(英文版), BMFEN ,No.19,1947,pp.109-110。

[1] Huang,Chun Chang,Zhou,J.,Han,Y.and ty Hou,C.,“ARegional Aridity Phase and Its Possiblie Culture Impact During the Holocene Megathemal in the Guanzhong Basin,China”, Holocene ,Vol.10,No.1,2000,pp.132-142.黄萍、庞奖励、黄春长:《渭北黄土台塬全新世地层高分辨率研究》,《地层学杂志》2001年第2期;庞奖励、黄春长、张占平:《陕西五里铺黄土微量元素组成与全新世气候不稳定性研究》,《中国沙漠》2001年第21期;庞奖励、黄春长:《一万年以来西安地区古土壤特征与气候波动变化研究》,《高原气象》2003年第1期。 GY41C49v3ZhX3KeBo8L9b5IZx55SVWzDoed2lLdagenB2t/X7X7fLCoxaD2/KsU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