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双循环对科技创新生态的要求与对策

本文要点: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中国根据形势适时提出的重要发展思路,意味着社会经济系统的系列变革。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系统,因此需要根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一发展思路重新审视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本文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一是要尽快弥补关键技术短板,解决国内大循环的断点和堵点;二是要加快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科技创新模式。因此,需要建设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相适应的科技创新生态。

一 双循环需要重新审视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新的重要战略思路。2020年以来,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央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后在两会期间以及7月21日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被多次强调。7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质是要健全和壮大国内大循环,调整和优化国际大循环,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关系,从而保障中国经济社会总体安全,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的研判应对,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需要,更是一项长期战略。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经济社会大系统中各类子生态系统的支撑 。要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在供给侧需要形成健全的生产供应系统、保障各类产业链的安全、提升其竞争力;在需求侧,需要培育和发展国内市场系统、发挥大规模市场优势。要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也需要发展新型国际合作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因此,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重新审视各类子生态系统并推动变革。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尤其需要重新审视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这既需要审视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目标、任务、结构和资源配置是否符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也需要重新审视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机制体制是否符合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要求。科技创新是知识和信息等要素不断流动和互动而形成的结果,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显著改变这些创新要素的流动和互动模式,因而,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改变是必然的。

二 双循环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事实上是对经济中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重大战略调整,这意味着相应的科技创新也要有对应的重大调整,长期遵循的科技创新模式也应做对应调整。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科技创新的新要求,首要的是需要尽快弥补关键技术短板,即“补短板”,解决国内大循环的断点和堵点 。双循环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这对中国经济而言是一次重大转型,因为中国经济已形成显著的外向型特征,具有典型的研发和消费“两头在外”特征,特别是部分关键技术受控于人,产业安全受到威胁。要实现这一转型,对科技创新而言,关键技术必须实现自主可控,因此必须大力发展“补短板”式科技创新,这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显得十分急迫。同时,需要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的进程,避免形成新的关键技术“短板”,积极锻造关键技术“长板”。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加快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模式 。无论是要加快关键技术“补短板”“锻长板”,还是要避免形成新的关键技术“短板”,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际形势已迥异于以往,特别是在国际主要创新网络中,无论是人才流动,还是知识和信息流动,均已产生明显变化,并且无法排除会受到更多无端限制的可能。因此,我们既需要快速形成有利于加快关键技术“补短板”“锻长板”的科技创新模式,又需要构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新模式。

三 双循环需要形成科技创新生态新循环

要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科技创新提出的新要求,就需要在科技创新生态之中形成相适应的新循环,这包括科技创新生态中主体的角色、资源和要素的流动、主体的互动关系和体制机制的支撑等。

适应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科技创新生态新循环,一是需要有更多创新主体投入到加快关键技术“补短板”“锻长板”任务之中 。关键技术“补短板”虽然在过去一直被强调,但从未有当前这么急迫。“补短板”之所以一直未得到明显缓解,关键并非因为缺乏“补短板”能力,而是因为缺乏“补短板”的责任主体和动力,都将希望寄托于他人。因此,科技创新生态新循环之中应加强“补短板”主体的明确和任务的落实。 二是需要在战略和战术上加大对“补短板”的重视 ,在资源配置中加大“补短板”资源的投入力度。 三是需要总体上在科技创新生态中投入更多创新资源 ,从而避免关键技术“锻长板”不被“补短板”拖了后腿。

适应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科技创新生态还需要形成新的体制机制 。首先是在科技创新规划和计划形成中,构建合理的项目筛选标准,从而可以避免“补短板”任务被淘汰出局;其次是在科技创新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形成有利于促进“补短板”工作积极性的评估评价体系,从而使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从事“补短板”工作。这种能够融合“补短板”“锻长板”的机制体制,是当前机制体制优化的一个挑战,应得到广泛重视。

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科技创新生态需要“补短板”机制和文化 。显然,我们的科技创新机制和文化需要兼顾“高精尖”和“补短板”。当前科技创新生态中,多出和快出高质量成果的机制和文化,是背离“补短板”科研的,或会打击组织、个人等科技创新主体从事“补短板”研究的积极性,提升了组织开展“补短板”研究的难度。在“补短板”十分重要的当下,需要中国科技创新生态的机制和文化体现更多“补短板”导向,发展出一种适合“补短板”的机制和文化。一是国家及省市科技创新规划和科技计划项目中应给予“补短板”研究应有重视。二是强化“补短板”研究的动力机制,通过在科技评价机制中融入适应“补短板”研究的成果“少”和“慢”等特征的对应措施,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三是建立“补短板”能力机制,通过在科技计划项目和资源配置中给予“补短板”研究更多支持。四是需要在科研创新生态中倡导一种长期文化,倡导“板凳宁坐十年冷”的精神。五是,“补短板”研究还需要情怀,从事“补短板”研究的创新主体需要有家国情怀,需要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适应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科技创新生态建设应以“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为契机建立科技“补短板”责任机制 。大量亟须“补短板”技术长期存在而成为“老大难”,说明市场机制失灵,政府必须积极治理。因此,建议以“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为契机建立科技“补短板”责任机制。 一是以“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为契机明确落实科技“补短板”责任主体 。建议明确中央和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主体在“补短板”中的角色和责任。可由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指导科技部组织提出“补短板”路线图,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及直属高校以及科技优势省份分别结合路线图作好定位,结合中央反复强调的战略科技力量、新型举国体制、新型研发机构等方向改革或新建责任匹配研究单位。 二是以“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中的“补短板”目标和责任体系倒逼机制体制改革,加快建立适应“补短板”的科技体制机制 。虽然“破四唯”行动方案已出台,但“破”不易,“立”更难,在科技界广泛的改变显然需要一个探索过程,跟不上科技“补短板”的迫切性要求。因此,以“十四五”科技规划中的“补短板”目标和责任体系倒逼机制体制改革,可以加快建立适应“补短板”的科技体制机制。

总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既要尽快弥补关键技术的“短板”,解决国内大循环的断点和堵点,也要加快锻造关键技术的“长板”,还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科技创新模式 。要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科技创新提出的新要求,就需要在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之中形成相适应的新循环,这包括科技创新生态中主体的角色、资源和要素的流动、主体的互动关系和机制的支撑等。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 任声策) ss/NVc5THC7PVLIAcf5iQQzaeIRLp++SAj2gbZXGi5AzFrobw4HZDNebzIlbgLy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