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结语

宕昌羌人是中国历史上长期活跃的西部羌人中较晚出现的一支。在宕昌羌、邓至羌灭亡以后,除了党项和白兰之外,中国古代羌人活动的历史已基本上终结了。事实上,这就是长期民族融合、分化和同化的自然结果。由于宕昌羌人的来源和最终消亡的方向较为复杂,所以,廓清这一历史对于深入揭示古代民族交流的细节有一定作用,以下从几个方面作一概括:

第一,宕昌羌部族来源的多元性与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许多民族的构成方式具有相似的地方。例如吐谷浑、党项等民族的形成就包含了北方鲜卑族和西部羌人土著的成分,其部族上层的构成往往还超出了这一范围,民族成分复杂。他们在吸纳不同民族部落构成新民族的同时,也为进一步参加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打下了基础,具体到宕昌羌,其也从现象上具备了这种特征。梁氏宗族本为汉人大姓,西迁羌化,成为羌酋,这一点就很像鲜卑慕容吐谷浑。而且,宕昌羌的部民构成则吸收了来自西羌中的烧当羌、参狼羌等多个部落,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这也如同吐谷浑占据甘南、青海,而立国于诸种羌人的基础上一样。需要指出的是,宕昌羌国灭亡后,其不少部众中又分别归入了毗邻的吐谷浑和党项族之中。

第二,宕昌羌对于甘肃南部山区的开发和最终并入中原王朝发挥了重要作用。宕昌羌的兴起及其败亡有一个世纪之久,与北魏、西魏相始终。除了北魏末年之外,长期与中原王朝保持着良好稳定的双边关系。它地处吐谷浑、南北朝三强之间的夹缝地带,在大多数时间内扮演着边疆稳定者的角色。从史传中所载的首领入觐朝贡、修寺建庙以及请赐图书的情况来看,其受内地文化影响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这也由一个侧面曲折地反映了宕昌羌在控制区域内政治、文化上的发展。当然这种发展最终对北周郡县其地和隋唐的继承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还可以肯定的是,北周以降中原王朝对本地区控制的程度是两汉武都郡的统治所无法比拟的。

第三,宕昌羌地理位置的特性对于说明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民族走廊地区的活动和中国西部与东南政权的交往情况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提出的宕昌羌酋从金城西迁枹罕、南迁宕昌的路线恰处于民族走廊的中北部地带,为民族走廊的活跃性提供了又一例证。同时,这一南北走向交通线又是川西北联系甘青和河西走廊的要道之一。四川通向甘青地区的所谓“松灌道”北侧支线 [41] ,就是经包座河、白龙江上游而实现的。西秦末年曾在“南漒”设立过益州、梁州 [42] ,笔者认为这个“南漒”就是白龙江上的较大支流——从南向北注入白龙江的包座河。

再从宕昌地区的东西方向上看,横穿白龙江的谷地很明显又是一条贯穿秦岭山地到甘南草原的通道,漒川羌酋彭氏曾经由此路逃奔仇池,吐谷浑亦取道该路东击过宕昌羌,干涉过宕昌王位传承。毋庸置疑,宕昌羌地区交通网络的布局由当地地形与河谷的自然取向所决定,而占据该地一个世纪之久的宕昌羌也因其所处位置的特殊性而值得关注。

本文原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收入本书时调整原文注释。


[1] 参见马长寿《氐与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 参见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羌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3] 参见马长寿《氐与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4页。

[4] 王鐘翰:《中国民族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66页。

[5] 《宋书》卷6《孝武帝本纪》,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本,第120页。

[6] 《南齐书》卷59《氐羌传》,中华书局1972年标点本,第1032页。

[7] 《魏书》卷101《宕昌羌传》,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本,第2242页。

[8] 《梁书》卷54《诸夷传》,中华书局1973年标点本,第815页。

[9] 《南齐书》卷59《氐羌传》,第1032页。

[10] (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2《河水》,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5页。

[11] (唐)杜佑著,[日]长泽规矩也、尾崎康校,韩昇译:《通典》卷190《边防六·宕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影印本第8册,第211—212页。

[12] 《北史》卷49《梁览传》,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本,第1806页。

[13] 《北史》卷49《梁览传》,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本,第1806页。

[14] (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2《河水》,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1页。

[15]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卷2《风操第六》,中华书局1993年点校本,第86—87页。

[16] 《三国志》卷16《魏书·苏则传》,中华书局1971年标点本,第491页。

[17] 参见《晋书》卷125《载记第二十五·乞伏国仁》,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本,第3113—3114页。

[18] 《水经注校证》卷32《羌水》,第755页。

[19] 《水经注校证》卷32《羌水》,第755页。

[20] 《水经注校证》卷20《漾水》,第485页。

[21] 《水经注校证》卷2《河水》,第45—46页。

[22] (清)吴任臣注:《山海经广注》卷13,《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104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影印本,第211页。

[23] (唐)李吉甫著,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39《陇右道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02页。

[24] (唐)李吉甫著,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39《陇右道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02页。

[25] (唐)李吉甫著,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39《陇右道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02页。

[26] 《水经注校证》卷32《羌水》,第755页。

[27] 参见《晋书》卷125《载记第二十五·乞伏国仁》,第3115页。

[28] 《魏书》卷4下《世祖纪下》,第102页。

[29] 《宋书》卷6《孝武帝本纪》,第120页。

[30] 参见《晋书》卷117《载记第十七·姚兴上》,第2984页。

[31] 《元和郡县图志》卷39《陇右道上》,第1001页。

[32] 《元和郡县图志》卷39《陇右道上》,第1002页。

[33] 《魏书》卷101《宕昌传》,第2241—2242页。

[34] 《魏书》卷101《宕昌传》,第2242页。

[35] 《晋书》卷125《载记第二十五·乞伏乾归》,第3120页。

[36] 《资治通鉴》卷111,安帝隆安四年,第3513页。

[37] 《资治通鉴》卷94,成帝咸和五年,第2976页。

[38] 《资治通鉴》卷97,穆帝永和元年,第3068页。

[39] 《资治通鉴》卷97,穆帝永和三年,第3079页。

[40] 《晋书》卷113《载记第十三·苻坚上》,第2894页。

[41] 参见陈良伟《松灌丝道沿线的考古调查——丝绸之路河南道的一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6年第6期;李永平《简牍和考古所见汉代河西走廊与蜀地之间的交往及相关的几个问题》,《四川文物》2004年第6期。

[42] 参见郑炳林《西秦赤水、强川、甘松地望考》,《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E8dH4uA3JHYVGcMEdPQp5HwOq9tWP/XHE6xjGn/0qZ/JqKiB9aoAv8388OHAdzo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