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 国外相关研究

对企业创新管理的研究自熊彼特以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研究企业家创新精神在企业创新管理过程中的作用;(2)从创新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出发研究创新管理;(3)研究制度及综合环境在企业创新中的影响。

Erievon Hippel(1988,1993)、Stephen M.Shapiro(2002)认为企业创新是一个复杂且相互交错的系统,它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资源实力和研发实力,还依赖于不同研发主体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影响以及处在企业上下游位置的不同经济组织和个人 [1] 。Erievon HiPPel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总结认为,在企业创新活动管理中企业的客户或者说客户的需求对企业创新管理产生巨大影响。

近年来,随着管理科学和思想的不断发展,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被运用到企业创新管理的研究中,如 Freeman(1987)和Lundvall(1988)的系统创新理论,Margaret J.Wheatley(2001)提出的全员创新理论,Stephen M.Shapiro(2002)提出的全时创新理论,Lansiti(1997,1995)和Joe Tidd(2001)的组合创新理论,Miehael Hammer和James Champy(1993)的系统创新理论以及T.H.Davenport(1994)的流程再造理论 [2]

在继续研究基础创新理论外,对创新管理的研究逐渐转向对创新评价方面的研究。Nelson和Winter(2005)从系统进化的角度以及企业微观层面对企业技术和相关制度创新的界定和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企业创新不仅依靠技术要素,而且要把技术要素和制度要素结合起来,共同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Radosevic(2004)、Tidd(2006)、Shapiro(2002)、Tucker(2002)都是从企业微观层面,通过协同管理的视角,研究了企业技术要素和制度要素在创新活动中的相互作用关系,他们认为企业创新活动的成功或者企业创新活动绩效的提高都离不开技术要素和制度要素的匹配,任何要素的缺失都会降低企业创新活动的绩效。

Carlsson等(2002)认为对企业创新绩效评价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行业特征的基础之上,在评价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可以体现这种行业特征的数据指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Griffin和Page(2006)对企业产品创新绩效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他们针对产品创新绩效构建了一套复合指标,从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消费者满意度及产品销售收入等多个角度评价新产品的创新绩效。

James A.Christiansen(2005)在对众多企业创新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企业改进创新绩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新产品的研发必须以市场为基础,迎合消费者的实际需要,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2)新产品的研发要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注重开发潜在市场和客户;(3)企业创新要提高市场反应速度、缩短创新周期、减少市场风险;(4)注重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这样才能全面提高企业创新的绩效。

H.Dyckhoff、K.Auen(2001),J.K.Sengupta(2005),Francois F.Lavoie(2007)认为三阶段模型方法适用于多目标的投入和产出分析,而企业的创新管理过程就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管理过程,因此运用DEA可以根据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比较企业不同管理模式下的创新收益,提出改进创新管理的决策依据。

对企业创新管理的研究从创新制度研究到对企业创新制度的绩效评估研究,其总体都是沿着创新主体的思路,从与创新相关的各种企业要素着手。随着技术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也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能够整合企业技术要素、经济要素和竞争要素的新的管理方式应运而生,即协同创新管理。

二 国内相关研究

倪飞(2014)认为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医药企业在产品研发和生产制造技术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医药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仍然不足 。经过分析总结出影响我国医药企业自主研发的动力因素,包括: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基础、基础性研究水平、医药市场利润、医药市场竞争者的态度与医药行业研发相关政策。针对五项动力因素的影响机制,文章提出了促进我国医药企业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提高的策略建议。

田悦容(2014)认为导致医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医药企业研发费用投入不足、研发队伍及平台规模偏小、政府对医药企业研发的财政及配套制度供给不足是主要原因 。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医药产品关系到民生问题,因此,为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和政府应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对医药产品研发的投入,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水平,企业与政府真正形成合力来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创新水平。

胡善民(2014)从专利保护的角度分析认为,我国医药企业创新水平与专利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因素相关,二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运用和谐理论对二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系统优化,提出了内外部环境兼修的和谐管理策略,以期从两种角度共同作用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创新技术水平。

唐清泉、巫岑(2014)认为医药企业内部研发与外部技术并购是企业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的主要途径,二者的外部表现不同但之间又有着广泛的联系 。从正反两个角度分析了医药企业内外部研发之间的相互影响,并选取在深沪证券市场上市的A股医药企业为样本,采用2002—2010年间的公司相关数据,运用 OLS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医药企业的内外部研发活动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它们可以共同促进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单纯从内部或者外部因素着手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都不是最优路径。通过数据分析对比还发现,这种协同效应在企业或非国有制经济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而且这种以技术提升为目的的上市企业关联交易比单纯以股东市场价值最大化为目的的关联交易更有利于企业内外部研发活动协同效应的实现。

王勇(2014)对我国目前医药企业R&D活动中的效率危机进行了分析,在梳理企业R&D活动流程及环节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目前医药企业R&D活动中的效率危机产生的原因 。运用开放式创新理论,分析了R&D活动的不同阶段及环节,确定了新的适用于不同环境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提出医药企业R&D组织创新与重塑的三种组织模式,并分析了不同组织模式的特点,给出了适用条件。同时,对政府政策及法律法规对我国医药企业创新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分析。

阿丽塔等(2014)采用汤森路透集团专利数据库,通过检索中美两国1975—2010每5年的A61K∗专利,运用Thomson Data Analyzer文献计量软件和Ucinet社会网络分析工具,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势两个维度,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企业创新网络、大学与科研机构创新网络以及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创新网络,从创新组织角度揭示了我国医药产业创新网络的特点以及演变规律。相对于美国的成熟、独立发展及国际化发展阶段,我国医药产业仍然处于创新的起步阶段,研发创新实力整体水平较低 。因此,针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阶段应该采用适用于我国国情的创新网络模式,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我国医药产业创新的发展。

程新富(2014)从研发投融资角度,对我国医药企业创新活动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认为私募股权投资作为一种创新型的金融投资工具比传统融资工具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结合医药行业创新活动的特点,在我国医药企业创新经费普遍不足的情况下,选择私募股权投资无疑是一种促进创新发展、提升股东价值的新的实现形式

梁小娟、徐怀伏(2014)认为影响医药企业创新要素之间有些可以量化,有些无法直接量化,且可以量化的变量的量纲也不同,因此将整个医药企业的创新系统视为灰色系统,进而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采用《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0—2012年)》中的相关数据,对我国医药企业的发明专利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找出影响我国医药企业创新活动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建立新产品研发支出、政府支持支出、企业自身筹资、研发人员数量、科研机构数量五个指标,经灰色关联分析发现,新产品研发支出是影响我国医药企业创新活动发展的关键要素

罗亚琼、马爱霞(2013)认为医药市场发展迅速、竞争激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我国医药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因此合作创新成为部分医药企业或研发创新某一阶段的必然选择 。它可以帮助我国医药企业从简单模仿到复杂模仿最终走向自主创新。同时,对RF医药集团进行了案例研究,以期找到可以成为医药企业开展合作创新切实可行的创新策略。

倪飞(2013)认为我国医药企业主体创新意识不强,医药企业的R&D活动内部动力不足,因此构建以医药企业为主导的产品创新体系对提升我国医药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具有突出的意义。在充分分析企业主导的R&D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创新的特点以及R&D流程模式,提出了以医药企业为主导的产品创新体系策略,即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及开放创新模式中同时保持主导作用

曹净植、肖玲诺(2013)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在我国境内上市的77家中国医药企业以及两家国外医药企业进行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并根据2011年数据对以上医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医药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总体创新水平不高,在R&D投入方面尤其不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同行业水平 。因此,为提升我国医药企业的创新水平,必须在R&D融资渠道方面取得突破,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的能动性以及政府的支持力度,以便为我国医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寻找到充足的动力。

杨莉、陈玉文(2013)认为政府在医药产业创新过程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分析政府在医药产业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就完善和转变政府职能提出了四点建议:(1)政府要牵头制定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战略,并提供必要保障;(2)政府转变行政理念,切实树立服务性理念;(3)完善现行的医药科技创新财政扶持政策,要符合行业的发展趋势及企业的实际需求;(4)构建和谐的政策环境

杨希、邱家学(2012)认为中国医药市场是世界医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医药企业也正在走向国际市场,我国的医药企业将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医药企业在两个市场的同时竞争。我国医药企业的科研实力和管理水平与他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要想保持或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市场份额,只能依靠企业自身科研实力的增强。医药企业科研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企业与政府的共同努力,医药企业处于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对它自身的发展是十分关键的一个方面,这个环境主要是由政府为企业营造的,提高政府的政策服务水平,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让我国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实现良性循环。

宋帅官(2012)采用DEA分析法对辽宁省科技厅2010年重点监测的45家医药制药企业的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本省的医药制药企业的DEA有效数仅有15家,总体科研水平较低。同时,其中的25家企业呈现出规模效益递增现象,21家企业呈现出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整合的有效性,说明本省的医药制药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存在潜力。因此,省政府要加强引导,在行业管理和财政支持方面提供积极的政策,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必然可以为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发展引擎。

蒋晓萌(2012)阐述了创新网络模式的内涵及特点,分析了创新网络开发模式的类型及意义。认为医药行业的核心在于新药的研发,新药研发是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自身发展的持续动力,只有找到符合市场需求的新药才能在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我国医药企业应该根据当前自身的资源发展水平以及外部竞争状况,采用适宜的新产品研发模式,控制研发风险、降低产品开发成本,切实提高医药创新效率与收益

马骥(2012)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及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发现民营医药企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管理理念及方法落后;第二,管理及技术人才不足;第三,创新活力低,新产品少;第四,企业研发融资困难;第五,企业文化发展落后,无法与企业的管理活动形成互动;第六,支持中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不足。因此民营医药企业应加快兼并重组的步伐,提升企业产品创新的能力,实现产品结构升级,建立与技术创新活动相符的企业管理文化

张平(2011)以某民营医药企业研发活动为例,结合企业的实际背景,首先采用问卷调查及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寻找并分析企业研发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运用价值链分析方法、KPI指标法设立了新的研发考核指标及考核体系,最后采用PDCA循环法设计并建立了企业研发人员绩效管理的反馈系统,并在该企业中实际运行了该套研发绩效管理系统,证明了其有效性

朱皆笑等(2010)阐述了医药制药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从三个角度分析研究了国内外制药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发展状况:(1)国内外制药企业技术创新的背景分析;(2)制药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和概念的界定;(3)国内外制药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归纳总结 。最后总结出制药企业发展的核心策略是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才是制药企业的发展趋势和持续不断的原动力。从政府角度来讲,应提供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在制药企业新产品创新方面取得飞跃式的发展,从而带动我国制药产业结构的换代升级。

姚雪芳等(2010)认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医药产业的实力体现在新药物的研发能力上。在倡导自主创新型建设的国家发展策略下,我国的制药企业也经历了三段式的发展过程:“仿制药—模仿创新药—自主创新药。”建立了制药企业新药物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量化分析,比较了我国与制药发达国家及地区如美国、印度和欧盟的差别,深入分析了我国制药企业研发的比较优势和劣势,总结归纳出其内外部原因 。指出要全面提升我国制药企业的研发实力,必须从专利保护、药品管理政策、人才发展策略,企业内部资金及政府财政投入等方面入手,才能确保我国制药产业的长足发展。

蒋毅、毕开顺(2010)认为我国医药产业本身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医药国际市场的飞速发展给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对世界主要制药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体系分析比较发现,我国的医药研发实力与他们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的行业管理理念与方法;(2)企业和政府对新药研发的资金投入;(3)政府的政策供给;(4)企业研发的管理水平。建议企业与政府应共同努力,深化产学研合作模式,拓展国内外的行业合作渠道,营造技术创新文化,促进从仿制向自主创新的技术创新体系转化

宋涛、郭素贞(2009)分析了我国医药企业创新体系发展的现状,指出了中国医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利用C—D生产函数对中国医药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进行了评估,认为医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1)医药企业科研人员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无法实现人尽其才;(2)内部与外部科研资金投入不足;(3)科研融资渠道单一,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金融创新工具,如引进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

王宏(2009)分析总结了医药企业研发创新药的几种模式,为我国医药制造企业结合自身特点选择研发模式提供了参考,即从仿制模式到技术改进模式最终到完全自主研发模式 。在选择创新模式时,应充分考虑到药物技术的临床适用性,要重视利用医药领域的专利文献查找信息、获取灵感,要从系统的角度构建企业研发体系,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蔡基宏(2009)从创新的动力角度深入分析了我国医药企业研发能力弱的原因。认为企业投入研发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市场,即新药的盈利能力。只有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医药产品才能促使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甚至吸引其他渠道资金的流入,更加有利于产学研的合作互动。因此,在探讨医药企业提升研发能力的同时应注重新产品的获利能力,再辅以政府的政策支持,方能真正实现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创新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曹鹏、王媛、朱昌蕙(2009)从投入、政策和人才三个关键要素分析了我国医药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通过深入分析发现,我国医药企业研发投入过低、研发队伍水平不高、企业内部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所以,我国医药企业应从机制建设入手,增加研发投入、积极吸引优秀的研发人才促进我国医药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

阿丽塔、汪楠、田玲(2009)运用创新理论体系阐述了医药企业创新体系的内涵,并对中日医药制造企业的创新体系做了深入剖析,在借鉴、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创新体系发展的建议,即:(1)政府、企业及科研机构职能的协同;(2)增加制度供给,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3)深化医药市场体制改革,以市场的力量拉动科研创新的发展,最终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胡彩龙、徐怀伏(2008)认为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受企业外部及内部资源条件的限制。阐述了医药企业创新动力机制的内涵,分析了创新动力机制的影响因素。我国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整体较弱,产学研合作模式有待深化,转化机制有待加强

高曼(2008)采用 PEST 分析法及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以四川某民营医药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市场定位、形成过程及提升路径等方面对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然后对比了四川省民营企业与国内外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分析了优势及劣势,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市场定位、形成过程及提升路径为中心的四川省民营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指出四川省民营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科研优势加大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最后,指出民营医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在创新能力上

高院生、吴广谋(2008)认为在日益激烈的医药产品市场竞争中,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企业自身的新药创新能力。目前,我国医药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动力不足,企业创新活动内部化不够等问题。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政府及企业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1)建立完善的产权制度;(2)建立合理的市场结构;(3)增加政府政策支持;(4)企业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5)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激励机制。

吉淦(2007)阐述了医药制造企业创新动力机制的内涵及其构成,深入剖析了医药制造企业创新动力机制的运作机理,指出了企业外部动力机制及内部动力机制传导作用的路径,最终形成合力,共同提高医药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高院生、吴广谋(2007)认为自主创新是创新模式的高级表现形式,我国政府已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各个行业企业实施以自主创新为目标的技术变革和制度变革。而我国医药制造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低,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存在着千差万别,且我国医药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大多属于设计创新,真正的功能创新更加稀有,文中对我国医药制造企业的这种创新机制的演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的对策与建议

沈渭忠(2007)分析了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的三种固定模式,指出我国的民族制药企业正经历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双重的竞争,为提高民族制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能不断地提高企业的新药创新能力。结合医药市场及民族制药企业现状,可以采用以下四种可行的研发模式:(1)通过专利授权,开发原创新药;(2)对现有产品进行二次开发;(3)面向国际主流市场直接开发新药;(4)仿制高难度的既有产品

朱伯科、邵蓉(2007)认为专利保护可以促进企业提高技术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动力,因此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提出了专利战略,并把它视为企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从技术开发、产业化与市场化三个角度深入分析了我国医药制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适合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专利战略

谭杰、程艳(2006)以我国医药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和构成要素,在现有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医药企业的创新体系现状,提出了提升我国医药企业创新系统的策略和建议

屠凤娜、张春河、朱洪瑞(2006)认为医药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效率。我国医药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低,盈利能力差,为打破制约医药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应注重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增加企业资本实力、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茅宁莹(2005)阐述了制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分析了对制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主要方法和指标,当前采用的投入—产出评价方法以及以此建立的评价指标不能全面地评价制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指出对制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应充分考虑以下制药研发的过程特点:从制药研发活动的全过程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制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阶段性特点;体现制药企业对内外部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能力。从而建立起协同、全面、动态的制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李春辉、李野(2004)认为民营医药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结合宏观环境与自身条件,利用民营企业自身组织灵活、内部协调成本低及决策过程短、速度快的特点,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兼并重组,实现规模经营,最终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促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 国内外研究述评

在民营医药企业创新管理方面,研究的重点大多集中在与之相关的个别企业管理层面,如民营医药企业的创新文化建设、民营医药企业的绩效管理、民营医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及民营医药企业创新的融资渠道等方面,对民营医药企业协同创新的系统性研究较少。这可能与民营医药企业在整个产业中的地位相关。但随着民营医药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民营医药企业的特点和现实需求决定需要对企业内部创新管理要素进行系统化研究。

关于创新管理理论方面的研究,已逐步集中于系统性和适配性,但如何在企业管理层面实施系统化的创新管理尚缺乏深入的研究,缺乏新的理论范式。许多理论范式还处在探讨期,深入研究和实证分析较少,多数研究还是集中在技术和市场要素,对企业创新相关的其他要素研究较少。

关于理论层面的创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技术角度出发研究创新的不同环节;第二,从创新的不同主体出发,包括国家、企业层面的产学研各主体,还包括企业内部的研发部门、生产部门和市场部门等;第三,从创新要素角度如文化、战略、组织和制度等,注重研究不同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和作用。但关于要素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对创新活动的作用研究较少。 5AukRsuDrWYCtXEZDXnuajsqhfIqzwCgd5tpgTya6OStOtgSRh4M+RrJFMa4XhU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