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研究方案

一 研究程序

本书的研究程序如下图1—1所示。基于实地调研和文献回顾,形成研究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在此基础上,提出核心研究问题,即悖论式领导对员工创造力、团队创造力以及组织创造力的影响机制是什么;围绕这一核心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将研究问题细化,并形成三个子研究设计;然后按照理论框架构建、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统计分析与结果报告、结果讨论和研究结论等程序开展三个子研究;最后对三个子研究进行总结,归纳研究贡献,指出研究局限性,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图1—1 本书的研究程序

二 技术路线

本书主要就悖论式领导与创造力的关系展开研究。围绕这一主题,本书拟解决三个问题:①探讨悖论式领导对员工创造力的跨层次作用机制。②探讨悖论式领导影响团队创造力的社会网络机制。③探讨CEO悖论式领导行为对组织创造力的驱动机制。本书的技术路线和图1—2所示。

图1—2 技术路线

三 研究方法

为了全面回答上述三个研究问题,本书采取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笔者近年来大量搜集了悖论式领导、员工创造力、团队创造力、组织创造力等领域的国内外文献,并对文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悖论式领导、员工创造力、团队创造力、组织创造力领域的文献进行研究,构建了悖论式领导与员工创造力、团队创造力以及组织创造力的关系模型,并提出其中的中介机制与边界条件假设,为本书三个子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问卷调查

本书的子研究一、子研究二、子研究三的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因此,为了开展这三个子研究的工作,课题组先后实施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工作,以获取相应的一手数据。子研究一的数据来源于宁波、常州等长三角地区的8家高新技术企业,子研究一共向60个团队的300位参与者发放了问卷,其中直接上司问卷60份,下属员工问卷240份。共有55名直接上司和215名下属员工填答了问卷。问卷收回后,我们根据问卷填答信息的完整性、选项答案是否有明显规律性以及配对的有效性来筛选问卷,最终获得51个团队的175套有效配对问卷。子研究二的数据来源于宁波、常州两地的6家高新技术企业,子研究二共向60个团队的240位参与者发放了问卷,其中团队领导问卷60份,团队成员问卷180份。通过回收和筛选,删除无效的配对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配对问卷为41套,包括团队领导问卷41份,团队成员问卷137份。子研究三的数据来源于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子研究三共发放250份问卷,舍弃收集到的无效问卷,对于填答不完整或明显填答不规范的问卷予以剔除,最终得到有效样本140份。

(三)统计分析

基于大样本的问卷调查数据,课题组运用SPSS22.0、LISREL8.51等统计软件,先后开展了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层级线性回归分析、结构方程建模等统计分析工作,进而揭示悖论式领导对员工创造力的跨层次作用机制、悖论式领导影响团队创造力的社会网络机制以及CEO悖论式领导行为对组织创造力的驱动机制,补充和拓展悖论式领导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四 内容组织

本书将分为7章,各章节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交代本书具体的研究背景,提出本书致力于解答的研究问题,指出本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对研究的总体安排和内容组织做概括性的介绍。

第二章:对本书所涉及的有关创造力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的梳理与评述,包括员工创造力、团队创造力与组织创造力的相关研究文献等,为本书研究框架的构建与研究假设及命题的推导奠定基础。

第三章:对悖论式领导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的梳理与评述,包括悖论式领导的概念、维度与测量、前因变量以及结果变量等相关文献,为本书研究框架的构建与研究假设及命题的推导奠定基础。

第四章:围绕本书的第一个子研究展开,基于175份“上司—员工”的配对问卷数据,探讨了团队外部网络在悖论式领导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中庸思维在团队外部网络影响员工创造力过程中的调节作用,进一步探究中庸思维对悖论式领导通过团队外部网络进而影响员工创造力的调节效应,揭示悖论式领导行为对员工创造力的跨层次作用机制。

第五章:围绕本书的第二个子研究展开,基于41个团队的问卷调查数据,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探讨团队内部网络连带强度和团队外部网络连带强度在悖论式领导与团队创造力之间的双重中介效用,明晰了悖论式领导影响团队创造力的作用路径,补充和拓展悖论式领导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第六章:围绕本书的第三个子研究展开,基于140份问卷调查数据,构建并验证“CEO悖论式领导—知识搜索平衡—组织创造力”的理论模型,揭示CEO悖论式领导影响组织创造力的内在作用机制,以期拓展悖论式领导有效性的研究层次。

第七章:对以上三个子研究进行总结,提炼出本书的理论贡献以及实践启示,并指出研究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依据每章的具体内容,各章节之间的关系可用图1—3表示。

图1—3 本书各章节之间的关系 NxB9fhli5RWbwZrNBry1SdRoE3swc6QEChy4lfjYflVCZppqJeBzMa0CU7b5oNj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