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 审思明辨:历史之思的价值和局限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书研究力图突破既定的教学哲学框架和教育学史的研究范式,倡导以“继先人之志、述先人之事”的文化承担意识为前提,贯通“通人精神”和“博通之学”之真谛的传统学术理念和治学方式,构建体现中国传统治学方式的古代教学哲学体系。通过对中国古代教学哲学的综合研究,试图回答应否及如何将传统教学哲学纳入研究视野的教育史学问题,试图解决教育史研究者提升研究水平和理论层次的方法论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探寻属于中国教学哲学的话语体系和概念系统。

(二)研究的局限之处

本书研究可能存在的局限之处为:

第一,思维方式的限制。研究者本人的思维方式受现代教育学科知识生成方式的熏陶而成,如何更加“客观地”去认识和理解古代教学哲学文本,就成为研究者必须正视的第一个难题。

第二,学科体系的限制。现代教学哲学体系是一个相对来说较为成熟的学科体系,也是得到教育学界共识的学科体系。如何在研究中国古代教学哲学的同时,梳理出中国古代教学哲学发展的内在理路,并且从教学哲学思想本身探寻古代教学活动的思想脉络,是一个很难突破的思想历程。

第三,文本解读能力的限制。如何恰当地解读古代学者的话语体系和言语表达方式,进而深入地体悟古代学者诠释教学哲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就成为本研究如何取得具有说服力结论的关键所在。

总而言之,中国教学哲学的历史考察,就是要力图突破思维方式、学科体系及文本解读能力的限制,并在中国古代教学哲学研究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1]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

[2] 汉语“哲学”一词是日本哲学家西周的发明。西周在《百一新论》(1874)中首先用“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一词,虽然其时的哲学被看作为区别于东方儒学的词语,但是标志着“哲学”一词的产生。此后,直到1902年前后,“哲学”才被用于中国传统思想。

[3] 何光荣:《中国古代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自序)第4页。

[4]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7页。

[5] 张立昌、郝文武:《教学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uezGLZR/5ZH8FTPkuVZLAIrhyp0GZbR8stwrAWj394zTmv9wc0LDBpXznub5gO9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