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族裔身份与代沟冲突

族裔身份是海外移民随时随地都能感受的困扰之一。萨义德认为,每一个欧洲人,不管会对东方发表什么看法,最终几乎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同样,海外华人移民不管地位成就如何,最终几乎也是民族主义者。但民族主义并不是完全让移民心安理得,与居住国关系常常显得扑朔迷离,在许多时候,尤其是危急时刻,主流与边缘、异域文化与质朴的民族主义情感常常发生冲突,似有被连带撕扯之感。

作为“他者”移民海外的华人大都有相似的感受,第一代移民基本上就是铺路石。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异域的精神碰撞,生存仍然是首要问题。但土生土长的第二代华人,已经在文化认同上与上辈有隔膜,不少作家作品涉及诸如关于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孤独、如何融入主流等内容。由于血缘、肤色等因素,有难以言说的内心困扰。华裔作家通过对自己童年和青年时期的反思,对自己上辈生活故事的讲述,反映了种族混合的社会状态。因此,多元文化中的身份认同,不仅包含在生活经验、教育、语言等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因素中,也包含在生命本体的成长过程中。

在北美,华裔是少数族裔中人数较为庞大的一个族群,不仅拥有自己的社区、会馆、商业以及报刊媒体,还包括以英文和中文创作的作家群。由小说作品改编为电影并获奖的最容易引起关注。这方面例证很多。像李安改编严歌苓的《少女小渔》、张爱玲的《色戒》,陈冲将严歌苓小说《天浴》搬上银幕,一举获得多项金马奖。譬如以英文创作的有黄玉雪(Jade Snow Wong,1922—),其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 Fifth Chinese Daughter ,1945)被公认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之作,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家族小说《喜福会》( Joy Luck Club ,1989),李健孙(Gus Lee,1947—)的半自传体小说《支那崽》( China Boy ,1991)和《荣誉与责任》( Honor and Duty ,1994),等等,这些作品大都塑造了母亲形象,并且通过母子母女关系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华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以及挥之不去的中国情结, [1] 同时也涉及了华人的身份认同问题。

华裔作家谭恩美是以英文创作取得相当成就的作家,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影《喜福会》( Joy Luck Club ),自1993年海外公映后引起强烈反响。有观众称是“足以感动铁石心肠的一流催泪电影”。全片以四对华裔母女为中心,描述几个家庭近百年来的遭遇,旧日中国女性过着没有尊严的生活,挣扎求存来到美国。她们将前半生的坎坷,化成对女儿的希望。对比华裔女性如何从受尽辛酸屈辱的祖母辈,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经济地位的新一代女性。原来跟母亲有很深误会的琼,当她代替已去世的母亲回大陆探望当年在抗战逃难时被遗弃的两个姐姐时,却深深感受到上一代的苦难和割断不了的亲情。

华裔电影人锲而不舍地将华人微弱的声音传达出来,成功打入主流社会,影响了海内外观众;而电影的拍摄剪接手法,成功地跳脱文本的局限,借由影像传递出更丰富的讯息,功不可没。

曾因执导《喜福会》而声名鹊起的华裔导演王颖,在一系列作品中表现他对身份认同、语言错位等问题的思考。王颖比较喜欢从华裔女作家作品中寻找灵感。《千年敬祈》改编自旅美女作家李翊云的同名小说,讲述一个退休科学家到美国探望离婚的女儿,不仅难以和周围人沟通甚至无法与女儿交流,苦闷中,只好每日在公园里与孤独寂寞的异乡客——另一西裔移民“鸡同鸭讲”。 [2]

电影无疑是从一个中国来访的父亲的视角,调动了各种元素,诠释父女/母国与居住国断层的故事。当冲突至高潮也就是全片最精彩之处,女儿终于爆发了:“当一个人学会的第一种语言没能教给她如何去交流的时候,她学会了第二种语言,就会很自然地习惯用第二种语言去交流。”此话一出,的确让人一震。抖搂一点父亲当年的韵事,其实不算什么。揭开当年父辈那个说着话却并不交流的世界的真相,方才深刻。类似题材譬如李安的《推手》,也有比较沉闷的表现从中国来的父辈与已经习惯美国生活的子辈之间的隔膜镜头,但因叙事更有层次,动静结合,然后突然转到较有悲剧气氛的镜头时,力量更足。这些细节,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华裔移民在亲情之间由于语言文化隔膜、误会曲解及意识形态等障碍而难融洽相处的尴尬。

受到主流青睐并获奖的女作家李翊云的创作经历比较有趣:她的写作之路颇有跨域跨文化之特质,是真正的“半路出家”,但这位文学圈外杀出的黑马,不仅跨了界,而且一鸣惊人、震撼文坛。1972年,李翊云出生在北京的皇城根,父亲是核物理学家,母亲是中学的语文老师。她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学霸,拿过数学奥赛奖杯。带着父母的厚望,1996年,李翊云从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赴美留学,在艾奥瓦大学攻读免疫学学位。可是文学的细胞早在体内繁殖扎根,免疫学也没拦住,不管她自己是否意识到,文学种子要破土而出时,便会势如破竹,仿佛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李翊云居然会在若干年后成为西方一名受欢迎的小说家,这令她的母亲感叹道:“有心插花花不发,无心栽柳柳成荫。”全家人又哭又笑悲喜交集了好一阵子。

读硕士时,实验任务很重,大家纷纷寻找减压的方式,不少同学选择了园艺来放松神经,李翊云却报了一个社区写作班。在此之前,她没有用中文写过任何文学作品,她的英文也仅够阅读和完成学业。

和严歌苓一样,美国的写作班老师十分擅长鼓励新手,生动的教学方法每每令她灵机一动、豁然开朗。没想到,从练习写作文开始,她便一发不可收了。读硕士的第三年,她结束了免疫学的学业,两年后考入同校的著名写作项目的非小说组,一年后又考入小说组。

爱荷华大学的写作班成立于1936年,是美国首个创意写作项目,在全美排名第一。该项目当时已经桃李满天下,硕果累累。记录在案的就有17位普利策奖得主、4位美国桂冠诗人,以及众多国家图书奖、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而其后“国际写作计划机构”于1967年成立,由著名华裔作家聂华苓及其丈夫、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共同创办。很多中国大咖作家,王蒙、北岛、王安忆、阿城、莫言、苏童、余华等,都参加过该计划。

李翊云后来说,如果不是在爱荷华这座“作家之城”读书,便不会受到如此深厚的文学熏陶,很可能不会成为一个作家,毕竟,在此之前,她花费了大量心血在生物学上面。

2002年,李翊云在 The Journal 杂志上发表散文《充满蝉声的夏天》(“The Summer of Cicadas”)。2003年夏,老牌文学期刊《葛底斯堡评论》发表了她的散文《那与我何干?》(“What Has That to Do with Me?”)。同年,她的两篇小说《不朽》(“Immortality”)和《多余人》(“Extra”)分别被《巴黎评论》和《纽约客》接受。

李翊云在1996年赴美国留学前一直在北京生活,她曾在美国艾奥瓦大学作家工作室和非虚构写作项目攻读艺术硕士学位(Master in Fine Arts)其间,用英文创作的小说不时被刊登在《纽约客》和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上。她的第一部小说集《千年敬祈》共有10篇短小说,描写的是中国人和华裔美国人的故事,从北京喧嚷的中心,到芝加哥的快餐店,再到内蒙古贫瘠的大草原,讲述了有关神话、家庭、历史和阶层的问题。

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评委会曾评价,李翊云的短篇小说集“用令人心碎的诚实和美丽的散文语言,展现了异国和熟悉的世界”。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是为纪念爱尔兰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戏剧导演和文学评论家奥康纳而设立的。奥康纳于1903年出生在爱尔兰的库克市,他曾把大陆现实主义与本土口头传统融合起来,并因创作了现代爱尔兰短篇小说,在爱尔兰文坛上享有着极高的荣誉。

创刊于1953年的《巴黎评论》( The Paris Review )是美国最著名的纯文学杂志,一向以挖掘新人著称。《巴黎评论》将在2004年设立的“普林姆顿年度新人奖”颁发给了李翊云。而菲利普·罗思、杰克·凯鲁亚克、V.S.奈保尔等名作家的早期作品都在该刊发表过。为纪念2003年逝世的创始人乔治·普林姆顿,该刊2004年首次设立“普林姆顿奖”,奖金5000美元,奖励该刊上一年度发表的最佳新人作品。

在国内时从未想过要当作家,也没写过什么文学作品,原本打算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然而她在艾奥瓦大学听说了该校作家工作室(The Writers' Workshop)种种逸事之后,发现自己对用英文写作的兴趣与日俱增。

2004年1月刚上任的《巴黎评论》主编、30岁的布丽吉特·休斯在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兴奋地说,发现李翊云的文学才华是比她当主编更大的新闻。当她从大量自发投稿中发现这位无名作者的小说时一眼就看上了。她认为这是《巴黎评论》发表的一篇完美的小说。《不朽》讲述了一位自幼丧父的演员在成名之后又回到寡母身边的故事。

“因为移民作家的优势不在于语言,所以反而会更加注重故事。用母语写作的人很容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营造语言上而忘记了讲好一个故事。华裔作家在美国的生存状况同所有美国的作家一样,很难靠写作来养活自己。在美国除了极少数作家可凭写作为生外,大多数作家仍需要一个职业,或教书,或做与写作无关的工作,写作是一个奢华的爱好。”作家深有感触地说。她在创作上受爱尔兰作家威廉·特雷弗影响较多(比如《出轨》是威廉·特雷弗一部短篇小说集。以收放自如、犀利敏锐的笔触,呈现了一个失落的世界。落伍者、小人物、失意者与边缘人,游离于现代社会进程的主流之外,他们既有悲戚、痛苦、无助、孤独的一面,也有着荒诞、贪欲、狡黠、罪恶的一面。而对于这些人性或非人性的举止,特雷弗都抱以理解和宽容,充满了悲悯的情怀)。

李翊云的短篇在《纽约客》《巴黎评论》等文学期刊发表,曾获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和国际作家协会海明威小说处女作奖。被《纽约客》杂志评为20位“40岁以下最具潜力的新秀作家”之一,她还获得了奖金高达50万美元的麦克亚瑟研究基金。李翊云这个用第二语言写作的新人开始受到业界以外的广泛注意。兰登书屋很快买下了她短篇小说集的版权,并于2005年推出了她的第一本书《千年敬祈》( 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 )。

之后推出的《金童玉女》以她自己成长的中国为背景,讲述各个年龄层人物的情感故事。而根据她的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则用视觉语言诠释了人与人或代际生长之间的隔膜。

获得海明威奖和麦克阿瑟基金奖等多项荣誉、现任普林斯顿大学创意写作教授的李翊云新近推出最新英文小说 Where Reasons End (或译《理由之外》),讲述丧子之痛和随后的母子精神对话。作品感人至深,获得《纽约时报》等众多媒体关注及好评。

在出版《千年敬祈》《流浪者》等之后,深受抑郁症困扰的她曾在书中披露,一度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医生警告她必须终生警惕自己的这种自杀倾向。然而,就在她于2017年出版 Dear Friend,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 一书没多久,她本人没有自杀,她的16岁的儿子却自杀身亡。经历丧子之痛的她开始在心中与儿子对话,这些对话最终被收录在了她的最新作品 Where Reasons End 中。她在书中表示,“如果说之前我们给了他血肉之躯,现在我是在从新来过,这次是用文字来给予他另一次生命”。

华裔移民第二代在成长时或多或少都经历了身份困惑,有过种种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挣扎。他们甚至常常问父母:自己到底是哪国人,为什么与周围白种人不一样,为什么别人会以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不得其解。有些华人子女甚至患上了自闭症。诸多困惑,在移民或移民第二代的作品中都不难找到。

譬如著名影星陈冲参与拍摄的影片《意》( The Home Song Stories )就是以一个华人移民男孩的视角展开,以英语、粤语、普通话和上海话演绎。陈冲凭该片而赢得金马奖影后。该片讲述曾名扬上海滩的歌手玫瑰,移居香港,后嫁给一个澳洲水手,移居澳洲,最终因意见不合而仳离。在白人世界里,没钱,没有朋友,甚至难有可口的中餐……早年移民远离家乡后的艰辛与挣扎,没有心灵归宿的痛苦迷失。家,想回家,始终是女主人公不断触及的心底创痛,在遥远陌生的异乡,或黯然神伤或撕心裂腹。而孩子却因种族不同甚至因自己母亲的形象而遭其他白人轻蔑耻笑;母女冲突,女儿自杀,儿子的幼小心灵在脆弱愤懑抗争中成长……留下永远无法解开的心结。影片结尾是男孩成人后在写作回忆母亲的一生,那些旧照片留下岁月的印痕。“忘不了”的老歌萦绕脑海,令人难以释怀。

在西方人眼里,最性感的华裔女星就是Joan Chen陈冲。曾几何时,她扮演的清纯的哑妹,成为一代中国观众的集体回忆。《青春》(1977)一片让她崭露头角,1979年又凭《小花》而成为影坛新星。1980年代初转换跑道,她赤手空拳在好莱坞打下一片天:从《大班》中的小妓女做起,逐步当上《末代皇帝》的女主角。又从演员转为导演,电影《天浴》赢得金马奖多项大奖。近年来陈冲频频在海内外亮相,还凭《意》中饰演的性格复杂的母亲角色而赢得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华裔演员在西方开拓颇为不易,但夹缝中也如花盛放。 7BwqtAnPRuCVQTovkc3AwgSBWge+7INAeKzxVYW56zyZ5GKfAZ1hazK2o9PBC64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