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蜀学之盛,冠绝天下:制度创新

制度建设是影响文化发展最为持久的深层次建设。古代巴蜀在制度建设方面领先全国的成就主要有文翁石室、“周公礼殿”和蜀刻“十三经”。文翁石室是西汉景帝末年蜀守文党所建,“周公礼殿”是东汉后期蜀郡太守高 所建,蜀刻“十三经”则是五代孟蜀时期毋昭裔等人的创刻。宋吕陶《府学经史阁落成记》说:“蜀学之盈,冠天下而垂无穷者,其具有三:一曰文翁之石室,二曰周公之礼殿,三曰石壁之‘九经’。盖自周道衰微,乡校毁废,历秦之暴,至汉景、武间,典章风化稍稍复讲,时文翁为蜀郡守,起学于市……” [2] 文翁此举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时值景帝和武帝之间(即景帝仍崇尚黄老无为而治,武帝重视儒学又未开始),文翁却率先在西南办学,推行儒家教化!

《汉书·循吏传》和《地理志》皆对文翁所办石室学宫给予了充分肯定,《循吏传》说: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计吏以遗博士。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繇。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常选学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合,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3]

西汉时期,不仅地方政府办学自文翁始,而且以文入仕也自文翁始。当时汉朝做官的主要途径是察举孝廉和纳资,蜀郡却可以通过文化成绩入仕,这无疑对官员素质的提高大有好处,不仅影响了汉朝的吏制,也影响了后世中国的官制。文翁兴学意义重大,故蜀人要纪念他,“岁时祭祀不绝”。直至今天,成都石室中学的大门上还高悬着“文翁石室”牌匾,校内还设有文翁祠,成都市青羊区又有文家场,成都市内有文翁路,彭州也有思文场,皆为纪念文翁而设。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相如是否受到文翁兴教的影响?《三国志》等给予了肯定的答案。实际上,司马相如成名于文帝时,其学问必成于文翁化蜀之前。据《益部耆旧传》佚文载:司马相如曾跟随临邛白鹤山隐士胡安学习《易经》,其辞赋也体现出深厚的经学功底。他以自己的成功对乡党后生起了表率作用,《汉书·地理志下》有言:“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由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 [4] 文翁从制度上以文教治蜀,司马相如以自我成功来激励后学,两人共同成就了巴蜀士人“巴蜀好文雅”“文章冠天下”的盛事。

《汉书·循吏传》将文翁列为第一位,原因就在于他对教育的重视。前人赞叹:“以孝景之不任儒,又郡国向未立学,(文)翁振厉绝业,所举向风,固宜为循吏首。” [5] 确实非常难得!杨慎《四川总志序》也说:“昔汉代文治,兴之者文翁。礼殿之图,后世建学仿焉;七十子之名,马迁之立传征焉。当时号为‘西南齐鲁、岷峨洙泗’。文之有关于道若此,文翁之功不可诬也!”文翁建石室时即有礼殿之图,这为后世所效仿。在制度层面,文翁兴办学校,开风气之先;用读书人做官,开文官先河。 [6] 北宋重臣席益《府学石经堂图籍记》又说:“蜀儒文章冠天下,其学校之盛,汉称石室、礼殿,近世则石九经,今皆存焉。自孝景帝时,太守文翁始作石室。至东汉兴平元年,太守高 作周公礼殿于石室东,图画邃古以来君臣圣贤。” [7] 可见文翁石室至东汉时又有所发展,蜀郡太宗高公在石室东侧立“周公礼殿”,作为专门的祭祀礼拜场所。至此时,石室既是学校,又是礼殿;既作教育之用,又作祭祀之用,是中国“庙学合一”学校体制的表率,比中原王朝实行相同建制(公元497年北魏孝文帝在洛阳兴建孔庙)早了300余年。 bLvpcsMX+mBo1x0Mk8u83UQq+phfqDGT9aQ/CkIzpkxMQ+OKnhPvOMQ+xFPbSnF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