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成效及经验

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党和国家在全社会进行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入脑入心的全过程。民族团结教育以简单有效的形式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帮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和掌握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认识到民族平等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民族团结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重大原则,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我们党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宗委、河池市民委以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族局等各级民族部门组织了一系列民族政策贯彻落实的监督检查,直接推动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高度重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进而为全县各族干部群众贯彻执行民族政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一 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成效

通过数十年特别是最近20多年的实践,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族团结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力地推动了民族文化的繁荣兴盛。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传承、发展、创新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也会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积极推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毛南族民族文化的繁荣兴盛。环江拥有古老神秘的毛南文化,其中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毛南族“肥套”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12年—2016年上半年,自治县分别举办了两期毛南族民间手工艺(花竹帽)培训班和毛南族祥鼓、木鼓打击技艺培训班,累计培养了约100名学员。并组织完成了《毛南族肥套》影像全程录制工作。同时,为保护和传承毛南族医药文化,自治县组织编写了《毛南族医药》一书,改变了毛南族有药无书的历史,丰富了中华民族医药宝库。为保护和传承毛南族语言文化,县电视台开设毛南语新闻栏目,县民宗局、民语局用毛南语译制《刘老庄八十二壮士》和《举起手来2》等有抗战纪念意义的电影,向社会免费放映;为传承毛南族节庆文化,毛南族学者撰写了《广西通志·民族志》中的《毛南族传统节日》;出版了详细记述毛南族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的《毛南族志》,该书堪称毛南族的百科全书。

自治县属各单位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毛南族文化的发展。比如,自治县教育局、民族局着力推进环江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使毛南族的傩面、傩舞、花竹帽、民歌、民族服饰、民间棋艺、古墓石雕艺术等民族文化渐渐地走进了校园,走入课堂。在下南中学,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唱、跳、画、玩、看等活动中认识、学习、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校也先后获得“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比一等奖”“全县中小学常规管理优秀学校”“全县中考优秀学校一等奖”等荣誉。详见表2-1。

表2-1 2004—2015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中学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汇总表

毛南文化的繁荣兴盛,为自治县依托毛南族独特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保障,同时,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环江县域经济的高速增长。

第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随着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趋势也在逐渐增强,各民族相互依存、团结互助的局面不断发展。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进一步增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出现了各民族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学习的风气,推动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接收了来自广西大石山区的大化、都安、东兰等县约6万移民迁入,这些移民有瑶族、苗族、壮族等民族,如此大批的移民迁入环江,对当时的环江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鉴于环江移民情况特殊、民族成分复杂等相关情况,民族团结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随后,县委、县政府通过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制定了《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族关系监测评价处置机制》等条例,同时,坚持对干部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使“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人民遭殃”已成为全县各族群众的共识。

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深化了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意识,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不断涌现出民族团结的好人好事和先进集体,从正面树立了典型、弘扬了正气。通过模范带头作用和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例如,在距离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城6千米的思恩镇陈双村,聚居着毛南族、瑶族、苗族移民,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着美丽的家园,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的赞歌。1995年10月,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陈双村先后创建了思恩镇民族团结村即东兴瑶族屯、双乐苗族屯、龙江毛南族屯3个民族屯组,共安置61户262人。在村里,只要村民遇到外来人,总会热情地打招呼。大家虽然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彼此生活习惯不同,但在镇政府、村委长期实施民族村务联管下,3个民族10多年来和睦相处、亲如一家。课题组调研期间,村党支部书记、双乐苗族屯组长韦玉荣道出了民族同胞和谐相处的情景:“不论是瑶族还是毛南族,谁家有了难事,大家都来帮一帮。有时大人忙得没时间照顾孩子,小孩就去别家吃饭”“逢年过节,3个村屯各家都拿出好酒好菜,让大家品尝,恍如一个大家庭”。思恩镇人大主席覃继端介绍说:“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及村‘两委’班子始终把建设团结、务实、和谐村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配强村‘两委’领导班子,联管村务屯务,促进民族团结。民族村务联管小组由村委主任及各屯组长组成,十多年来,屯里矛盾纠纷都能在民族村务联管小组的介入下及时得到化解。”

为了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思恩镇政府在民族团结村修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文体广场,并以春节、中秋节等重要节庆或各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以文体联谊为平台,加强民族政策法律宣传,组织各族群众联办山歌会、民族风情文艺演出、篮球比赛等联谊活动,使各民族文化特色融合交汇,增进了各民族团结。近年来,到民族团结村参加活动及参观游览的县内外人士成千上万,形成了很好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平台和效果。

第三,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为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环境,从而推动了环江县域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地方企业在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程中推进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广西江缘茧丝绸有限公司。位于县城思恩镇的广西江缘茧丝绸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9月,至2016年有员工1200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员工占95%以上。公司始终坚持走精品之路,将国家“东桑西移”的发展战略付之于“和谐共建、脱贫攻坚”的火热实践中,一跃成为“广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广西扶贫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蚕农养蚕致富,贫困户人口的就业脱贫,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这一“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攻坚注入了新活力。2016年11月,江缘公司被授予“2012—2016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先进集体”称号。广西江缘茧丝绸有限公司的发展,加强了各族民众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了民族团结,解决了众多少数民族人口的就业问题,提高了部分人的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域经济的发展。

2017年11月,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迎来了30周年县庆。30年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5亿元,是1987年的31.4倍;财政收入突破4.0亿元,是1987年的47.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27元,是1987年城镇职工工资收入的16.7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8861元,是1987年的43.6倍,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3亿元。这些成就进一步说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二 民族团结教育的成功经验

在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族团结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自治县以民族节庆活动、民族传统节日等为契机推进民族团结教育,使宣传教育凝聚各族人民的爱国之心;大力培养、选拔、培训少数民族干部,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发挥少数民族干部的最大作用;恰当利用国家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总结起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族团结教育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在解决民族问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取得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伟大成就,为新时期民族团结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成立3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全县各民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局面的形成,关键在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才能摆上重要日程,民族团结教育事业才能不断前进。

其次,整合民族文化和生活环境等资源,促进民族团结观念深入人心。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每年都会举行“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和全县中小学生多语种讲故事比赛。借助民族传统节日或节庆活动对广大干部群众和师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使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渗透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易于大家理解其中的精髓,使民族团结观念深入人心。全县各级党政机关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工作的最新理论与政策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当中,使各族群众体会到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关心和扶持。此外,各项民族文艺汇演、民族理论与政策宣讲报告等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也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情欢迎,这些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各族同胞的“五个认同”,牢固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深入人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各级学校、乡镇、社区、企业充分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积极宣传民族文化,利用各项资源,促进交流,加强民族团结。充分利用一草一木,在企业、社区、村落墙头、石凳上、校园植物、教室内等各个空间宣扬民族民歌、舞蹈、体育项目、民间棋艺、花竹帽编织工艺、傩文化、石雕文化、剪纸文化等。例如,下南中学计划未来要建设三个校园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室(傩文化工作室、花竹帽工作室、民族体育工作室),为学校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活动提供有效的活动场所。在下南乡村头石凳、下南中学校园内都可见到以下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图2-7 毛南族民间棋艺

以下南中学为例,该校于2015年5月成功举办学校第五届民族文化艺术节;2015年2月,学校定制一批民族体育运动器材,一套“傩面俱”,一套“傩面”素描作品,一套“傩面”剪纸作品,15套花竹帽制作工具等,供开展毛南文化校园传承工作使用;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5月,谭春枝老师花了将近半年时间设计制作并完成毛南36傩面剪纸工作。她成为毛南36傩面剪纸的第一人,把傩面剪纸融入美术课堂让学生了解傩面剪纸技法;2008年9月实现毛南民族古代古墓石雕艺术图片进校园工作,此由专门老师负责完成,通过图片展让学生接触、认识、了解毛南石雕文化的无穷魅力。这些都充分调动了村民、师生的沟通交流的积极性,增进了大家之间的交流,加强了民族团结。

图2-8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中学傩面专版和学生作品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整合民族文化和生活环境等资源,挖掘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利用民族文化的优秀内涵,激励人们努力去传承、发扬民族优秀品质,促进民族间团结和谐,推动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使民族团结深入人心,值得借鉴。

再次,把学校作为推进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担负着培养各民族人才的重任。从刚刚入学的小学生开始,就要进行适当的民族团结启蒙教育,要让孩子在思维、价值取向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懂得民族团结教育的极端重要性,通过学校教育,不断引导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也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

中小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仅靠单纯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举行一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课外实践主题活动,寓民族团结教育于活动之中。把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到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用潜移默化的“滴灌式”取代以往“灌输式”的生硬教育,让各族学生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成长在一起,一点点的积累,真正让民族团结的思想在青少年学生中生根发芽,从而使他们从小就懂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觉用实际行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最后,整合课程资源,重视课程之间的逻辑关联,开展渗透式民族团结教育。

充分利用语文、历史、地理、体育、美术、音乐、舞蹈等学科的属性特征,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其结合起来,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渗透式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实际的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使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可学到更多知识,事半功倍。如在语文、历史、地理课上结合当地特有的神话故事、风物传说、世俗故事、人物故事、动物故事、笑话等让学生演绎,在活动中增强各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体育课上利用各民族特有传统体育形式,让各民族学生在一起玩耍中沟通民族感情。利用并挖掘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中的民族元素,开展民族团结渗透式教育。2015年10月由民族局、文体局负责编写的环江民族文化乡土教材《毛南族民间故事选读》进校园,进课堂,为用毛南话讲毛南故事比赛提供了教材,加强了学生对毛南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M2jxmp1x0tlb0h4ntyMTAZ/4r7Kc+D2fCsppudgPbZYazWnvahquwVp6F3N/+n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