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研究方法、结构与体例

1.研究方法

本书力图从关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各种研究成果中辨识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观念,借鉴关于各场科学革命以及作为科学进步一般模式的科学革命的研究成果,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观念加以分析。

这种研究方法的合理性是由“马克思哲学革命”“哲学革命”“科学革命”这三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决定的,也是由这项研究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分析“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观念,从塑造这一观念以及科学革命观念的诸多文本中发现理论工具,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2.本书结构

本书由正文、附录、参考文献和后记构成。本书的正文部分,除本导论和结论外,分为四章。

第一章——科学革命观念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首先分析在已有的关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一般论述和专门研究中所使用的词语和语句的特征。这些文本评述“马克思哲学革命”所使用的语言表现出了与评述科学革命所使用的语言十分相近的特征,同时,事实上也还不存在研究“哲学革命”的专门的原则、术语或方法,所以我们只能以科学革命的观念为参照去研究“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观念。于是,本书在描述和评价诸多科学革命以及研究科学革命的一般模式的成果中,选取康德、库恩和I.B.科恩的学说,塑造科学革命的基本观念——科学革命的特征、结构和检验标准,目的在于为研究“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观念提供分析工具。

第二、三、四章,分别分析“马克思哲学革命”观念中的三个基本概念——“马克思”“哲学”“革命”。

第二章在以人名命名革命的通常用法上考察“马克思哲学革命”与“哥白尼革命”“牛顿革命”“达尔文革命”等的区别,目的在于在“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原初背景中探讨这一事件的本来面貌,限制对历史的“辉格解释”。

第三章在“哲学”与“哲学观”以及“哲学革命”与“哲学观革命”的区分中考察“马克思哲学革命”究竟是“哲学革命”还是“哲学观革命”,并通过分析马克思思想与哲学的关系、现代唯物主义的理论性质等问题,加深对“马克思哲学革命”观念中“哲学”观念的理解,探究实现这一“哲学革命”的多种可能性。

第四章通过区分一场革命的各个阶段以及对革命、学说、派别与思潮加以区分,澄清“革命”一词在“马克思哲学革命”中的含义,指出为了恰当表述以及真正实现“马克思哲学革命”,我们在哲学观、革命观以及科学观方面所应该进行的变革。

结论部分对以上分析加以总结,得出总体上的结论。

3.本书体例

本书在行文过程中有若干格式、引文、注释、人名、简称和标点符号等方面的问题需要预先说明:

(1)若引文篇幅较长或在行文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则以楷体字独立成段列出,整段左缩进。

(2)为方便阅读和检索,引文的来源以脚注的形式在当页标出;引文中有粗体字的,在脚注中说明是原文作者所加还是引者所加;引文原文中有粗体字而引用时不用粗体字的,不再加以说明。

(3)引文在原文中有明显文字、语法错误或排版、印刷错误的,一般在引用时按照正确的用法直接改正,不予特殊说明;对于诸多不同作者、不同时期文献中的相同错误,在该错误首次出现时以脚注的形式加以说明。

(4)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外,外国人名首次出现(包括在脚注中但不包括在引文中出现)时标注英文或拉丁文、俄文姓名,之后出现则只使用中文姓氏;本书引用美国科学史学家I.B.科恩的文献远远多于荷兰科学史学家H.F.科恩(H.F.Cohen),故在本节之后,“I.B.科恩”均简写为“科恩”,而“H.F.科恩”则不简写;第三章第二节出现的“James Mauric”和“Samuel Judd”不是文献作者的名字,也没有公认的中文译名,故使用英文。

(5)部分文献作者的名字有多种写法,本书引用时使用被引文献发表时所使用的写法。

(6)《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等著述根据需要写成全名,或根据习惯分别简称为《提纲》《手稿》《形态》《宣言》《终结》和《原理》;其他著述若有需要使用简称的情况,则在正文或脚注中说明。

(7)I.B.科恩的《科学中的革命》一书在本书中被大量引用,因此有必要说明,该书目前有三个中文译本,分别为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译为《科学革命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和2017年版(新译本),本书引用2017年版新译本。全部引文均参照哈佛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校对。

(8)由于“哲学革命”是本书主要的研究对象,而且它在整个哲学界和思想史领域还不是一个像“科学革命”那样被广泛使用的术语,所以除特殊需要外,该术语在本书中都加引号,而“科学革命”一词通常不加引号。

(9)参考文献分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献(包括“马工程”教材、党员干部读本)、中文著作、中文译著、外文著作、论文、学位论文。中文文献按作者姓名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外文文献按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在正文中仅被介绍性地提及但与本书无直接关系的文献不作为“参考文献”列出。 Mdl6cNUF82nWs1hHqloFi8ql2o2UuxVXJmPQSqP+jvIljXJEagw9TLur01oXkB5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