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20世纪80年代,苏联著名情报学家米哈伊诺夫在其著作《科学交流与情报学》中提出广义的科学交流系统包括正式交流过程和非正式交流过程。正式的科学交流主要是借助科学技术文献进行科学情报交流的过程,即通过引用他人研究成果并出版和发表个人研究成果的过程,而非正式交流主要是由科学家亲自参与的活动,如科学家的直接对话、科学家对某些听众的口头演讲、交换书信等。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专注于对正式交流过程的研究,如科学家的引用行为、合作模式等。然而近些年来,计算机网络快速发展,尤其是2000年后Web2.0平台兴起,其交互性和即时性受到广大科研人员的青睐,科研人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充分、及时地交流,并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科学研究的开展有了很大便利。此外,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业界的“知识化”趋势愈加明显,从“文献服务”“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从“文献计量”“信息计量”到“知识计量”,从“文献检索”“信息检索”到“知识检索”,从“文献管理”“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从“文献交流”“科学交流”到“知识交流”(杨思洛,2012)……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者们对知识和知识交流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逐渐蔓延,研究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交流也成为一个全新的前沿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学术虚拟社区是一种新兴的Web2.0平台,是有一定数量科研人员参与的专业型、学术型虚拟网络社区平台,如科学网博客、小木虫学术科研互动社区(以下简称“小木虫社区”)、CSDN专业IT社区(以下简称“CSDN”)、经管之家等。在学术虚拟社区,科研人员通过发文、评论、点赞、提问、回答等形式来发布、分享和讨论与科学研究相关的科研成果、科研经验、科研心得、科学问题或科学疑问;学术虚拟社区作为非正式知识交流形式,具有即时性和交互性的显著特点,是传统环境下正式知识交流的有益补充。因此,本书旨在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借鉴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理论和方法,将用户对社区知识交流效率的感性认识和感知程度进行量化,并融入学术虚拟社区的网络模型中,通过仿真实验,构建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测度模型,进而分析影响社区知识交流效率的显著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知识交流效率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为真正提升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和改善学术交流氛围提供定量依据。本书共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引言,介绍本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研究思路、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研究工具、数据来源与创新之处等。

第二章是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相关理论,界定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及相关概念,研究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内涵、特点、过程、内在机理、表现形式和特征;借鉴经济学中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出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测度方法。

第三章是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测度方法,梳理和研究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为本课题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相关理论有社会交换理论、计算组织理论、行为规划理论、复杂网络理论;相关方法有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测度方法(DEA法)、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测度模型构建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测度模型验证方法(多 Agent模拟仿真法)。

第四章是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感知调查,从用户视角出发,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借鉴社会交换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考察非正式交流主体——科研人员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的感知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第五章是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评价,构建指标体系,从社区实际交流数据出发,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虚拟社区——小木虫社区、丁香园论坛、经管之家,爬取相关指标的数据,计算目前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的值,并进行分析。

第六章是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仿真模型构建,从用户属性出发,构建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仿真模型,并开展仿真实证研究,分析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的显著影响因素。

第七章是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第八章是总结与展望,对整个研究进行全面总结,说明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内容。

本书内容涉及理论、方法、工具、建模、实证等多个方面,既有定性研究又有定量研究,从多个层次和角度对知识交流,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非正式知识交流效率问题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阐释和分析。本书面向情报学、计量学、知识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广大从事科学交流和科研管理的工作人员,以及对学术交流和科学交流领域感兴趣的社会大众,读者群体较为广泛。

本书是对作者近些年来主要研究成果的总结与提炼,在撰写过程中参考和借鉴了大量的中外文资料,由于篇幅所限个别参考文献及作者未能一一列出,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在本书的写作和修改过程中得到了同行专家学者的指导和帮助,在此向大家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参与课题研究的每一位研究生和本科生同学的辛勤付出。同时,该书的顺利出版离不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各位领导和编辑老师的支持和帮助。

后疫情时代,受学术环境的影响,知识交流模式正在发生悄然变化,知识交流效率测度的方法和技术也处于快速的变化之中。由于作者的学识和水平所限,对于部分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书中也难免存在错漏和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在后续研究中予以完善。

杨瑞仙
辛丑年元月于河南郑州 Rtc4j5H5G/zRLG/dsm0bkpkj208dIVYkBHKDjfwWA5H/4jP9qnqf982j1nSMyEe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