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有关史书及地志记载,南朝交通柔然的路线大体上呈西北—东南走向,穿越南朝益州、吐谷浑全境、柔然汗国三大政治地域。
南朝境内的路线起自益州(今成都),是南朝西通青海及漠北游牧政权的起点。对于成都在南朝对外关系中的地位,史书上早有评价:“益州镇成都……西通芮芮、河南,亦如汉武威、张掖为西域之道也。” [4] 从成都出发,沿湔江逆行至灌口镇。《元和郡县图志》说:“灌口镇……自观坂迄于顷山,五百里间,两岸壁立如峰,瀑布飞流,十里而九,昔人以为井陉之阨。” [5] 离灌口折向北,渡绳桥(在茂汶县西北3里)至桃关一线是西川沟通西域的交通枢纽。又说:“远通西域,公私经过,唯此一路。” [6] 桃关北行82里到故绵虒县(今四川汶川县威州镇)。再经故蠶陵县及县境内防浑城(《元和郡县图志》将此地定为龙涸故城,恐不确)“城之北境旧是吐谷浑所居,故曰防浑城” [7] ,继续溯岷江北上出境。
南朝控制下的成都至四川西北路线受地形条件的制约较为固定,但进入吐谷浑境内以后则变得复杂起来。变化原因主要是受制于吐谷浑与毗邻政权势力的消长,由此造成南北通使路线走势也随之变动。吐谷浑政权在其形成初期的统治范围业已包括今甘南、青海东南部及四川西北角,也就是拥有漒川(今甘肃南部西倾山东北、洮水中游及白龙江上游之地)、甘松(枹罕东南之甘松岭一带)、白兰(今青海柴达木盆地都兰一带)、沙州(今青海贵德西南穆格塘沙碛一带)和昂城(今四川阿坝) [8] 。5世纪初谯纵乱蜀(405—413)之后吐谷浑占有龙涸城(今四川松潘县东黄龙寺)、平康城(今四川黑水县芦花镇东北60里) [9] ,直接与南朝接壤,由此建立了与南朝的正式交往关系,史载423年吐谷浑首次遣使南朝。周伟洲先生通过刘宋所赐封号推断出吐谷浑当时的统治中心在浇河城(今青海贵德县南) [10] ,那么,史书所称的“河南道”无疑就是由浇河城经龙涸到益州的道路了。5世纪末,吐谷浑的疆域进一步扩大到“东至叠川(今甘肃迭部县东南),西邻于阗,北接高昌,东北通秦岭,方千余里” [11] 。所谓“吐谷浑道”正是横穿吐谷浑全境的东西走向交通线。中国西部各政权与南朝交往自然就要利用“吐谷浑道”“河南道”。即出南朝以后仍须北上,过龙涸城折向西北黄河河曲方向,通过西倾山东南麓进入上述沙漒、洮阳地区(今青海省黄南地区和甘肃省甘南地区的洮河上游),再在浇河城附近过黄河,汇入吐谷浑道。后析为两支:一支顺吐谷浑道西行经吐谷浑城(今青海省都兰县),沿柴达木盆地南缘到达鄯善(今新疆若羌县)后,再折向北,到高昌。另一支是经青海湖附近,向北穿越祁连山脉隘口,沿额济纳河过居延,到漠北。北魏尚未在河西走廊确立统治地位以前,南北联系应当是取道后者这条捷径。
柔然与吐谷浑间的西域东道诸国先为柔然(包括丁零)控制, [12] 后归吐谷浑统御。 [13] 因之,塔里木盆地东缘国家是这条南北交通线的重要中转站。南方使节出吐谷浑,经鄯善,北达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高昌国在柔然汗国时期,是柔然的附庸政权,成为柔然联系吐谷浑、西域的重地。史云“蠕蠕、嚈哒、吐谷浑所以交通者,皆路由高昌,犄角相接”, [14] 由高昌折向东北到伊吾(今新疆哈密)。日人松田寿男认为天山东部的巴里坤盆地是柔然的西方基地,柔然依凭库舍图岭(伊吾北山)统治着蒲类海地区(伊吾),是柔然通向塔里木盆地和河西的根基。 [15] 离伊吾再经草原大路可直达漠北柔然可汗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