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创新理论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一生著作颇丰,共留给后人15本著作和200多篇论文,被称赞为“现代社会科学的巨人”。1912年,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德文版)面世,这是他理论体系的第一次重要表述,是他一生学术生涯的里程碑。在这本书中,熊彼特首次提出了一种资本主义经济的动态发展理论。这种理论核心内容就是创新。他把社会经济活动区分为两种类型:经济循环与经济发展。前者实际上是一种简单再生产的模式,是静态的均衡。而经济发展的含义则相当广泛,是指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中一切改变或替代正常方式,对打破原来均衡状态的内部变革而言,这种变革是自发的和突起的,不是蹈袭往常的循序渐进,而是独辟蹊径的冲击或跳跃,不是改良而是革命。

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一般源于两类动力,即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内外两种动力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力量去推动社会经济的前进,天时、地利、战争、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是能使经济发生变化的外部力量或因素,但不是促进变革的主要力量;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本家在面对市场或者其他问题的时候,会采取一些活动去破坏均衡,使得一个均衡发展到另外一个均衡,这种活动主要的动力就是创新。它打破表面均衡状态,导致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从而促进经济成长。

所谓创新,就是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的组合。这种组合主要包括五种情况:(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一种新的生产方法;(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例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创新不同于技术转让上的新发明,是指经济活动领域内的新事物或新东西。熊彼特认为,银行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推动创新活动必要的购买力的生产者。在阐述这个结论中,他将银行信用分为正常信用和非正常信用两类。正常信用是对已有的实物进行的信用贷款,这无助于经济成长,唯后者是以银行对未来劳动和尚未生产出来的商品提供的信贷,只有这类信贷才能真正促进经济的成长。一种新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称为创新。要使创新有实现的可能,一是依靠银行信贷,二是依靠企业家履行其职能 [1]

企业家在这里和通常所理解的不同,是创新活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经营工商业,按照已有的管理或规章经营相对较为容易,特别是已有一定地位的企业只需按照既定计划方针和已有的规模进行管理,其中董事长或总经理即使具有魄力和才能,一时也不会想到打破这种常规进行创新。所以他们不是企业家。因为创新是迈向未知领域的创造性行动,因此各行各业都需要相对不同程度的奇才异能的人物才能实行创新。企业家是生产中的革命者,可以来自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和任何一个阶级。他们都具备一种特殊的领导能力,都具有发现和把握商业时机的才能,但社会环境对于新生事物总是抵制抗拒的,因而他们往往得不到社会尊重。不论单个的还是集体的创新者,他们的经济地位都不稳定。事实上,当他们经济上的成功使他们得不到文化传统和观念上的支持,其社会地位也只是个暴发户,他们的行为被人取笑。

那么,企业家通常追求的是风险最小化或利益最大化,但有时却从事着具有不确定性又常常是劳而无功的事业。熊彼特将企业家描绘成资本主义制度中的骑士游侠:“首先,他们有去寻找自我王国的理想和意志,……。于是,就有了一种征服的欲望,一种要奋斗的冲动去证明自己比别人优越。他们要成功不是为了享受成功的果实,而是为了成功本身……。最后,他们以为发明创造,完成工作,或只是把精力和想象付诸实施就是最大的乐趣。”

熊彼特认为资本家对于资本主义经济是十分重要的角色,甚至认为他们是资本主义的灵魂,这显然有失偏颇。在他的心目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不外是企业家体现不断破坏和创新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就是打破现有的情况,达到新的均衡。资本家在创新活动过程中,会提前在产品创新、市场扩张、生产方法改进、组织构建以及新的原料方面占据领先地位,提高这些东西使得自身企业竞争力极强,新生产品和生产成本会存在一个差额,就是企业的利润,归企业家所有。很多人看见这种方式会创造比较大的利润,所以开始模仿,这些人是模仿者。于是,最初的改进会在行业中推广,同时大量的银行借款和投资支出会使经济繁荣。但是随着模仿者的增多以及投资的增加,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利润下降,最终将导致经济的衰退,这是因为:(1)这场竞争活动是因为资本家想通过占据优势地位,获得最新生产发生而发动起来的一次竞争,旧企业因为没有足够的购买力所以可能在竞争过程中被市场淘汰;(2)创新推广的过程会抹杀优势,而竞争又迫使价格降低到新的生产水平,利润消失了,生产又按照国家的线路环流;(3)随着创新不断发展,产生了很多的成果,这些成果的产出肯定会引起银行的信用紧缩,对于资本家来说,他一方面有钱去偿还银行贷款,另一方面也愿意去归还贷款,创新的购买力因此而没有了。这时,由于一部分模仿者进行了时机不当的或引导错误的投资,衰退就要发生了。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若不考虑其他不可抗因素的影响,实际上我们就可以把资本主义经济分为繁荣和衰退两个阶段的周期性活动进行研究。创新使这两个阶段定期地调换位置,这也就是熊彼特所谓的经济周期的“纯模式”。由于创新的规模及其对经济活动影响的不同,经济周期的长短也不一致。他认为经济周期可以分为长波(55年)、中波(9—10年)和短波(40个月)三种类型,这种划分较为简单化,因为创新只可能形成某些不规则的变化,不可能形成较为确定的周期性波动。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在对系统理论分析过程中的突出特点是对资本主义的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并以创新为基础,简单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前途。他进行这一分析的理论基础是,创新是推动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唯一动力。他以此作为其分析逻辑的起点,断定资本主义不可能永久延续下去,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家一直在进行着创新活动,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资本家对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作用变小,那种谋取利润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企业的利润慢慢地就收敛于零,资本主义发展越来越缓慢,渐渐地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衰退,权力机构或者是政府组织就登上舞台,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宏观性质的调控,把握经济发展大方向,达到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自动进入社会主义。同时,他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论断缺乏理论上的说明。

20世纪30年代初的资本主义经济令人沮丧,令人感到前途渺茫。而初到美国的熊彼特却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大萧条对资本主义制度来说,只是一次很好的“冷水浴”。无独有偶。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对萧条也抱有相同的乐观态度。然而凯恩斯认定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决定了它经常要受到经济停滞的威胁,在萧条时,政府要给予恰当的支持。而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内部存在着动力,这种动力就是创新。因此资本主义经济会自动增长,并且不需要政府开支作为永久性的辅助引擎。

1939年,他发表了《经济周期》一书,从理论上阐明了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并建立了他自己的经济周期理论。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纯模式”即繁荣和衰退的交替出现的经济生活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在研究资本主义中发现,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经济周期实际上包括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之所以表现为四个阶段的循环往复,是由创新的两次浪潮引起的。在第一次浪潮中,创新引起了对生产资料的扩大需求;同时由于银行要为创新提供资金,所以引起信贷扩张。从而导致生产部门会不断扩展,进一步刺激市场对产品的消费需求,市场中货物价格增高,众多投资机会涌现,整个社会经济呈现出普遍繁荣的局面。与第一次浪潮不同,第二次浪潮很多资金主要是由中小企业和部分投机活动提供,大部分的投资活动和创新关系并不搭,信用贷款的扩张也与之并无关系。

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创新,这是熊彼特书中的一个主要观点。但经济领域是广泛的、复杂的,各生产部门的技术条件不同、性质不同,同一行业各个具体的创新内容也有所不同,因此不存在单一的创新。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影响的范围、程度和时间会有所不同。而这些诸多创新活动是相互影响、相互依靠的,这么多创新活动组成了一个网络状创新过程。因此,经济周期中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周期(长波、中波、短波)都与一定的创新活动相联系。 fJ6a+JHS1hgAkbkdrhb2ryDk3cCN2UHhc2x1277K9nBKYdjbjwNlssrnTWgxWNZ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