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教学过往:中国教学哲学的回溯

[题解] 为己与为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我们以程树德撰《论语集释》中的相关注释文本为范本来诠释“为己与为人” [1]

[考证] 《荀子·劝学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又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杨倞《注》:“禽犊,馈献之物也。”《北堂书钞》八十三、《太平御览》六百七引《新序》云:齐王问于墨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何如?”对曰:“古之学者得一善言以附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后汉·桓荣传论》:“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者凭誉以显扬,为己者因心以会道。”“显扬”,邢《疏》引作“显物”,谓显之于物也。《颜氏家训·勉学篇》:“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

[集解] 孔曰:“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

[唐以前古注] 皇《疏》:明今古有异也。古人所学,己未善,故学先王之道,欲以自己行之,成己而已也。今之世学,非复为补己之行阙,正是图能胜人,欲为人言己之美,非为己行不足也。《笔解》:韩曰:“为己者,谓以身率天下也。为人者,谓假他人之学以检其身也。孔云‘徒能言之’,是。不能行之,失其旨也。”李曰:“孟子云尧舜性之,是天人兼通也。汤武身之,是为己者也。五伯假之,是为人者也。”

[集注] 程子曰: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

[余论] 《四书辨疑》:欲得之于己,此为为己之公。欲见知于人,此为为己之私。两句皆是为己,为人之义不可通也。盖为己,务欲治己也。为人,务欲治人也。但学治己,则治人之用斯在。专学治人,则治己之本斯亡。若于正心修己以善自治之道不用力焉,而乃专学为师教人之艺,专学为官治人之能,不明己德,而务新民,舍其田而芸人之田,凡如此者,皆为人之学也。《论语稽》:古者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人无不学也。其入学也,自洒扫应对而极于修齐治平,皆切于日用之事,故曰为己。三代以后,惟士入学,其他则否。而士之为学,每以见知于人,博取富贵为心,较古人之学,名同而实异,故此章以为己、为人两言而括之。

[发明] 张伯行《困学录》:古之学者为己,须是不求人知。有一豪求名之心,功夫便不真实,便有间断。试思仁义礼智,吾心之所固有,孝弟忠信,吾身之所当为,无一是求名之事。《易》云:“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论语》云:“人不知而不愠。”《中庸》云:“遁世不见知而不悔。”须存此心,方是实做功夫,方有进处。夏锡畴《强学录》: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为己也。徇人而为善者,为人也。此关打不过,则事事从人起见,己之脚跟无扎实处,而欲求圣人之道,难矣。故《中庸》末章复自下学立心之始言之,特地从头转来说为己道理,为学者开示入德之门,其意亦深且切矣。知为己,始能立得志定,始能做慎独功夫。不知为己,则毁誉荣辱足以为吾之累,而外物之加损于我者多矣。

《论语集释》中对于“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诠释,让我们看到了古人为学之道——以修己、立己、行己为本。即:“正心修己以善自治之道”。“‘古’象征着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状态,‘今’则代表了当时的现实,所谓‘为己’是指自我的完善,‘为人’则指迎合他人以获得外在的赞誉。在此,孔子以托古的形式,提出了个体的自我实现问题”,“以为己否定为人,也意味着将评价的标准从他人转向自我,个体的行为不再以他人的取向为转移” [2] 。学以“明己德”“美其身”,“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教人以“成己”作为为学鹄的——《大学》之“明明德”与《中庸》之“率性”正是此意。中国古代教学哲学的逻辑体系由此而展开。 gav/lIUNy5UL+5mdrevJddIxQ6yg8Cvc+KPGHF2jqzuazFfoZt7gOyqGRLSKBnT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