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存在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海外华人或华文文学研究显然还存在不足:资料欠缺是一个问题,理论的建构更是薄弱环节。研究者往往有以偏概全、以个人偏好来对移民作家的部分作品定位,或者不读文本,以浮光掠影、隔靴搔痒式的表面化评论导致对海外文化现象分析缺乏理论深度;一些研究局限在某一时期某一个或者几个作家,而对其他更多的新的作品缺乏应有的敏感,对作品产生的心理因素、社会背景与外在世界的关联的综合分析也不够充分,因此显得片面浅显。朱立立的《华文文学后殖民批评的可能性及限度》 [30] ,认为纯美纬度的传统印象概括式批评,导致缺乏在复杂文化政治场域考察华文文学的偏颇。研究者应努力使自己进入海内外华文文学批评实践的“现场”。该文意义就在于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和途径——“身在其中”的“现场感”。

另外,对海外移民文学进行评价,首先需要不同的视角和方法。但各种资料来源有限,导致对文本的阅读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界对华人文学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其次是对新移民文学的评价存在不同的标准。学术界对作品评价从以往政治标准一条线,发展到社会历史标准,再到当下流行的文化评论。而真正从文学本身,从文学对人性、对人的内在世界的开掘和关注不够。文学研究应该是多层面的,应拓展新的角度、新的思路来研究异域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华人文学。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移民,有明显的全球意识,四海为家,创作意义同时显示在(本文化传统的)中心地带和(远离这个传统的)边缘地带。独特的经历,使作家写出的作品往往既超脱(本民族固定的传统模式)同时又对这些文化记忆挥之不去,因此作品往往就有着混杂成分的“第三种经历”。这种特征无疑体现了文化取向的多元性,值得学界从跨文化的理论视角进行研究。 N+9FlNdBlt7jJ/5LtM8URbr+bcryR2CaTDkKEMTc1rw4Zop+kM9PJ5zMUnm3qu5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