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说明的是,近年来学界主张超越语种的区限而立足于族性和文化之上,将“华文文学”易名为“华人文学”,扩展了研究视野。“华人文学”、“华文文学”和“新移民文学”原义有所不同:前者包括海外华人不同语种的创作,甚至有些外文作品已经改编成歌剧或影视剧,并广为流传或赢得主流社会的奖项;后者则多指海外华文作家创作的各种题材体裁的作品;“新移民文学”特指大陆新移民作家在海外三十多年来的文学创作。通过对当今最活跃的北美华人代表性作家的作品,尤其是对小说的观照解读,来探讨华文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及独特价值。限于篇幅,重点也就是构成20世纪后半叶的海外华人文学创作的论述。
从文学地图上看,世界华人文学有北美板块、东南亚板块、澳洲板块、欧洲板块,而北美作为海外移民文学的重镇,尤其活跃。随着北美新移民作家逐渐兴起,作为最具创新力的群体,与海外华人文学的发展历程同步,又表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关于北美华文文学的断代,其说不一。有学者认为,移居美国的华人大致可以划分为四批。第一批从1840年到1911年,所谓“晚清七十年”。早期移民大多充当苦力,下矿山,修铁路,种植瓜果蔬菜,开饭馆或洗衣店。见诸报端的文字几乎很少,除清末早期留学生凤毛麟角的文字,亦有“天使岛诗篇” [6] 。第二批是“抗战”(1931—1945)前后。移民大多是学者、教授和留学生,从事教学或研究工作。第三批是20世纪70年代到世纪之交。这批移民的构成比较复杂,经历了不少挫折和艰辛。80年代之后大批新移民文学创作渐入佳境。
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使思想文化交流超越时空的限制。在多元化的世界,多元化的生存空间和个体立场身份,产生了多元语境中的文学,赋予作家更加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当代新移民作家因而比前辈作家更能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深入人的内心世界,深入异质文化的内核。而信息化的社会,更平添诸多表达平台,借助网络,打破时空疆域约束,在不同界面中切换、跳跃,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因而创作势头正越来越受到海内外读者和学者专家的关注。
海外华人文学作为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无论从世界移民文学的研究和发展,还是对嬗变中的中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尤其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移民文学在很大的程度上体现了全球化视域下异质文化的冲突、融合的历史。本书试从文化身份的角度,分析华人移民文学的特质和走向,阐述移民作家不仅承载着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文化精髓,更凸显其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建构身份、融合为全新的生命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