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

知识交流是科学交流进一步发展的新形式,是人类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源泉。苏联情报学专家米哈伊诺夫认为科学交流的方式分为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两类,正式的知识交流主要是通过引文分析来实现,有关引文分析的正式知识交流研究较多,且较为成熟;非正式的知识交流主要是通过书信、邮件、会议、讨论等形式实现,是知识扩散的重要途径,也是正式知识交流的有益补充,在科学交流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随着Web2.0的出现,学术虚拟社区越发受到科研人员的青睐,如科学网博客、CSDN、小木虫社区等,逐渐成为科研人员进行非正式交流的重要途径。在学术虚拟社区中,社区成员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创新性观点和见解,能够实时地与社区其他成员进行互动讨论。从社区成员扮演的角色来看,社区成员的身份具有两重性,他们既是知识的提供者,也是知识的接收者。从交流的内容形式来看,交流主题丰富、内容原创,交流形式多样、速度快周期短。新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加入学术虚拟社区中,愿意在社区平台上分享学术成果并表达个人学术观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术虚拟社区的非正式知识交流进行研究,分析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过程和内在机理,探讨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的表现形式和表现特征,进而识别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评价指标,为下一步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国内外学者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在国内,从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过程、机理,到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行为及影响因素,再到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模式和评价,相关研究比较丰富。相对而言,国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较少。然而已有研究从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过程和机理出发,识别知识交流效率的表现形式和表现特征,进而达到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的测度和评价。因此,本节主要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内涵、特征和类型进行分析,并以小木虫社区为例对其交流过程进行抽象,来探寻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过程和内在机理,进而推断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表现形式和表现特征,达到识别知识交流评价指标的目的。

一 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内涵

学术虚拟社区是网络环境下新兴的学术交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科研人员交流的积极性,推动相同兴趣和背景的研究者进行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内涵主要是科研人员通过小木虫社区、科学网博客、CSDN等学术交流平台发表学术观点并进行学术交流,进而激发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过程。也有学者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概念进行阐释,如甘春梅和王伟军将Web2.0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概括为科研人员之间交流和共享与科研相关的知识 [29] 。Koh & Kim认为在学术虚拟社区中发帖与浏览是两种主要的知识共享活动,也是社区成员进行讨论的主要形式 [30] 。孙思阳认为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知识交流行为是科研学术人员为了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而开展的专业知识信息的传递、交换、共享、吸收、迭代、重构等 [31]

本研究认为,学术虚拟社区是指有一定数量科研人员参与的专业型、学术型虚拟网络社区平台,如科学网博客、小木虫社区、CSDN、经管之家等。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是指在学术虚拟社区中科研人员通过发文、评论、点赞、提问、回答等形式来发布、分享和讨论与科学研究相关的科研成果、科研经验、科研心得、科学问题或科学疑问的过程。学术虚拟社区作为非正式知识交流的平台,具有即时性和交互性的显著特点,是传统环境下正式知识交流的有益补充。

二 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特点

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即时性。网络环境的发展为学术虚拟社区科研人员开展即时交流提供了可能,例如科研人员在学术虚拟社区提出科研疑问后,其他科研人员能够迅速响应并进行解答,甚至就此问题进行讨论,帮助提问者解决疑问。这种交流方式大大缩短了知识交流的时间,该特点是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显著特征之一。

二是交互性。交互性既体现在知识发送者和知识接收者之间的互动,也体现在知识接收者之间的讨论 [32] 。从知识交流的角度来看,社区成员既是知识的发送者,又是知识的接收者,当知识发送者发表自己对于某一话题的看法时,其他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进行评论,然后博主再回复评论,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在这个过程中社区成员可以自由地探讨学术前沿话题,自身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激发,这一交流形式和过程有利于推动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达到知识创新的目的。

三是跨学科交流的广泛性。根据小世界定律,具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科研人员齐聚学术虚拟社区,就热点问题分别从不同学科视角进行广泛讨论,如科研、基金申报、考研等问题,有利于增加不同学科领域科研人员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推动跨学科领域的发展 [33]

三 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过程

学术虚拟社区是科研人员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与传统学术会议、专家讲座等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知识在学术虚拟社区中不断被发送、传播和共享,就是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过程 [34] 。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是指知识提供者将自己的隐性知识和主观知识外化提供给知识接收者,知识接收者通过理解、消化和吸收将显性知识内化,然后存储到个人知识系统中。科研人员通过发文、评论、点赞、提问、回答等形式将具有共同爱好和经历的人聚集到一起形成互动关系,这是学术虚拟社区科研人员开展知识交流的主要方式和过程 [35]

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存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过程,这个过程与生命周期理论基本吻合,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系统中的知识交流主体、客体、内外部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通过知识的创造、吸收、利用,形成一个自组织、自反馈的运行模式,其过程经历了知识发送、知识获取、知识利用、知识反馈四个阶段,但生命周期理论中的维护、销毁等过程不属于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过程。另外,知识反馈存在于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整个过程中。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过程如图2-2所示。

图2-2 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过程

知识发送是指知识发送者在学术虚拟社区中通过发帖将自身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出来,这是学术虚拟社区中知识交流的第一个阶段。知识获取是指知识接收者对于知识发送者发布的信息进行浏览,从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利用是在知识接收者获取信息之后,结合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对信息进行判断利用。知识反馈是指当某一社区成员发布知识后,其他成员对知识发送者的反馈,比如点赞、评论等行为,接着知识发送者可能会对这一评论进行回复,这是衡量知识交流效率的重要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就形成了知识流的循环。

四 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内在机理

机理是指为实现某一特定功能,系统中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各要素在一定的环境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研究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内在机理,首先应该明确其组成要素,然后分析知识交流动因、机制、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系统的机理模型。

(一)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参与者组成要素

1.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主体

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主体是科研人员,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教师、研究生等。知识交流主体在知识交流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知识交流活动的开展需要依靠知识交流主体来实现,从不同主体在知识交流中扮演的角色来看,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参与人员可以分为知识发送者、知识传播者和知识接收者。在虚拟社区中,知识提供者通过发帖或评论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科研问题和科研心得,知识接收者可以在浏览学术虚拟社区的过程中,对感兴趣的信息采取点赞或评论的行为,将自己的观点反馈给知识发送者,知识发送者也可以对评论进行再回复,由此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 [36] 。在这个过程中,社区成员可以同时扮演着知识发送者和知识接收者的角色。

社区成员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是他们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关学者将某社区中的社区成员划分为核心成员、正式成员和外围用户三种类型,其中核心成员在知识交流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小木虫社区通过虚拟金币来区分社区成员级别,根据拥有虚拟货币数量的不同,社区成员获得木虫、金虫、银虫、铜虫等不同的称号。知识水平较高的成员更容易获得较高级别,他们更多承担着知识发送者的角色,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创新性思考和想法分享给其他社区成员,普通的社区成员更多是以解决问题和寻求答案为目的的浏览、点赞。等级越高的社区成员知识交流的效果越好,可信度越高,在社区中的影响越大。

2.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客体

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客体是知识本身,即学术虚拟社区中有关某一学科领域或学术问题的主题内容。从知识内容的角度来看,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内容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讨论的主题更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为相关专业的发展方向提供思考。从知识交流的形式来看,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形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文本形式,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能够更加形象直观地表达社区成员的想法。小木虫社区包含网络生活区、科研生活区、学术交流区、出国留学区、化学化工区、材料区、计算模拟区、生物医药区等16个不同主题的板块,其交流内容涉及资讯求助(有奖问答)、知识分享、交流探讨、广告信息、就业方向等多种类型的知识信息,其中交流探讨学科范围涵盖化学化工、药学、物理、数学、农林、食品等不同的领域。

3.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环境

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环境是指社区成员在进行知识交流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支持、规则约束、社区文化和不同主题板块等。学术虚拟社区的成员年龄、地区、身份各异,信息内容繁杂,不同内容形式的知识交织在一起,知识流动性较强,社区环境复杂多样。因此,保证虚拟社区平稳运行离不开技术支持,在知识发送、知识获取、知识转移、知识吸收、知识反馈各个过程之中都会产生不同层次的技术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为学术虚拟社区的良好运行保驾护航。规则约束对于学术虚拟社区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小木虫社区为营造健康、合法、有序的学术交流氛围,建立了版规约束机制,要求社区成员发布的学术信息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对学术交流道德规范和互相尊重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例如在规章事务区的规章制度板块中,发布了“小木虫论坛基本规则”“勋章标准和颁发说明”“禁止任何学术不端帖”等规章制度。另外,小木虫社区中的热帖排行功能吸引了更多社区成员对热门话题进行讨论和交流,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乐于分享的社区文化,营造互动和谐的学术氛围,见图2-3。

图2-3 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参与者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二)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动因

1.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行为主体动机

动机在心理学上被认为会影响行为的发端、强度、方向和可持续性,通过对社区成员动机的研究,能够激发人们的内在驱动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到社区的互动之中。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动机进行研究,发现学术虚拟社区中影响参与人员发帖、评论、转发的动机包括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与利他主义和声誉有关,外部动机是由奖励或者社交需求产生。对于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主体来说,主要有信息性和心理性两种动机。前者是指社区成员在进行学术交流时希望获得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或者信息,以解决问题。后者是指社区成员在分享知识时希望被他人认可、需要的一种心理感受,即认同感。此外,利他因素也是社区成员进行知识交流的重要动机 [37]

2.知识的特征

在“信息链”中,与信息联系较为密切的是数据和知识,数据是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顺序和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是事实的数字化、结构化、编码化 [38] 。社区成员对信息的接收开始于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是通过对背景和规则的解读,当接收者了解物理符号排列组合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的含义之后,才可获得这一组数据所代表的信息。知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凝练和推理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有价值的信息或者情报 [39] 。社区中的科研人员通过发文、评论、点赞、提问、回答等形式来发布、分享和讨论与科学研究相关的科研成果、科研经验、科研心得、科学问题或科学疑问,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许多社区成员需要的信息,知识接收者在个人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吸收和利用,从而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另外,由于社区主体的差异性以及主体认知能力的差别,导致知识存在不对称性,也正是由于这种特性,才产生不同社区成员间的知识交流。

3.学术虚拟社区的交流环境

环境也是影响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重要因素,由于学术虚拟社区具有平等开放包容的特点,并且社区成员参与的成本较低,因此吸引了较多的成员加入 [40] 。在小木虫社区中,用户首次使用需要先进行注册,只需输入个人邮箱便可注册社区账号,现在社区大部分成员都需要进行实名认证,这样能够提升社区成员之间的信任度。任何人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能够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不用考虑正式交流中的形式限制,可以通过简短的语言轻松愉快地进行交流 [41] 。同时,小木虫社区中制定的社区规章制度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保障,提升了彼此之间的信任程度,有助于形成合法有序的社区交流氛围,从而为小木虫社区朝着规范性、原创性和便捷性的方向发展奠定基础。

(三)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机制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存储和检索功能日益完备,学术虚拟社区中同一载体的知识具有多种知识交流和沟通的途径。本研究针对小木虫社区,从检索机制、传播机制、短消息即时聊天机制、RSS订阅机制四种知识交流的途径对其内在机理进行分析。

其一,检索机制。社区成员每时每刻都会在平台上发布新的知识内容,这些知识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发布,学术虚拟社区中充满大量的非结构化以及半结构化的知识信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检索方式进行研究。小木虫主页有板块导航,可以直接到达不同的主题模块,如学术交流区、网络生活区、科研生活区、化学化工区等模块,这些模块又细分为不同的主题,如学术交流区分为论文投稿、期刊点评、基金申请等主题,能够让社区成员清晰明确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除此之外,社区成员还可以在搜索框中输入关键字或用户名对主题帖或者用户进行搜索,检索结果也可以按照板块或者发帖时间进行筛选和显示。另外,社区成员可以通过热帖排行查看热门话题,以满足其对于热门学术主题的需求,见图2-4。

其二,传播机制。社区成员对知识进行交流和分享是学术虚拟社区存在发展的前提,社区成员进行学术知识交流的基本架构由发帖、浏览、收藏、评论、再评论组成。(1)发帖。社区成员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对应的模块中表达想法、分享知识、提出问题等,将自己的隐性知识或者是主观知识外化出去,以供其他成员学习交流。(2)浏览。浏览行为可以分为有目的的浏览和无目的的浏览,当社区成员为解决某一问题寻求答案时,需要浏览多个帖子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当社区成员没有特定目的,只是寻求新的学术话题或者寻找灵感时,也会在热门帖中进行浏览,浏览的最终目的是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3)收藏。社区成员在浏览的基础上,可以把自己认为有用的知识或消息保存下来,以备将来学习研究的需要。(4)评论。评论是指知识接收方对知识发送方发表的知识内容进行回复,从而产生知识转移,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激发知识发送方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这也是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主要途径。(5)再评论。这是在评论的基础上,知识发送方对知识接收方评论的回应,学术虚拟社区知识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原作者对评论方的知识做出针对性的反馈,正是在这一来一回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中,提升了知识交流的效率,达到了学术知识共享的目的,见图2-5。

图2-4 学术虚拟社区中的信息检索机制

其三,短消息即时聊天机制。学术社区支持成员间互相发送短消息,在社区成员浏览学术知识的同时,能够及时直接地与社区中其他成员进行互动交流。在真实的环境中,普通人员很少有机会与专家学者进行直接交流,但在学术虚拟社区中,他们可以单独与任何人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由此可见,学术社区为参与人员提供了简便快捷的知识交流平台,见图2-6。

图2-5 学术虚拟社区中的知识传播机制

图2-6 学术虚拟社区短消息即时聊天机制分析

其四,RSS 订阅机制。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是一种基于XML的信息集成与信息发布技术,目前大多数学术虚拟社区都具备这一功能。RSS 主要是第一时间为用户推送他们订阅的消息,使他们无须登录社区即可快速获取知识。该方式保证了知识的时效性和价值,降低了社区成员获取知识的成本,提升了知识交流的质量。RSS作为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主要途径,具体的过程是社区成员发帖后将发文链接提交至社区平台,RSS 根据不同的主题将地址进行聚合后重新组织排列,对知识有需求的用户可以将感兴趣的主题内容或者社区成员添加至自己的阅读器中,如果知识发送者发表新的内容,RSS会根据用户自己的设置将相关信息发送给知识需求者,见图2 -7。

图2-7 学术虚拟社区中的RSS订阅机制

(四)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果

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果是指从社区成员和社区本身来说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产生的结果和对用户造成的影响。因此,我们主要从社区成员的角度出发,针对社区成员由内而外的认知能力、态度、行为三个层面的表现进行分析。

首先,社区成员在学术虚拟社区进行知识交流的过程中,知识接收者会判断知识发送者发表的帖子或者评论对自己是否有用,是否给自己带来深刻的启发,是否能够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这就是社区成员最初的认知。当然,社区成员的认知水平因人而异,不同主体由于自身经历、教育背景和所处环境不同,对文字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这些都会影响社区成员的隐性知识外化表达能力和知识内化吸收能力。

其次,社区成员对于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客体的态度也是影响知识交流效果的重要因素。态度在心理学中用来表示人们对某项事物的判断所表达出的喜欢、讨厌、反感、赞同等情感倾向。在知识交流过程中,态度影响社区成员对知识的情感和信任度,进而影响知识交流的程度和效果。社区成员在认知的基础上对社区中的帖子产生赞同或者否定的态度,但需要强调的是,社区成员发表负面评论也是一种积极参与知识交流的态度。

最后,社区成员进行知识交流的基本过程可以抽象为浏览社区帖子、对帖子内容进行筛选、产生知识交流行为(评论、点赞、回答等),它们分别对应社区成员的认知阶段、判断(态度)阶段、行为阶段。社区成员的认知水平和态度决定着用户的行为表现,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是提升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果的主要方法。社区管理人员应该鼓励社区成员进行交流,通过社区知识交流的新渠道潜移默化地改变社区成员的认知水平和态度,增强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效果,从而推动学术虚拟社区为科研人员进行知识交流作出更大的贡献。

(五)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机理分析

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系统是指在学术虚拟社区平台中,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知识交流主体、客体、环境、渠道和活动配置的软硬件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系统中,各个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只有在整体系统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要素的作用。因此,在学术虚拟社区中,从知识交流的初始环节,即知识提供者将自身的知识显性化发布在社区平台,到知识接收者内化吸收知识,这整个过程形成了一个知识交流的循环系统。本书在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内涵与特征、交流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从组成要素、动因、交流机制、交流效果这几个方面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构建了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系统内部机理模型,如图2 -8所示。

图2-8 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系统内部机理模型

从图2-8可以看出,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系统由知识交流主体、知识交流客体和知识交流环境三要素构成,系统以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过程的各个环节为中心,知识发送者的动机引发了社区成员发帖、回帖、点赞等知识交流行为,社区的交流机制为社区成员提供了知识交流的渠道,促进社区成员进行知识的分享和沟通。知识接收者的认知能力、态度影响着社区成员对知识的内化吸收程度,从而影响整个虚拟社区的知识交流效果。在这个过程中,社区成员同时扮演着知识提供者和知识接收者的身份,不断将自身知识外化发表和他人知识内化吸收,如此反复,达到知识创新的目的。以上各个要素相互作用,密切联系,保证了整个系统平衡稳定运转,从而促进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

五 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表现形式和特征

(一)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表现形式

网络环境下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交流主要是科研人员通过非正式交流的途径,由知识发送者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知识接收者再将显性化知识内化吸收的过程。在非正式的学术虚拟社区中的主要行为方式和表现是通过发帖、评论、浏览、再评论(针对评论进行的再次评论)等行为将具有相同兴趣或背景的人连接在一起,知识接收者通过查看、回帖、点赞等行为对知识进行吸收,从而达到知识转移、共享和创新的目的。而社区成员在知识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发帖、评论、浏览以及再评论等行为的数量,正是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量化评价的重要指标。

从交互性上来看,本书将这些表现形式分为有交互行为和无交互行为两类,发帖、浏览行为是无交互的社区成员行为,评论和再评论是有交互的社区成员行为。社区成员A在学术虚拟社区中将自身的隐性知识通过发帖形式外化出来,社区成员B 对成员A的帖子进行浏览,但是没有进行评论,也就是没有给成员A反馈,这个过程没有一来一往的交互行为,只是社区成员的单向行为,见图2-9。

社区成员对帖子的评论和再评论行为具有交互性,即知识发送者发帖后,知识接收者对帖子产生意见和看法并进行回复,一来一回形成知识交流。再评论是指知识发送者对知识接收者的回帖进行回复,如此反复,形成知识交流的良性循环,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见图2-10。

图2-9 无交互的形式

图2-10 交互形式

(二)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表现特征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要识别出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测度指标,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交流效率是指学术虚拟社区进行知识交流活动时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之间的一定比例关系,结合上述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表现形式的讨论,我们发现浏览、发帖、评论和再评论行为具备成为测度指标的特征。在小木虫社区中,发帖是社区成员进行知识交流的首要前提,而发帖数也成为测量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不可或缺的因素,我们从小木虫社区的总发帖数可以看出该社区知识交流的深度,这是符合投入指标特征的。浏览数可以直接反映出知识交流的广度,可以把学术虚拟社区中的浏览数作为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产出指标。另外,评论和再评论数反映出在知识投入的基础上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产出的深度,计算每篇帖子下边的总回帖数是测度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浏览、回复和再回复的交流形式具备知识产出指标的特征。

(三)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效率测度指标识别

相关研究人员在测度与评价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中大多借鉴经济学领域对效率的定义和描述,构建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评价体系,一级指标为投入和产出,从而对社区平台进行实证研究。宗乾进等选取的投入指标包括博主数量和博文数量,产出指标包括学术博客访问量和分享数量,构建了学术博客知识交流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42] 万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针对小木虫社区和经管之家中的部分学科开展了以用户数和发帖数为投入指标,以浏览数和回帖数为产出指标的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测度指标体系的研究。 [43] 之后庞建刚和胡德华等在此基础上也进行了相关社区的研究,胡德华等还提出了能够反映知识交流密度的指标——网络密度,其含义是指用户之间实际联结的数目与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最大联结数目之间的比值。 [44] 晋升将用户数、发帖数、讨论时间作为投入指标,将浏览数、回帖数和再回复数作为产出指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 Malmquist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小木虫社区中的两个分区12个板块的知识交流效率进行测度。 [45] 王俭等将知识密度、知识距离和知识黏性作为在线评论知识转移效率评价的投入指标。知识密度是指产品特征词之类的知识占在线评论信息的比重,从而反映在线评论的价值。知识距离和知识黏性是指用户搜索成本和认知成本的投入,是影响在线评论和知识转移效率重要的投入指标。同时,将有用性和问答作为产出指标,有用性是指在线评论的赞同数量,问答是指在线评论问答数量,从而对天猫网站上不同手机类型在线评论的知识交流效率进行比较,为消费者购买决策提供参考。 [46]

学术虚拟社区逐渐成为科研人员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在非正式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节对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知识交流的内涵、特征和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过程进行了分析,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知识交流的过程归纳为知识发送、知识获取、知识利用、知识反馈;在此基础上,对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知识交流行为的机理进行分析,构建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知识交流行为的机理模型。另外还推断出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表现形式与特征,并识别出了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效率测度指标主要为知识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发帖、评论、浏览以及再评论等行为的数量。 lqh9ML0/MOnPT8xDauEmez0bSMpZ9xADtLBe1W6zSGdI9lI3bxcV4JrxhzpAgP/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