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研究与社会变化的大背景是紧密相连的,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了解青年人婚姻变化的新动向,探析婚姻心理的新现象,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婚姻心理教育和咨询提供科学依据,指导解决现实中的婚姻问题,提高家庭生活的幸福指数,建设美好的生活。
“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是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他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建设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赋予家庭建设以时代的新内涵。可见重视家庭、保护婚姻以提高社会质量是国家政策的明显取向。
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调查显示,我国家庭发展有以下特点:“(一)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类型多样化;(二)城乡家庭收入差距明显,家庭消费热点多;(三)城乡养老照护需求大,医养结合需求多;(四)父母双方共同照料和教育儿童的比例偏低,父亲角色发挥不足;(五)计划生育家庭的发展状况总体上好于非计划生育家庭;(六)流动家庭与留守家庭成为常态家庭规模式;(七)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和功能差异明显,农村基础卫生设施待改进。”(国家卫生计生委家庭司,2015)这些新的家庭发展形势对青年人的婚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青年人的婚姻家庭关系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中国近年来持续上升的离婚率,尤其是许多青年人的“闪婚”“闪离”“丁克”“不婚”等对待婚姻的态度,让人们普遍认为这一代青年人对待婚姻的态度不认真,夫妻相互不信任,对待性的态度太随便,对待下一代不负责任,抱怨他们的婚姻维持得越来越短,吐槽他们的家庭纠纷太多,看到媒体报道青年人结婚率低而离婚率却很高,不少人忧心忡忡,希望青年人能认真负责地对待婚姻。可现实果真如此吗?青年人难道没有认真对待自己的婚姻生活吗?难道他们没有积极应对婚姻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没有积极经营自己的婚姻关系吗?
2010年10月,小康杂志社的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中国人婚姻及性幸福”的调查。结果发现,与其他年龄段的受访者相比,“80后”群体在婚姻中幸福感最强,婚内“性福感”最高。(欧阳海燕,2010)在另一项对青年幸福感的调查中,根据2015年CGSS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年的幸福感总体较高,处于在婚状态的青年幸福感高于非在婚状态(徐福芝、陈建伟,2019)。
当前社会对青年人的婚姻的看法存在误区,消极悲观地看待青年人的婚姻,不停地感慨他们是“垮掉的一代”,但是现实中的青年人其实在努力地生活,他们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己处理感情和家庭问题的方式,我们在看离婚率不断攀升的时候,也要看到大多数人还是在婚姻中幸福地工作和生活着。我国的婚姻心理研究应该学习和借鉴国际婚姻心理研究的学术视角,立足我国的社会现实,对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青年人的婚姻心理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特点,探求规律,帮助青年人更好地适应婚姻生活,促进夫妻关系系统地向“幸福和谐”方向发展。在研究中国青年人的婚姻心理时,不能简单照搬西方心理学的理论,需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家庭婚姻中的影响,对夫妻关系中积极的方面加以总结,为提高青年人婚姻质量提供借鉴。
婚姻心理研究要具有人文关怀,更加贴近生活现实,“研究‘生活实体’,也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其实在做什么和怎样做”(黄盈盈,2014)。我们从“生活实体”的角度出发,调查了解青年人婚姻中的积极的心理特征,了解青年人在婚姻生活实际在做什么和怎么做的,了解他们所采取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探寻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概括总结出青年人婚姻心理的特征,为政府建立婚姻家庭服务体系和制定友好型家庭政策提供参考。
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探讨青年人婚姻心理的积极方面:婚姻承诺、婚姻关系保持策略、婚姻冲突应对方式、婚姻压力与社会支持,总结当代青年人婚姻心理的特点,为婚姻教育和婚姻心理辅导提供科学的资料,促进新时代的婚姻家庭建设。
研究对象是目前自评婚姻状态良好、40岁及以下的已婚青年人。世界卫生组织(2017)将“青年”的年龄界定在15—44周岁,所以我们将调查的年龄最高限定在40岁。原因有二:一是尊重我国的习俗,人们习惯认为40岁后就进入中年了;二是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目前的在婚姻状态的青年人都是在这之后出生的,有许多人是独生子女,有着一定的国情特殊性。
通过对青年人的婚姻承诺、婚姻关系保持策略、婚姻冲突应对、婚姻压力与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深入研究现实中青年人的婚姻承诺因素的结构和特点,了解青年人对婚姻承诺的看法和理解,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采取的婚姻保持的方法,发生婚姻冲突时的应对方式,面临婚姻压力时能得到的社会支持的来源以及相关因素,探索他们婚姻生活面临的心理问题和需要的社会支持,为婚姻家庭建设提供翔实的资料,为和睦家庭、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心理学的依据,提高婚姻家庭建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平等的现代婚姻家庭制度建设。本书将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展开研究。
研究一:青年人的婚姻承诺研究
婚姻承诺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婚姻关系延续的信心,是在感情上、心理上、行为上对自己婚姻关系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婚姻所涉及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婚姻承诺是婚姻关系的一个重要的预见因素,可以反映出个人关系积极的方面。已有的研究表明,婚姻承诺程度高的配偶倾向于更积极地相互适应、沟通,对生活更满足。对婚姻状况良好的夫妇调查结果也表明夫妻认为承诺是他们婚姻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承诺是一个多元的结构,在解释婚姻关系功能和功能障碍的发展和延续方面是有效的。本书将采用“承诺维度量表”对青年人的婚姻承诺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他们的婚姻承诺水平和结构特征。
研究二:青年人的婚姻关系保持策略的研究
婚姻关系保持的研究旨在探索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保持婚姻关系的稳定,使人们从婚姻中获得信任、忠诚和满足。关系保持的定义有很多,其中共同点为:(1)保持关系存在;(2)保持关系在一个具体的状态;(3)保持关系在一个满意的状态;(4)修复关系。研究表明,人们会采用一些特定的行为方式来表现出他们对婚姻的承诺,使配偶对婚姻有信心,促进婚姻持续下去;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方式,如把自己每天的事情无论好坏都告诉给对方,这种看似平常的自我表露都可以保持双方的关系稳定。它是婚姻关系特征的重要预测因素,能有效反映出个体对婚姻的满意程度和承诺水平。我们将采用“关系保持策略量表”在青年人中进行调查,了解青年人婚姻关系的保持手段和日常采用的方法,判断双方对婚姻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婚姻教育和指导。
研究三:青年人的婚姻冲突及其应对
婚姻冲突是指夫妻间公开的或隐藏的对立和意见分歧,即平常说的闹矛盾、闹别扭(杨阿丽,2010)。婚姻冲突可以是因为对某问题的意见不一致而发生的争论、争吵,也可以是夫妻情绪上的对立和不满,也包括婚姻中的打骂、侮辱、控制和支配对方的行为等。婚姻冲突在夫妻生活中普遍存在,难以避免。
婚姻冲突对婚姻的影响也是有利有弊:一方面,冲突有助于夫妻双方发现婚姻中存在的问题和分歧,认识到彼此的差异,对于增进双方互动沟通,维系婚姻关系有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冲突会使夫妻之间的关系恶化,伤害夫妻感情,不利于婚姻关系的发展,破坏婚姻满意度,导致夫妻分居甚至是离婚。
冲突有助于人们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让情绪充分发泄出来,有利于更了解对方的想法,建立更进一步的关系,增强在关系中的地位,提高个人的尊严和自尊心。由于冲突不但能够加强已有的关系,还有助于建立新的关系,因此它也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而不单纯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周晓虹,1996)
近年来有关婚姻冲突的研究表明,只有未解决的婚姻冲突才会加强夫妻之间消极的相互作用,如果夫妻能够正视婚姻冲突,学会协商和管理夫妻之间的差异,达成一定的共识,有效解决冲突而不是回避冲突,不但能降低冲突对婚姻关系和个人的危害,还能为婚姻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Rusbult,1998;Gottman,1999;Kim,2006;Miller & Perlman,2010;贾茹、吴任钢,2012)因此,不是冲突本身,而是处理冲突的方式才是影响婚姻质量的关键。
婚姻冲突应对方式指的是夫妻在发生冲突时,通常采取的或惯用的解决冲突的方式方法(贾茹、吴任钢,2012)。积极的应对方式有支持、积极沟通、问题解决等,对婚姻质量有促进作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有压迫、控制、指责、暴力等,会破坏夫妻之间的关系。我们拟采用“亲密关系冲突应对方式量表”对青年人进行调查,分析青年人婚姻冲突应对方式的现状,探讨夫妻所使用的婚姻冲突应对方式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
研究四:青年人的婚姻压力与社会支持
生活的压力无处不在,有工作、人际关系、政策、社会变革等外部压力,也有夫妻关系、父母赡养、孩子抚养等家庭内部压力,还有感情创伤、挫折体验、说谎和背叛等自身压力,每一种压力都会给个人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面对压力时,个体如果无法承受,就需要寻求支持,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系统越强大,能得到的帮助就越多,就越有可能顺利应对压力;否则,压力会给个人家庭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伤害到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破坏家庭的稳定和谐。譬如,经济压力过大时,人的情绪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导致情绪压力。在情绪压力下,个体会减少夫妻互动,消极的情绪也会感染家庭成员,出现频繁和激烈的争吵,婚姻冲突会大量增多。许多青年人刚结婚时的生活很幸福,但是很快二人世界就因为孩子的到来而改变,夫妻角色转变为父母角色,角色的适应、家庭事务的增加、经济压力、照料压力等让夫妻应接不暇,冲突不断,对婚姻的满意度急剧降低。我们采用修订后的“城市居民婚姻压力问卷”对青年人的婚姻压力现状进行调查,同时了解在面对压力时他们所能依靠的社会支持系统,对这些社会支持系统的应用特点,探讨未来如何根据青年人的实际需要建立社会公共服务系统,有力地促进家庭建设。
婚姻心理的研究应该改变过去只关注婚姻中消极因素的研究视角,应该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探讨中国人婚姻心理中的积极方面,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大部分人的婚姻关系是稳定的,很多人的婚姻是幸福的。学术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婚姻不幸群体的研究,也应该针对婚姻幸福的人群开展研究,采用心理学的研究技术和手段,分析人们在婚姻关系中采取的有效方法和行为,总结成功的婚姻经验,为我国的婚姻心理教育和婚姻心理辅导提供科学的资料。
本书从积极心理学立场出发,关注青年人婚姻生活中积极的、促进婚姻健康发展的因素和方法,围绕“婚姻承诺、婚姻关系保持策略、婚姻冲突应对、婚姻压力与社会支持系统”四个方面,详细调查了解青年人的婚姻心理。立足婚姻生活的实际,分析和了解青年人婚姻心理特点。了解青年人婚姻方面需要的支持和帮助,为家庭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调查了解发生冲突时夫妻应对方式的特点,当青年人的婚姻面临压力时他们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的资源,了解他们希望得到的帮助和支持,探索政府和社会有可能提供的支持。把握青年人的婚姻心理状态的现状,总结有效的经验和方法,及时发现问题,为积极开展婚姻心理教育和建立公共的社会支持系统提供参考。
“对家庭友好,积极建设家庭,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尤其是政治现代化与习近平式治国理政模式的核心与精髓。”(刘继同,2018)我国政府正在全面建设现代家庭友好政策,构建支持家庭社会服务体系。政府不断出台积极的、建设性、支持和保护家庭的政策,对家庭进行引导和帮助。婚姻家庭心理服务体系是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婚姻心理教育、婚姻心理咨询的作用,在缓解婚姻心理压力、调解婚姻冲突、促进婚姻关系、健康教养子女等方面为家庭和婚姻提供指导,减轻家庭压力和矛盾,促进家庭和谐发展,满足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婚姻心理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为家庭文化建设服务,所以应该着眼于社会现实,关注当前青年婚姻心理变化的特点,与时俱进,把握时代变化的脉搏,了解人们的实际需要,支持婚姻,维护家庭,为我国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科学的成果和理论支撑,引导和营造良好的社会婚姻家庭文化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