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婚姻心理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婚姻作为一种在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社会制度,其本身就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以婚姻为基础衍生的家庭,更是每一个人心理发展的温床,比如在精神分析学派的眼中,人的所有心理问题追根溯源都可以归结为其童年时期在家庭中的成长经历。对于婚姻心理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营建良好的婚姻关系,也可以有效提高每个家庭成员进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人们对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幸福的追求越来越高。对于婚姻心理的研究也广为开展,由于婚姻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每一种婚姻现象背后都有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因此在研究中不能孤立地去看待,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去探讨,学者们提出了大量的理论,力图帮助人们更科学地认识婚姻。本书仅撷取需要层次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性别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这些理论对婚姻最基本问题做出了回答:需要层次理论很好地回答了人们为什么要结婚,社会交换理论解释了婚姻应该怎样维持,社会性别理论探讨了性别因素在婚姻关系中的作用。

(一)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是一个被广泛应用的理论。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维持生存的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等,是人最强大的原始驱动力。安全需要是人类对自身安全和追求安全的要求,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等是寻求安全的工具。归属与爱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爱的需要有亲情、爱情、友情,亲情是指人人都需要与父母和家人保持良好的亲密关系,爱情是指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友情是与伙伴、同事保持融洽的关系和交流;归属的需要是人渴望能被一个群体接纳,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得到群体成员的相互关心和照顾。尊重需要对外是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他人和社会足够的肯定和承认,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希望自己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对内部一般称为自尊,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接纳和肯定程度,是否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有信心。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生命的价值,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力。需要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是指能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为人类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自我实现就是人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努力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成长为自己所期望的人。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婚姻满足了人的五种基本的需要:第一,爱和归属的需要的满足,婚姻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家庭的建立满足了归属的需要。通过和爱人一起生活,才能加深对彼此的了解、认知和理解,从而得到幸福的生活。第二,生理需要的满足,包括性和人的基本需求。性生活的和谐对已婚人士来说比其他因素更能决定这场婚姻的幸福指数。人的基本需求就是吃穿住行,这是幸福生活的基础,也是幸福婚姻的保障。第三,尊重需要的满足。在婚姻里,需要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婚姻家庭是个人价值和地位的体现。第四,安全需要,配偶和家人组成的家庭是每一个人温暖的港湾,在家庭中我们感到最放松和舒适。婚姻中是否能感到安全、夫妻的收入是否稳定、生活的不确定性是否过多等方面都是安全需要的体现,生理的满足和安全的保障是我们步入婚姻和衡量幸福的基础。第五,自我实现的满足,家人是个体坚强的后盾,为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助力加油,让每个人的人生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追求。

归属需要是人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强烈内驱力,是人类的一种本性。如果归属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发生各种各样情绪、心理健康等问题。婚姻提供给人持续的关爱和包容,满足了人们的归属和爱的需要,通过与自己的爱人交流和沟通,人们会心情愉悦、坦诚和信任,感觉幸福。那些结婚并持续婚姻状态的人比缺乏亲密关系的人更加幸福。(Diener et al.,2000)总之,婚姻关系较好地满足了个人的心理需求。归属、确认和接受的需要只有在自愿的关系中才能完全得到满足,婚姻关系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其他的如对安全感、依恋和爱的渴望,以及生理需要等表明,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可以为个体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撑。

当一段关系满足了某种重要的个人或情感需求时,人们就会珍视这段感情,愿意将它保持下去,感情在心理上就具有重要的意义,给人带来幸福之感。

(二)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的影响很大,版本也很多,但是由John Thibaut和Harold Kelley提出的观点是在人际关系研究领域应用得最为广泛的理论,也被称为相互依赖理论(Miller & Perlman,2016)。他们认为,人们在人际关系中在总是寻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取能提供最佳回报价值的人际交往,我们只会与那些能提供足够利益的伴侣维持亲密关系。每个人都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人际交往,所以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都必须在满足对方利益的同时也满足自己的利益,夫妻之间的交换就是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爱屋及乌,爱其父母、礼待其朋友。夫妻相互尊重,有恩有爱,才能通向幸福的终点,否则婚姻就不可能维持下去。

与他人相互交换理想的奖赏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这种奖赏是指所获得的令人高兴的经验和物品。婚姻的基础就是一种社会交换过程,双方互惠交换,各取所需,相互依存,相互成就。婚姻中的人际奖赏就是从爱人那里得到的接纳和支持,以及自己认为值得拥有和受人欢迎的事物,所有能让接受者愉快和满足的经验。

在某一特定的人际交往中,个人的付出和回报之和就是结果,回报大于付出那么结果就为正,反之结果为负。人际交往的结果是正还是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评判结果的两个标准:一是个人的期望;二是如果没有现在的伴侣,自己会过得怎样。社会交换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比较水平,即我们认为自己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应当得到结果值。比较水平是基于过去的经验,如果人们曾有过奖赏价值很高的伴侣关系,那么他的比较水平就比较高,他们就会期望并且觉得自己理应得到非常好的交往结果;相反,如果过去的交往经历很糟,那么他的期待和比较水平都会较低。

在亲密关系的结果从悲惨到狂喜的连续变化中,个体的比较水平仅仅是一个参照点。比较水平是衡量我们对关系满意程度的标准。如果结果超过比较水平,就会感到幸福;表明这段关系中得到的超过预期的最低期望值。幸福的程度取决于所得到的超过期望的程度,如果结果远远超过比较水平,个体就会感觉非常幸福;反之,结果低于比较水平,即使这一结果也不太差,甚至高于常人,个体还是会感到失望。亲密关系中的满意度不是简单地取决于绝对意义上的结果好坏,而是来自于结果与比较水平的对比:满意度=结果-比较水平。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我们为了衡量我们在其他关系中是否会更好,还会用替代选择的比较水平。替代选择的比较水平是指,如果脱离目前的关系,而转投可以选择的更好伴侣或情境所能得到的结果。如果其他关系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收益,即使我们对现状还满意,也有可能离开现在的伴侣,转而寻求更大的收益,人总是在追求可能得到的最好结果。相反,即使我们对现在的关系不满意,在没有更好的替代选择出现之前,我们不会脱离现有的关系。这点可以有效解释为何有人身陷凄惨境地却不离开,尽管现状使他们痛苦,而一旦离开,处境可能更糟。假如他们知道别处有更好的境况,他们肯定会选择离开。(Choice & Lamke,1999)对关系的满意与否并不是我们选择留下还是离开的决定因素,其取决于替代选择的比较水平。所以,替代选择的比较水平决定我们对关系的依赖度。不管满意与否,一旦相信现有关系是我们目前最好的选择,我们就会依赖现有的伴侣,不会轻言离开。

(三)社会性别理论

通常来讲,人类最普遍的、主流的婚姻关系是由男性和女性组成的,因此在研究婚姻关系时,必须要考量的因素是性别因素。

社会性别就是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气质和角色,以及与此相关的男女在经济、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和机会的差异。(李方,2010)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社会中的男人、女人是社会文化构建的结果,原因如下:第一,社会性别反映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第二,社会性别将男女间的关系以制度、秩序的形式固定下来;第三,社会性别体现为一种文化,是关于男女角色分工、精神气质、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一整套社会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反映;第四,社会性别是以生理性别为场域的社会建构。(杨凤,2005)

社会性别理论从社会性别差异、社会性别角色、社会性别制度三方面对性别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1)社会性别差异。人的生理性别是与生俱来的,但是社会性别是后天文化习俗影响的结果,在特定社会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性别规范、性别角色和行为方式。在社会文化中对男女差异、两性群体特征及行为方式的看法是不同的,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男性和女性的不同。社会性别理论强调的是两性差异的社会文化建构性、非自然性、非生理性。

(2)社会性别角色。社会成员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习和接受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通过不断地学习特定社会文化中的两性价值规范,从而获得自己相应的性别身份。性别差异通过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实现,是被塑造的。

(3)社会性别制度。在家庭和社会的人际关系中,权力和资源分配的影响无处不在:男性处于统治地位,女性处于被统治的地位。性别差异产生和延续的社会机制是父权制。通过对社会性别的能动作用,男性总是占据着不同社会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对社会性别的内涵和意义的探讨,不仅仅是女性主义运动的结果,更可以帮助人们重新认识性别,女性和男性的构成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社会性别理论对传统的性别文化进行改造,形成更为多元的、有益的性别理念,尤其是提倡社会性别主流化,即在社会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全过程中贯穿社会性别意识,在社会各个领域设计、执行、评估政策和项目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两性的关注、经历等因素,使男女两性平等获得机会和受益,承担相同的责任,最终实现社会性别平等。(梁洨洁,2007)社会性别理论为女性研究展示了新的角度,“为认识性别角色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为分析女性地位提出了参考坐标,为性别平等政策的研究提出了分析原则”(祖嘉合,2001)。 JQiDHpbzN+fz2uC60RNAO9J8kPL7gqyCsHmtrm/yz9l6+9qLWqz4FmmDEX1zQ/s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