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6世纪柔然与南朝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四分五裂,民族割据政权蜂起。由于政治利害关系,西北诸政权与南方各朝的往来促使青海丝绸之路(吐谷浑道)空前活跃起来。在这一系列通使行为中,柔然与南朝的关系最富特色。 [1] 双方的互相遣使呈现出时间跨度大、通使频率高的明显特征。为此,有必要对其路线、内容、性质、发展情况作一较为全面的考察,以探求这一民族关系史上个案的清晰面目。

4世纪,北魏入主中原以后,其漠北故地逐渐被新兴的柔然民族占有。402年,柔然杜仑正式建立汗国,遂开始了新一轮漠北游牧政权与漠南农业政权间的长期斗争。北魏王朝横亘于柔然、南朝两大政权间,使得南北纵向通使无法直接实现,这样必须绕开北魏,另寻他途。从地域上看,柔然东连高丽,西接北凉、高昌、吐谷浑;东晋南朝则西界吐谷浑,东北跨海与高丽也有较频繁的往来。所以,从理论上讲,柔然、南朝都可以各自借助同上述诸国的关系而互相转道遣使交通。具体而言,柔然一则可选择借道高丽泛海达致建康(今江苏南京);二则能经西北内陆的“吐谷浑道”“河南道”进入益州,东达建康。其中的海路,目前尚无有力证据以证实曾被双方直接使用过。于是西北陆路交通成为我们所知唯一的一条联系孔道了。对此,《宋书》记载,柔然“自西路通京师,三万余里” [2] ,《南齐书》中则进一步明确“芮芮常由河南道而抵益州” [3] 。其中“西路”和“河南道”所指即青海“吐谷浑道”及其向东南方向的延伸。这就意味着,柔然使者要到达江南必须首先经吐谷浑境内的“吐谷浑道”,沿由西倾山折向东南的“河南道”,过龙涸城,再顺岷江进入南朝益州。它作为一条与传统“丝绸之路”相平行的东西方国际交通线,在整个南北朝时期表现得相当引人注目。造成“吐谷浑道”包括与之相类似的“草原路”的繁荣及其对河西走廊主交通线的分流这一特殊情况,与当时中原王朝兴替,北魏、柔然、吐谷浑分别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用兵西域有着密切关系。随着北魏对河西走廊到西域东部的持续扩张,原有割据格局被打破,代之以新的力量平衡,从而最终将柔然与南朝间的陆路交通线固定下来。其中的“河南道”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的民族走廊地带,因之,“河南道”重要性的上升也是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频繁南迁的间接反映。 to65kNzrNhsF0nZxzpNEMBRMeQ16f4qzhR6G7BVuKb2mSv+pmLey9vvN0Ij1fTi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