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宋代“川峡四路”州府:蜀学处于巅峰时期

北宋咸平四年(1001),今川渝地区分为益州(治今成都)、梓州(治今三台)、利州(治今广元)、夔州(治今奉节)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是为四川得名之始)。在宋代,由于晚唐以来的藩镇割据、外族入侵和长期战乱,中原元气耗尽,经济文化落入低谷,而长期“偏霸”的巴蜀、江南和闽越等地,反而成为经济奥区和文化高地,以及拯救中央王朝起死回生的重要援手,巴蜀和江南等地的钱粮、文献和礼器,源源不断地运往东京开封,才使原本罄尽如洗的中央府库慢慢充实起来。

在经济文化都处于当时领先地位的蜀中,教育和学术事业也延续了五代后蜀的势头,得到更加飞速的发展,出现了蜀学史上的第三个高峰。北宋庆历年间,常州人蒋堂“知益州,汉文翁石室在孔子庙中,堂因广其舍为学宫,选属官与乡老之贤者,以教诸生,士人翕然称之” [53] 。直到北宋末年,蜀中学校滋盛,苏轼侄孙苏元老曾为国子博士,回乡居汉州(今广汉)教授,绵竹人张浚以少年入学,为元老所赏识激励,终于成就其一代名器。 [54] 南宋虽有战火,然蜀学不废,李石由太学博士黜居成都,主石室学宫的讲授,“就学者其合如云,至闽越之士,万里而来,刻石题诸生名几千人。蜀学之盛,古今鲜俪” [55]

由于汉以来的长期积淀,特别是唐五代、前后蜀的积累,宋代蜀学诸多方面在当时领先于全国。在文学上,由于隋唐以来实行科举考试,“朝廷以声律取士”,至宋代“学者犹袭五代文弊”,巴蜀人士却“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 [56] ,且文章法古、学以明道,与中唐以来韩愈等人所倡“古文运动”正相合拍,于是“唐宋八大家”中,蜀人就占据了三位(苏洵、苏轼、苏辙)。在宋代科举考试中,苏易简、陈尧叟、陈尧咨、杨寘、马涓、何栗、何焕、赵逵、张孝祥、冯时行、蒲国宝、许奕等14人,皆状元及第。在由皇帝根据时务出题考试的“制科”中,巴蜀士人也有上佳表现,杨慎说:“宋之制策,虚第一等以待伊、吕之流。其入等者,惟苏氏轼、辙兄弟,吴育、范百禄、李垕,终宋世仅五人,而蜀居其四,盖二苏、范、李皆蜀人也。” [57] 在政治领域,南宋时期巴蜀出了5位具有影响的宰相,谢枋得《毋制机墓铭》云:“渡江后贤相如张公德远(浚)、虞公仲言(允文)、赵公景温(雄,一作叔温)、游公景仁(似)、谢公德方(方叔),皆蜀人也。” [58] 在经学上,巴蜀易学仍然特别发达,程颐因有“易学在蜀”之誉,陈抟、龙昌期、苏洵、苏轼,以及南宋房审权、张浚、张栻、李心传、魏了翁等,皆各撰《易》著。

“三苏”父子,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以他们为代表的北宋蜀学,与二程洛学(即理学)、王安石新学、张载关学,共同构成了北宋学术的四大主流。张栻、魏了翁是南宋理学宗匠,张氏不仅传衍蜀学道脉,而且创立“湖湘学派”之典范,与朱熹、吕祖谦同称“东南三贤”。魏了翁汉宋兼治,成果很多;他还力主解除“庆元党禁”,使朱子之学在南宋后期得到正常传授,对理学的广泛传播贡献尤巨。巴蜀长于史学传统,在宋代也是斐然成章,范镇与修《新唐书》、苏辙《古史》、范祖禹《唐鉴》(并助司马光修《通鉴》)、范冲重修《宋神宗实录》、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王称《东都事略》、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并续张从祖《总类国朝会要》、无名氏刻于蜀中的《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校刻于此时的蜀大字本“南北朝八史”等,一起构成了宋代史学的主要面貌,故刘咸炘有“唐后史学,莫隆于蜀”之说。

在科技领域,唐慎微《证类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物学、方剂学结合的医学著作,也是第一部大型植物学著作,后来李时珍《本草纲目》即以它为蓝本。峨眉神医发明了人工接种流痘预防天花 [59] 技术,成就了医界“川药”“蜀医”之说。王灼《糖霜谱》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记载甘蔗制糖工艺的专书。秦九韶《数学九章》,则将中国古代数学推向当时世界科学的顶峰,他的代数学运算(大衍求一术)、方程演算(正负开方术)方法,分别领先西方同行(高斯、霍纳)各500余年。

至于巴蜀地区的家族文化、乡村建设,也是硕果累累、佳话多多。苏轼说:“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 [60] “贵经术而重氏族”“合耦以相助”,正是接受儒家伦理教化的结果。这种风气自汉已然,前如东汉成都赵戒、赵温、赵谦祖孙三人,积德累功,皆位至三公、宰相。宋代这一现象更为普遍,或兄弟联袂,花萼齐芳,如眉山苏轼、苏辙,盐泉苏舜钦、苏舜元,井研李心传、李性传、李道传等人是也。或父子祖孙,世代书香,奕世载美,如北宋阆中陈省华及其子陈尧佐、陈尧叟、陈尧咨等,创造了“一门二相,四世六公,昆季双魁多士,仲伯继率百僚” [61] 的奇迹;眉山苏洵、苏轼、苏辙及苏轼之子苏过、苏辙之孙苏籀,并善属文,号称“五苏”;华阳范镇、范百禄、范祖禹、范冲为代表的范氏家族,绵延百禩,“世显以儒”,一门有二十七位进士、四位翰林 [62] ;蒲江魏了翁、魏文翁、高稼、高定子、高斯得等,兄弟子侄“九进士、三公卿” [63] ;梓州苏易简及其孙苏舜卿、苏舜元,俱善诗文,号称“铜山三苏”,与“眉山三苏”齐名;井研李舜臣及其子李心传、李道传、李性传,俱善史法道学,号称“四李”;丹棱李焘与其子李壁、李埴三人,俱善史学、文学,人称“前有三苏,后有三李”。如此等等,都引领和影响着全国的教育文化。这一环境必然有利于蜀学的发展,据学人考订,有宋一代巴蜀文献多达4000种以上,比此前巴蜀文献总和的两倍还多。 [64] 宋代蜀学在文学、经学、史学、科技和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 ATbaXvtLN6wIRq0jmS6YJrjqdA+wRBNIpHgwLsTyy6HxfNhkovlggyOPf6vdnY4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