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据Encyclopaedia Britannica(《大英百科全书》)(1911:710)的注释,“interpreting(口译)”或“interpretation”来自拉丁语,其动词形式“interpreter”的意思是“to explain”,“to expound”(解释、阐述),其名词形式“interprets”指“agent”,“go-between”,“interpreter”(代理、中介或阐释者)。前缀 inter表示“在(两者)之间”,词根pret-可能与希腊语中表示“to speak”(说)或“to do”(做)的动词有关。言而总之,“interpreting”或“interpretation”就是指将意义不明的语词或一种陌生语言的意思进行解释和传达使之为听者理解的行为。中国古代称“夷语”(境外语言)为“反舌”,故翻译者(特别是口译者)常常被称为“舌人”。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对“译”的诠释是:“译,陈也,谓陈说内外之言。”唐·贾公彦的《周礼义疏》的说明则是:“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由此可见,无论是英语中的“interpreting”还是汉语里的“译”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泛指对晦涩难解之语的理解诠释或是不同语言之间的传译,后者是指通过口头方式(也包括非言语方式)在不同语言之间实现意义转换与表达的语言交际行为。后者是为本研究的关切,但是即便如此,也并非意味着口译是以词句为转换单位的孤立的言语活动,而是兼顾交际内容所涉及的含物理、社交和心理世界的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等信息内容的综合性言语交际活动。因此,口译跨越了语言活动的藩篱,拓展成为综合性的文化、心理和社交活动。

鉴此,国内外业界学界围绕口译的研究呈现斑斓图景:在国外,20世纪60年代是开拓阶段;20世纪70—80年代中期是奠基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是新兴和国际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头几年属整合及多元化阶段;从2005年至今属巩固阶段,相关研究继续拓展、深入。在国内,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10年是为萌芽期;20世纪最后10年可以看作初步发展期;21世纪最初10年可以被称为新兴期;最近10年的研究可以归为多元发展期,相关研究呈现多层次、多路径、多方法的介入和跨学科的特点。但是,首先,国外的口译研究与中国口译供需市场,尤其是中国口译学习者的认知情况契合度不高。其次,国内研究虽然已经开始从思辨转向实证、从单学科到跨学科转变,但是多属结果型的研究,对于口译过程的解析较少。再次,国内为数不多对于口译过程的研究,多见理论引介与分析,鲜见试验验证与考量。最后,即使有跨学科引入认知考察的研究,也多属理论和教学模型设计,尚未投入认知试验或试用等实践环节。针对上述情况,本研究以翻译硕士口译方向一年级生为研究被试,以其交传笔记和带稿同传复杂句式的眼动情况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脑科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计算机辅助的自动化技术,分别从基于云端的智能笔辅助交传笔记和英汉带稿传译认知的眼动研究等方面探究优化口译认知新途径,拓展口译认知研究视角,更新口译认知研究方法,为提高口译认知绩效提供理据参考。

本书正文共分七章,各章简介如下:

第一章“口译简介”,从口译定义、口译历史、口译特点和口译模式四个角度对口译进行多维度、多角度的介绍。其中口译历史分为西方口译发展历史和中国口译发展历史两个层面,各层面按照时间顺序由古至今进行梳理。口译的特点包括口笔译差异和口译特点两个方面,以后者为重点,从时效性、不可预测性和独立性、多元性和广泛性、语言的口语性、译员技能的综合性、口译的交际特点、口译的思维特点、媒介功能的强化:操控权的转移、口译“语言游戏”的“在场”和“不在场”、口译“语言游戏”的“当下性”、口译传播有其本身的语境化特征、听觉意义解码功能的前沿化进行介绍。口译模式介绍了同声传译、交替传译、视译、手语传译、小玩意儿传译、混合模式与分布。

第二章“口译过程”,对口译认知过程进行了界定并就其阶段、模型、精力分配和所需技能等进行梳理,厘清口译认知的本质。口译过程的不同阶段包含听辨理解、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译语表达、译前准备和译后反思。其中听辨理解包含五个模块:理论基础、从语音听辨到语流听辨、语流听辨、语篇听辨和理解。脱离源语语言外壳涉及口译听意、口译记忆和口译笔记三个环节。译语表达关注译语重构、译语语言表达和译语表达发布方式三个方面。口译过程的精力分配主要从三个角度展开:译员精力分配模式、精力分配失衡的原因和精力分配的有效途径。口译过程的口译技能主要介绍了6种口译技能。

第三章“译员素质”,围绕译员职业化的素养、行为准则和角色等方面进行阐释。主要从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标准和实践等方面解读职业素养;围绕保密准则、职业能力、忠实、中立、道德与良知、优化选择与强力斡旋等方面诠释行为准则;依据早期关于译员的记录和译员的可见性介绍译员角色。

第四章“口译研究”,主要从研究问题、国外研究综述、前期理论成果、国内研究综述和国内研究小结等方面对口译研究前期的成果进行爬梳和归纳,为本研究切入点的选择奠定基础。其中国内外研究综述主要针对国内外各个研究阶段的时长和特征进行概述,国内研究综述还以CNKI自动生成的可视化分析和对比为例进行详细的研究情况分析。前期理论成果和国内研究小结归纳了国内外学界和业界的代表性成果。

第五章“云端翻转课堂与全媒体翻译硕士口译认知”,依据前文理论阐述提出结合云端翻转课堂的、基于全媒体的翻译硕士口译认知模式。首先从定义、起源、特点、架构、发展模式和未来趋势方面概述了全媒体。其次通过云端平台功能、翻转课堂简介和云端翻转课堂与社交媒体结合解释了云端翻转课堂。最后以认知、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概述为基础,引入口译认知解读并说明翻译硕士口译的特殊性。

第六章“基于云端的智能笔辅助交传笔记教学探究”,以翻译硕士口译一年级生为被试,采用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辅助的自动化技术等研究方法,从笔记难度认定比对、交传成绩比对和智能笔辅助交传笔记的效用特征比对三个方面探究基于云端的智能笔辅助交传笔记认知,为交传笔记的教学、培训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第七章“英汉带稿传译认知的眼动研究”,以翻译硕士口译一年级生为被试,采用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脑科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计算机辅助的自动化技术,分别从英汉带稿右分支结构传译认知的眼动研究和带稿同传复杂句的个案眼动分析两个试验探讨口译过程的认知表象,优化了口译认知的新途径,拓展了口译认知研究的视角,更新了研究方法,为提高口译认知的绩效提供了参考。

虽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但是一个好汉三个帮,本书最终完成并付梓,著者要向魏红霞教授和安芳编辑表示由衷的感谢:感谢她们精雕细琢,优化本书的读者友好性。著者要向家人表示由衷的感谢:他们数年如一日关心鼓励著者不畏艰辛、砥砺前行,最终完成书稿。著者要向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窦康和陈丽红、毕业硕士研究生于明珠和杨颖表示由衷的感谢:感谢他们对本书文稿所做校对,尤其是窦康同学,在图表设计的呈现方式方面给予大力协助。同时向在本书撰著过程中提出宝贵建议、对本书的出版给予无私帮助的老师、同事、同学和朋友们表示感谢!没有他们的辛勤工作和大力支持,著者无法完成本书的撰写任务。最后,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基于云端翻转课堂的全媒体MTI口译认知探究(17YJC740075)”的研究成果,感谢该项目对本书的资助。

关于口译认知的研究正经历多元发展期,相关研究内容和研究路径尚有不确定因素,其研究原则和方法也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本研究尚属初步的探索性研讨,研究结果仍有待其他相关研究结果的验证,著者愿意和读者一起探讨、分析。由于著者才疏学浅,书中难免有挂一漏万、不当乃至错讹谬误之处,诚望学界前辈、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孙杰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2021年7月30日 gqP+JjGJcr61QOXiHLB57WP2iB8eR2gJUafm7WqnMNUY2AMwPjgM7RP2Vbb4Y7r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