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言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云贵高原东南麓,地理位置为东经107°51′—108°43′,北纬24°44′—25°33′,属河池市管辖。全县面积4572平方千米,居广西县级第三位。县境东邻融水苗族自治县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南接河池市宜州区和金城江区,西隔打狗河与南丹县相望,北与贵州省荔波、从江两县毗连。全县地势北高南低,四周山岭绵延,中部偏南为丘陵,略呈盆地状,西部与西北部多为高山,东北部多为土山,北部海拔800—1600米,南部海拔200—600米。全县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9.9℃,全年无霜期在330天以上。县城距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331千米,距河池市48千米,交通方便。县地从唐代贞观十二年(638)设思恩县开始行政区域建置,为岭南道环州辖地。经宋至清,其地先后属抚水州、庆远路、河池州、庆远府管辖。民国时期分设思恩、宜北两县,1951年8月思恩、宜北两县合并建置环江县。198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

图0-1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城全景

毛南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先民为岭南土著民族,与百越支系中的僚、伶等有渊源关系,同时也融合了一些外来民族的成分,其聚居的地方在历代汉文史籍曾有“茅滩”“茆滩”“茆难”“茅难”“毛难”“冒南”“毛南”等不同的写法,是因其地而名其族。195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毛南族被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定名为“毛难族”。1986年6月,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将“毛难族”改为“毛南族”。 [1]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境内,相邻的南丹、金城江、都安、宜州等县(自治县、区)也有分布。根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毛南族总人口为38125人,其中居住在环江境内的31609人,占毛南族总人口的83%。1990年,经过多年的调查与研究之后,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独山县、惠水县等地30000多自称“佯僙”的人口被国家确认为毛南族,自此,全国毛南族总人口有了大幅度增加。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毛南族总人口为107166人,其中居住在环江境内的约60000人,占毛南族总人口的56%;居住在贵州的毛南族有32000人,约占毛南族总人口的29%。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毛南族总人口为101192人,其中居住在环江境内的60006人,占毛南族总人口的59.29%,占全县总人口的15.86%。环江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全县的8个乡(镇)72个行政村中,跨行政区域面积2918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63.8%。 [2]

图0-2 毛南族《谭家世谱》(碑存今下南乡波川村小学)(方素梅摄于2017年9月)

截至2016年5月底,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辖6镇5乡1民族乡(即思恩镇、洛阳镇、明伦镇、上朝镇、川山镇、东兴镇、下南乡、大才乡、大安乡、龙岩乡、水源乡及驯乐苗族乡),148个行政村(社区),3080个自然屯和移民场(点),总人口37.82万人。境内居住着毛南、壮、汉、苗、瑶、侗、仫佬、水、回等3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41%。其中,世居民族有壮、毛南、汉、苗、瑶5个民族。据河池市公安局户政科2018年底统计,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超过千人的民族及其人口数量情况如表0-1所示。

表0-1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族人口数据统计表(2018年)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所在区域,属于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也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中贫困人口及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片区。 [3]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及《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广西实施规划(2011—2015)》,广西有29个贫困县被列入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位列其中。自治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麓,县境西部和北部属于大石山区、半石山区和高寒山区,峰丛、峰林、洼地、谷地、洞穴密布,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由于山岭绵延、交通不便,境内许多地方从事农业生产的条件十分艰苦。特别是毛南族世居发祥地的上南、中南、下南等毛南山乡,属喀斯特地形地貌,群山连绵,层峦叠璋,熔岩遍布,海拔500—800米,是典型的大石山和半石山地区,土地瘠薄,日照期短,水源缺乏,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几分,粮食产量往往不能维持人口需要。

图0-3 环江喀斯特岩溶地貌(方素梅摄于2016年6月)

历史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十分滞后,县境山区农民生活极端困难。据民国《宜北县志》记载:“全县贫苦农民占90%以上,一日三餐稀饭,少油盐,日常不过清水煮菜。”又据1958年的环江毛南族社会历史调查,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毛南山乡是“九分石头一分土,十年九旱穷山沟”,农户一年普遍缺粮两三个月,每天只能吃两餐拌以瓜菜、红薯的稀饭,经常缺少油盐。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环江人民获得了新生。但是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环江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末“大放卫星”时甚至发生了“亩产13万斤”的事件,给县内人民造成了痛苦的记忆。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开展了全面持久的反贫困斗争,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成为这场斗争的一个主战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根据中央、自治区的扶贫开发工作纲要,紧紧围绕扶贫和脱贫目标,坚持政府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强力推进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大提升、扶贫产业到户大覆盖、扶贫集中连片大开发、扶贫易地移民大搬迁、扶贫教育素质大提升、转向行业社会扶贫资金大整合等有效措施,推进全县扶贫工作深入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近年来,为振兴县域经济,环江党政领导部门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以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地为重大契机,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合作,全面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富县、文化活县”发展战略,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积极发展特色生态旅游,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全县农村贫困人口从1986年底的20.74万人减少到2016年底的5.12万人,贫困人口累计减少15.6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5.94%下降到13.80%,下降了42.1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6年的249元,提高到8122元,增长31.6倍。全县道路交通、电力通讯、人畜饮水、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各项建设速度加快,特别是地处山区的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农村产业扶贫大覆盖。通过狠抓扶贫产业发展,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桑蚕、蔗糖、特色水果、菜牛、山猪、中草药、核桃、林业等形成了一定规模,给群众带来了实际的收入。截至2017年10月,全县贫困户产业覆盖率达到了88.90%。自“八七”扶贫攻坚以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扶贫工作多次得到自治区扶贫领导小组通报表扬,特别是2016年作为广西唯一的县份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验交流会上做了典型发言;2016年6月圆满通过国务院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2016年河池市脱贫摘帽百日攻坚现场会在环江召开。 [5]

总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努力奋斗,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科教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改善和提高,逐渐走上富裕小康的道路。然而,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以及历史因素的影响,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还需要进行艰苦的努力。“十三五”期间,全县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不大,人均GDP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其他经济指标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财源结构单一,财政收入质量不高,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三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缺乏,农业产业链条聚集和延伸均不理想,农业产业化进程滞后;四是扩大开放程度不够,招商引资水平不高,全县经济长期以来缺乏重大项目支撑,增长后劲不足;五是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全县未通高等级公路,大部分乡镇未通二级公路,乡际路网未实现油路相连;六是乡村及移民区教育、卫生基础设施落后,条件简陋;七是城镇化建设存在资金瓶颈,规划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八是贫困人口规模大,返贫压力较大。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深入开展,这些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本课题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实施的。课题组成员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广西民族研究所、广西民族大学、华北科技学院等机构和单位,研究领域涉及民族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在中共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委员会、自治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课题组于2016年6月在当地进行了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入户调查、座谈会、问卷等形式的调研活动,调研对象包括党政机关及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乡村等。集体调研结束后,课题组成员又分别通过回访、电话、邮件等多种形式,进行不同类型的补充调查。通过调研,课题组获得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对环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特点及未来规划有了初步认识,也对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含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大文明建设的研究专著,资料以实地调研为主,同时参考国家和地方统计数据及相关领域研究成果,从宏观论述与微观考察两个角度,着重对21世纪以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成效、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力图从中探究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旨在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图0-4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相关部门与课题组举行座谈会(李晨升摄于2016年6月)

图0-5 课题组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脱贫攻坚指挥部调研(李晨升摄于2016年6月)

2017年11月,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迎来30周年县庆大典。3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领导下,通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6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3亿元,是1987年的27.6倍;财政收入3.55亿元,是1987年的42.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66元,是1987年城镇职工工资收入的15.4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8122元,是1987年的40倍。2008—2017年,全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4.1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39.2个百分点。 [6] 2020年5月,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进程加快,扶持中西部地区培育新的增长点,支持贫困地区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自治区全面实施“四大”战略和“三大”攻坚战 [7] 的大背景下,特别是随着“贵南高铁”(贵阳—南宁,环江县城附近设有一站)及贵州荔波经环江至宜州德胜高速公路的规划和修建,将极大改善西部地区交通网络条件,使环江与广西桂林、贵州荔波喀斯特形成“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版块,有效编织桂林、环江、荔波“中国南方喀斯特”自然遗产地旅游经济带,推动环江乃至桂西北旅游产业的跨越发展,同时对于贵州、广东、广西三省区贸易往来、交流合作起到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我们相信,在上述因素的推动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将迎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新机遇。

图0-6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方素梅摄于2017年11月)


[1] 本书为叙述方便,除了直接应用的史料,行文中一律采用“毛南族”的写法。

[2] 本书所列材料和数据,除已注释的,全部来自课题组实地调查中所获得的各类文件、报告、总结、汇报、统计资料、概况等以及所进行的问卷和访谈资料。

[3] 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自然因素及不合理的人类社会活动造成地表植被破坏、退化,导致地表土壤资源大面积缺失,下伏碳酸盐岩大面积裸露,土地生产力下降,地表呈现岩石大面积裸露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关于石漠化的概念与内涵,学术界目前还在讨论。参见袁道先《我国西南岩溶石山的环境地质问题》,《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7年第5期;熊康宁、李晋、龙明忠《典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水土流失特征与关键问题》,《地理学报》2012年第7期;王世杰《喀斯特石漠化: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年第2期;戴全厚、严友进《西南喀斯特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研究进展》,《水土保持学报》2018年第2期。中国的石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和广东八省(区、市)。截至2011年底,八省区喀斯特石漠化面积为45.2万平方千米,占该区域国土面积107.1万平方千米的42.2%。见国家林业局《中国石漠化公报》,《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6月18日第3版。

[4]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仫佬族、毛难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9、69页。

[5]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回顾辉煌过去 展望美好未来——自治县扶贫办三十年扶贫工作总结》,2017年6月。

[6] 参见中共环江县委书记黄荣彪:《成立30周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新网广西新闻,http://www.gx.chinanews.com/news/2017/1108/18072.html,2017年11月8日。

[7] 即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双核驱动、绿色发展四大战略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脱贫三大攻坚战。 tD+dPb0l4+O73Q6mnCNanNFso8BWYB8crohOdWpLYCTLHvQcQDEYfx8aEYjNMb1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