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南营遗址、墓地工作概况

磁县南营遗址、墓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磁县讲武城镇南营村东150米的农田内,冀南漳河北岸二级阶地上(图版一)。中心坐标东经114°19′30″、北纬36°16′00″,高程91.4米。地势较为平坦,遗址、墓地所处区域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侧为南营砖厂取土形成的土坑,现为烧制机制砖块窑炉;南侧400米为漳河旧河道,东距讲武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城墙260米;北侧150米为南营村至讲武城村东西向乡间土路,地表种植棉花、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东、南侧由于取土形成台地断崖,台地南侧种植杨树、柳树等。南水北调中线干渠自南至北从遗址、墓地中部穿越。

南营遗址、墓地在2002年7月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队实施的第一次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文物调查中首次发现,2003年10月、2004年10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又对其进行了复查和试掘,初步确认了遗址、墓地大致性质及年代。

2006~2007年,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受河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磁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南营遗址、墓地进行了田野考古发掘。发掘领队高建强,执行领队张晓峥,参加发掘人员主要有王志强、杨波、沈阳、张健、郄有旺、康三林、刘文财、雷东科、翟成洲、陈树林、李文海、郭荣成、刘建威、郭京锡、任涛等。高建强负责田野发掘和器物照相,雷东科、郭荣成负责田野遗迹绘图,郄有旺、康三林负责室内器物修复,任涛负责工地测绘。

2006年10月12日,南营遗址、墓地考古队进驻考古工地进行勘探和发掘前期工作。首先对南营遗址、墓地进行了详细的地面探查,摸清遗址、墓地所处地形地貌,并绘制了平面图(图一,图版二);基本确定了遗址、墓地的大致分布范围,遗址、墓地南北200米,东西近160米,面积近32000平方米。2006年10月15日至22日,考古队对南营遗址、墓地及周围进行考古勘探工作,了解遗址、墓地文化遗存堆积分布情况和保存状况,即南部堆积较为深厚,灰坑、墓葬等文化遗迹种类丰富,墓葬平面排列较为密集,北部堆积保存较差,只发现少量墓葬等遗迹,为下一步发掘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006年10月至2007年1月,根据勘探资料,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磁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在遗址、墓地所涉及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占地范围内选择两个地点(Ⅰ区和Ⅱ区),进行考古发掘工作。Ⅰ区位于遗址、墓地南端,地表为平整农田,东、南部由于南营砖厂多年取土形成台地断崖,断崖剖面暴露多个灰坑,内夹杂大量泥质灰陶片、夹砂红陶片等,西侧为南营村东侧杨树林,北以南营村至讲武城村东西向小路与Ⅱ区相隔(图二,图版三)。Ⅱ区位于遗址、墓地北部,南距Ⅰ区190米。南邻南营村至讲武城村东西向小路,地势东北向西南倾斜,地表为较为平整农田,地表现存多个长条形取土坑(图三)。为便于记录,我们将磁县南营遗址、墓地的“磁”“南”首位拼音字母缩写“CN”,“2006”代表2006年度,“Ⅰ”代表Ⅰ区,“Ⅱ”代表Ⅱ区。2006CNⅠM1代表2006年度磁县南营遗址、墓地第1号墓葬,本报告为行文简洁,只写探方、遗迹单位和器物编号。Ⅰ、Ⅱ区分别独立编写遗迹单位编号,Ⅰ区“Ⅰ”省略,Ⅱ区加“Ⅱ”以区分。探方编号采用坐标系象限法,ⅠT0607代表Ⅰ区基点横轴西向第6排纵轴北向第7列探方,Ⅱ区分别编号“T1”“T2”。

此次考古发掘Ⅰ区布设5米×5米探方79个,Ⅱ区分别布设24米×20米、22米×16米探方各1个,共揭露面积2857平方米,清理形状各异灰坑55座,灰沟4条,墓葬58座。出土遗物质地有陶、铜、铁、瓷、石等,器类有鬲、罐、瓮、盆、豆、壶、板瓦、筒瓦、石斧、石球、钱币等,文化遗存分属早商、晚商、战国、汉代和明清时期。

图一 南营遗址、墓地地形图

早商时期文化遗存为Ⅰ区第4层下叠压H8、H13、H17、H37等4座灰坑以及G5,出土典型遗物有卷沿袋足高锥足鬲、敛口瓮、侈口深腹盆、石镰等。晚商时期文化为Ⅰ区第4层下叠压H21、H22等9座灰坑,出土典型遗物有宽折沿肥袋足鬲、厚方唇侈口簋、平折沿盆、圆唇矮领圆肩小口瓮等。

战国时期文化遗存主要为Ⅰ区第3层下叠压M2、M4、M56等20座墓葬,包含第4层,第3层下叠压H4、H7等30个灰坑以及G4;墓葬大致分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和长方形竖井墓道偏洞室墓2种类型,其中长方形土坑竖穴墓19座,墓口略大于墓底,墓葬多为南北向,葬式为仰身直肢和仰身屈肢,葬具为一棺一椁或单棺,随葬品组合为:陶鼎、陶盖豆、陶壶、陶小壶、陶盘、陶匜等,个别出土铜带钩、铜剑等,时代为战国中晚期;长方形竖井墓道偏洞室墓1座,洞室位于墓道一侧,墓葬为东西向,葬式为侧身屈肢,葬具为单棺,无随葬品,时代为战国晚期。

汉代文化遗存主要为Ⅰ区第2层下叠压M1、M3、M56和Ⅱ区M57、M58等35座墓葬,包含第3层,第2层叠压H4、H7等11个灰坑以及G1、G2;墓葬多为带长方形竖井墓道洞室墓,还有少量长弧形竖井墓道洞室墓、长方形土坑竖穴墓砖圹墓等,墓葬南北向居多,葬式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组合为:陶壶、陶罐、陶井、陶灶等,个别出土铜带钩、铜镜。陶器放置于棺外或者壁龛内,铜带钩、铜镜等随葬于墓主人身旁,棺内多散落“五铢”钱。

明清时期文化遗存墓葬为M25、M33、M41等3座墓葬和H3。

通过此次考古发掘,发现了早商、晚商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为研究豫北冀南地区漳河流域的典型商代文化遗存、探索先商文化源流及河北商代文化的编年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发现一批战国、汉代墓葬,数量较多,类型典型,器物演化关系明晰,对河北南部地区战国中晚期至汉代这一时期葬俗、文化遗物演变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徐光冀、信立祥,河北省文物局谢飞、郭瑞海、张文瑞、毛保中,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任亚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曹凯、段宏振、贾金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王晓毅、海金乐等到工地检查并指导工作。

此次考古发掘工作得到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磁县文管所的大力支持,邯郸市讲武城镇南营村民对南营遗址、墓地发掘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联合整理南营遗址、墓地的发掘资料,完成出土遗物的拼对、修复、分析、统计和整理工作,绘制全部器物图,并对器物进行照相,完成出土器物卡片的文字描述工作,将文字记录、照片和图纸均数字化,完成《磁县南营遗址、墓地考古发掘报告》的定稿,聂宏进、谷自强参加了项目资料整理工作。本报告执笔张晓峥。

图二 南营遗址、墓地Ⅰ区总平面图

图三 南营遗址、墓地Ⅱ区总平面图 SmETvRIJrtDwTnay6SixdRj4aaTLBgW/laByl3b5r5Fu80wbhCnRY92II4uWmiA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