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中国教学哲学思想的历程

教学哲学既是教学论的分支学科,又是教育哲学的分支学科。我们对于中国教学哲学思想历程的考察,就是要在对中国教学论思想历程和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历程的回溯和反思的基础之上来划分中国教学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 中国教学论思想历程的回顾

在我国学者对于中国教学论思想发展历程的研究著述中,董远骞的《中国教学论史》和张传燧的《中国教学论史纲》最具有典型代表性。我们试结合两部论著的篇章结构和具体内容来展开分析。

(一)《中国教学论史》中的教学思想历程

董远骞在《中国教学论史》中将教学论史分为两篇,第一篇为中国教学论发展简史,第二篇为中国教学论问题史。在中国教学论发展简史中,讨论了关于中国教学论(教学思想)发展简史的阶段划分问题。董远骞认为,如果按照一般历史学关于古代、近代、现代的分期对中国教学论发展简史进行阶段划分,首先就必须要从教学论史的研究对象出发加以具体分析。但是,由于古代史比古代教学思想发展简史长得无法比拟,所以,以古代史上限作为古代教学思想发展简史的上限是不适当的。再加上,教学思想是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春秋战国以前关于教学经验的记载是极少的,更没有发现对教学经验作概括的论著,所以更谈不上关于教学思想的文献记载。正因如此,中国教学思想发展简史的上限就应该以春秋战国时期为限。具体来说,就应该以《论语》等记载教学经验的论著为开端。同样,按照一般的历史分期,中国历史的古代和近代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界。而事实上,中国古代教学思想的发展并不终止于1840年,从1840年至20世纪初这段时间的教学思想,主要是古代儒学教学思想的延续。所以,中国古代教学思想的下限就延续到20世纪初。

董远骞从对中国古代教学思想发展阶段上限和下限判断出发,在“中国古代教学思想鸟瞰” [3] 中从五个方面主要对儒家(作者指出中国古代教学思想应包括各家有关教学的论述)有关教学的论述作鸟瞰,如表1-1所示。

表1-1 中国古代儒家教学思想鸟瞰

孔子—《学记》—董仲舒—韩愈—朱熹—王守仁等,是儒家教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体现了儒家教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作者虽然指出古代教学思想延续至20世纪初,但是认为古代教学思想的主体却是在1840年之前形成的,或准确地说,宋明理学教学思想就是古代教学思想发展高峰的标志。

(二)《中国教学论史纲》中的教学思想历程

张传燧在《中国教学论史纲》中根据历史演进阶段和学术思潮发展的脉络,认为中国教学论发展经历了“百家争鸣”、“独尊儒术”、玄佛道滥觞、重振儒术、理学兴盛、中体西用、引进探索、独立创建等阶段;根据自身体系发展的线索,可分为萌芽、形成发展、成熟衰微、过渡转化、引进探索、体系构建六个发展时期。作者按照后一种对中国教学论发展历程的划分,展开了具体的分析论述 [4] ,如表1-2所示。

表1-2 《中国教学论史纲》对于中国教学论发展阶段的划分

我们根据《中国教学论史纲》对于中国教学论发展阶段的划分,再结合本书的具体研究内容,不难发现,依据《中国教学论史纲》的阶段划分,中国古代教学论的发展阶段为中国教学论萌芽、发展、成熟三个主要阶段,也可以表述为“百家争鸣”、“独尊儒术”、玄佛道滥觞、重振儒术、理学兴盛五个方面的思想发展历程。

值得一提的是,吴文侃在《比较教学论》的第三章《中国教学论的历史发展》中曾指出,“中国的教学思想发端最早,但具有独立体系的教学理论的出现,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代。儒、墨、道、法等各家在相互争鸣、相互吸收的过程中,分别形成各具风格的教学理论。西汉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实施,使得儒家学说长期居于统治地位,以儒家教学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教学理论,对连绵二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起着主要作用” [5] 。依据上述认识,作者将中国古代教学论分为:先秦时期的教学论、汉唐时期的教学论和宋元明清时期的教学论三个阶段。我们如果将《中国教学论史纲》(张传燧)和《比较教学论》(吴文侃)关于中国古代教学论发展阶段的划分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两本著作对于中国古代教学论发展阶段的划分大致相同。事实上,《中国教学论史》(董远骞)对于中国古代教学论的认识,同上述两本著作中对于中国古代教学论发展历程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由此,我们从总体上完成了对中国古代教学发展历程的整体认知。

二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历程的回溯

正如于述胜在《近30年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的不同理路》一文中指出,“在中国大陆,近30年来的传统教学哲学研究有两个中心或主要学术团队。其一,是以黄济先生为首的北京师范大学团队;其二,是以张瑞璠先生为首的华东师范大学团队” [6] 。以黄济先生为首的北京师范大学团队,基本理路是“由论而入于史”,即出于建立学科知识体系的需要并从现代教育哲学问题出发,去回溯和总结传统教育哲学的丰富思想观点;以张瑞璠先生为首的华东师范大学团队,基本理路是“由史而进于论”,即通过总结中国教育思想史的研究成果,在哲学层面上把握中国教育的历史与文化精神。我们试以这两个团队的代表性著作为例,来回溯关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发展历程的阶段划分。

(一)北京师范大学团队:以《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概论》为代表的阶段划分

黄济先生在《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概论》中指出,“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包括教育哲学思想在内,大致经历了先秦的诸子百家、汉代的经学和神学、魏晋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和‘三教’并举、宋明的理学、明末清初的实学(或经世致用之学)、近代的西学东渐等不同发展阶段。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又以儒学为主,儒学在不同的思想冲击影响下,其自身也在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变化:其经历过西汉开始的儒学独尊和神学化,儒道互补魏晋玄学的出现,援佛入儒宋明理学的形成,以致近代西学东渐之后新儒学出现的不同情况” [7] 。由此,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历程的划分如表1-3所示。

表1-3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思想历程

续表

从对各阶段具体内容的阐释中,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包括教育哲学思想),差不多都可以从先秦的诸子百家中找到它的胚胎和萌芽。也就是说,先秦的哲学思想和教育哲学思想,为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教育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唯心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阶段。作者还特别指出,宋明理学实际上应当说是从宋代起跨越宋、元、明、清四代占有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由于宋、明两代最有代表性,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程、朱、陆、王,都是宋明两代的人物,因而称为宋明理学。由此,中国古代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阶段,实际上就是从先秦诸子(萌芽阶段)到宋明理学(最高阶段)的思想历程。

(二)华东师范大学团队:以《中国教育哲学史》为代表的阶段划分

张瑞璠先生主编的《中国教育哲学史》共分为四卷,其中第一卷由春秋至东汉、第二卷由魏晋到南宋、第三卷由元代至清初、第四卷近代(1840—1949),中国古代教育哲学史研究内容主要在第一卷至第三卷,也就是1840年之前的古代教育哲学思想内容。

第一卷起自春秋终于东汉:作者认为,从先秦到西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又可分为前后紧密相连的三个阶段:春秋创立和奠基、战国分化和争鸣、秦汉融合和总结。

第二卷起自魏晋终于两宋:作者认为,本卷重在揭示中国古代教育哲学的第二个发展高峰——宋明理学,在其第一个发展高潮(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历史轨迹、思想逻辑和理论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宋明理学是经过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和隋唐佛学的发展之后,通过回归原始儒学,再造内圣外王的儒学精神传统。

第三卷起自元代而终于明末清初:作者认为,本卷重在揭示宋明理学在其第二个发展高潮(以阳明心学为代表)时期的历史轨迹和思想逻辑。同样,从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转变的关键,是由理本体转变为心本体。

我们如果对以黄济先生为首的北京师范大学团队和以张瑞璠先生为首的华东师范大学团队关于中国古代教育哲学思想发展阶段的划分进行比较,从其内容上看,二者都认为,中国古代教育哲学思想经历了两个高峰期,即先秦诸子学和宋明理学;从其形式上看,虽然在对汉至唐之间教育哲学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解方式不同,但是对于汉唐教育哲学思想在古代教育哲学思想整体发展历程中所处地位的认识相同,从而为我们划分中国教学哲学思想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三 中国教学哲学思想历程的构想

我们通过对中国教学论思想发展历程的回溯,发现无论是《中国教学论史》(董远骞)还是《中国教学论史纲》(张传燧),都认为中国古代教学思想是在学校教育产生之后而产生的,因此都主张以先秦诸子学作为中国古代教学思想的开端。同样,都认为先秦诸子学不仅作为中国古代教学思想发展历程的历史存在方面的开端,而且从教学思想自身内部的各个组成要素来看,先秦诸子学又可看作中国古代教学思想自身发展的胚胎和萌芽阶段。正如恩格斯在评价古希腊的哲学思想时认为,“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8] 。先秦教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就在于孕育了古代教学思想的胚胎、萌芽。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对宋明理学在古代教学思想发展历程中地位和作用的关注。宋明理学既是古代教学思想发展的高峰,又是古代教学思想发展历程的终结。通过对前期研究论著的分析,不难发现,此种终结是思想自身内部发展的终结,而不是代表着古代教学思想自此以后就不存在任何学术影响或不具有任何思想地位。按照董远骞的理解,中国古代教学思想的余绪可能延续至20世纪初,甚至更长;或者可以说,我们至今依然生活在传统教学哲学思想的润泽之中。汉唐经学教学思想处于先秦诸子学至宋明理学的过渡阶段,既是中国古代教学思想从萌芽至高峰的过渡阶段,又是先秦诸子学向宋明理学转变的过渡阶段。

我们通过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发展历程的回溯,发现无论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概论》(黄济)还是《中国教育哲学史》(张瑞璠)同样都突出强调先秦诸子学在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奠基作用,尤其重视宋明理学在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顶峰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概论》将宋明理学理解为是对宋、元、明、清教育哲学思想总结概括的基础之上,《中国教育哲学史》将宋明理学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教育哲学思想阶段,二是以阳明心学为代表的理学教育哲学思想阶段,反映了理学教育哲学思想内部从理本体向心本体的思想演进历程,拓展和深化了对于宋明理学思想自身发展进程的思想认识。

我们通过对中国教学论思想发展历程和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发展历程的回溯,对中国教学哲学思想发展历程(主要指中国古代教学哲学思想)的构想如下:

中国古代教学哲学思想的主体进程:

先秦诸子教学哲学—汉唐经学教学哲学—宋明理学教学哲学

值得说明的是:

第一,先秦诸子教学哲学是中国古代教学哲学的胚胎和萌芽,奠定了中国古代教学哲学的基础;宋明理学教学哲学是中国古代教学哲学发展的顶峰、终结和衰变,是宋、元、明、清时期教学哲学的总称,其中既包括程朱理学也包括阳明心学。

第二,汉唐经学教学哲学既是从先秦诸子教学哲学向宋明理学教学哲学的过渡期,也是中国古代教学哲学的发展期,在教学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

第三,中国古代教学哲学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应该从教学哲学思想发展的整体历程上进行诠释,以此来完整体现中国古代教学哲学思想内容。 EWC6bUtTPEIFw8DFqkOqgPqnpBylW2zTbvJFceAvLi7XZF+gZVIBeDurVmGHYRg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