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将算法新闻的价值观传播置于人机交互的微观视角下,按照“问题定义—文献梳理—理论框架—质性思辨研究—实证研究—逻辑、数据分析—对策分析”的基本思路开展研究,由递进的阶段性工作组合而成,具体思路如图1-1所示。

图1-1 总体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法:在系统收集文献资料和经验证据的基础上,探索算法新闻生产、传播过程中人机交互的本质,通过深度访谈,以及对交互行为数据量化的分析,抽象出适用于描述算法新闻价值观传播偏向的基础理论。

自我民族志研究法:日常大量接触算法新闻,长期、深度、近距离地参与和观察,做好定期观察和体验记录,形成系列文本资料,客观、真实地存储人机交互各项指标测评数据。

问卷调查法:遴选算法新闻的主要用户群体为调研样本,从自我感知、环境认知、网络行为三个人机交互的社会认知心理层面,对价值观的偏向进行问卷调查。

数理分析法: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化处理,通过相关性分析,探索个体在自我感知、环境认知、网络行为三个层面价值观度量的正、负相关变量;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构建算法新闻人机交互下自我感知、环境认知、网络行为三个层面价值观的计算模型。

三 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在微观层面上丰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高度嵌入传媒业的发展,以算法新闻为代表的智能化新闻生产和传播现象为学界和业界所高度关注。近年来众多学者将研究的目光聚集于智能传播领域,产生了大量成果,研究对象中包括了智能传播环境下的意识形态和舆论生态。但大部分研究并未在基础理论的层面上探讨算法新闻对意识形态建构的影响机理、人类个体的价值观在微观层面上受算法新闻影响的范式。加之算法新闻对价值观的传播非常强调实践性和有效性,但尚需得到理论上的支撑,目前国家对新的媒介技术环境下的舆论生态有了宏观层面的理论引领,学界在中观理论层面上给予总体措施上的方向指引和参考,尚缺乏微观理论层面上的原理溯源和具体操作探索,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智能传播舆论生态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对此,本研究将算法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元传播环节“人机交互”作为基点,构建基础理论视角之下的算法新闻生产和传播规律,充实中国舆论生态建构的基础理论性研究成果。

(二)搭建新闻传播学与计算机科学对话的桥梁

大多数学者从宏观的层面论述了算法新闻对价值观的传播具有重要影响,舆论生态因算法的融入而发生了改变,即明确了“以算法新闻为代表的智能产品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算法是有价值观的”,解决了“应该致力于强调算法的价值取向”的方向性问题。一部分学者则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总体思路,如“为算法植入价值观”“培养受众适应智媒时代的媒介素养”“媒体生产充满人文情怀的新闻”等,但在新闻传播学界,对于“在构建算法时怎样才能真正融入核心价值观”还未有明确的回应。

要做到将核心价值观植入算法,实施的主体必然是计算机科学家和算法工程师,而如何引领价值观、建设意识形态传播阵地理应是新闻传播学者的研究指向和使命担当,这需要新闻传播学领域搭建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可对话”桥梁,努力促成理论和技术层面的合作。因此,怎样把新闻传播学界的研究真正与计算机科学界的实践勾连起来,简单点说,如何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体现在算法工程师对算法构建的技术实践中,是本研究致力探索的话题。


[1] 张杰:《算法新闻发展迅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3月8日第2版。

[2]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求是》2019年第6期。

[3]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求是》2019年第6期。

[4]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求是》2019年第6期。

[5] D.D.Lewis,W.A.Gale,“A Sequential Algorithm for Training Text Classifiers”, International Acm Sigir Conference 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No.2,1994,p.177.

[6] Da,H.S.,& Shin,S.J.,“Implementation of Algorithm to Write Articles by Stock Robot”,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Smart Convergence ,No.4,2016,p.40.

[7] J.Manyika,M.Chui,B.Brown,J.Bughin,R.Dobbs,C.Roxbrugh,A.H.Byers,“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Analytics ,No.2,2011,p.75.

[8] Nechushtai E.,Lewis S.C.,“What Kind of News Gatekeepers do We Want Machines to be?Filter Bubbles,Fragmentation,and the Normative Dimensions of Algorithmic Recommendation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No.9,2019,p.298.

[9] Kanda T.,Ishiguro H., Human - Robot Interaction in Social Robotics ,Boca Raton:CRC Press,2013,p.226.

[10] Y.Chen,S.Alspaugh,R.Katz,“Interactive Analytical Processing in Big Data Systems”, Proceedings of the Vldb Endowment ,No.12,2012,p.175.

[11] DeVito,“From Editors to Algorithms:A Values-based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Story Selection in the Facebook News Feed”, Digital Journalism ,No.6,2017,p.753.

[12] Jones S.,“People,Things,Memory and Human-Machine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a and Cultural Politics ,No.3,2014,p.245.

[13] Lea M.,Spears R.,“Paralanguage and Social Perception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omputing ,No.2,1992,p.321.

[14] Dubois & Blank,“The Echo Chamber is Overstated: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olitical Interest and Diverse Media”,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No.5,2018,p.729.

[15] Floridi L., The 4 th Revolution How the Infosphere is Reshaping Human Realit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p.108.

[16] Moller J.,Trilling D.,Helberger N.,et al,“Do not Blame it on the Algorithm: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Multiple Recommender Systems and Their Impact on Content Diversity”,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No.7,2018,p.59.

[17] Zuiderveen Borgesius F.,Trilling D.,Moller J.,et al,“Should We Worry About Filter Bubbles?”, Journal on Internet Regulation ,No.1,2016,p.401.

[18] 崔中良、王慧丽:《人工智能研究中实现人机交互的哲学基础——从梅洛·庞蒂融合社交式的他心直接感知探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19] 周爱保:《视听整合:人机交互界面的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5月21日第5版。

[20] 范俊君、田丰、杜一、刘正捷、戴国忠:《智能时代人机交互的一些思考》,《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8年第4期。

[21] 刘烨、汪亚珉、卞玉龙、任磊、褟宇明:《面向智能时代的人机合作心理模型》,《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8年第4期。

[22] 李思琪:《当前公众对人机交互的体验与期待》,《人民论坛》2019年第11期。

[23] 张兴旺、赵乐、葛梦兰:《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图书馆智能化人机交互技术分析》,《图书与情报》2018年第5期。

[24] 吕尚彬:《媒体融合的进化:从在线化到智能化》,《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第24期。

[25] 陈昌凤、仇筠茜:《“信息茧房”在西方:似是而非的概念与算法的“破茧”求解》,《新闻大学》2020年第1期。

[26] 喻国明、杜楠楠:《智能型算法分发的价值迭代:“边界调适”与合法性的提升》,《新闻记者》2019年第11期。

[27] 喻国明、耿晓梦:《算法即媒介:算法范式对媒介逻辑的重构》,《编辑之友》2002年第7期。

[28] 彭兰:《未来传媒生态:消失的边界与重构的版图》,《现代传播》2017年第1期。

[29] 翟秀凤:《创意劳动抑或算法规训?——探析智能化传播对网络内容生产者的影》,《新闻记者》2019年第10期。

[30] 陈昌凤:《让算法回归人类价值观的本质》,《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9期。

[31] 陈昌凤、霍婕:《权力迁移与人本精神:算法式新闻分发的技术伦理》,《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1期。

[32] 张志安:《人工智能对新闻舆论及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第8期。

[33] 彭兰:《假象、算法囚徒与权利让渡:数据与算法时代的新风险》,《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34] 严三九:《融合生态、价值共创与深度赋能——未来媒体发展的核心逻辑》,《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年第6期。

[35] 郭小平:《智能传播的风险治理:技术创新观与人文价值观的平衡》,《青年记者》2018年第22期。

[36] 方师师:《算法机制背后的新闻价值观——围绕“Facebook偏见门”事件的研究》,《新闻记者》2016年第9期。

[37] 聂静虹、宋甲子:《泛化与偏见:算法推荐与健康知识环境的构建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年第9期。

[38] 许向东、王怡溪:《智能传播中算法偏见的成因、影响与对策》,《国际新闻界》2020年第9期。

[39] 林爱珺、刘运红:《智能新闻信息分发中的算法偏见与伦理规制》,《新闻大学》2020年第1期。

[40] 范红霞、叶君浩:《基于算法主导下的议程设置功能反思》,《当代传播》2018年第4期。

[41] 杨保军、李泓江:《论算法新闻中的主体关系》,《编辑之友》2019年第8期。

[42] 常江:《生成新闻:自动化新闻时代编辑群体心态考察》,《编辑之友》2018年第4期。

[43] 靖鸣、娄翠:《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中伦理失范的思考》,《出版广角》2018年第1期。

[44] 杨洸、佘佳玲:《新闻算法推荐的信息可见性、用户主动性与信息茧房效应:算法与用户互动的视角》,《新闻大学》2020年第2期。

[45] 喻国明、曲慧:《“信息茧房”的误读与算法推送的必要》,《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46] 喻国明、杨莹莹、闫巧妹:《算法即权力:算法范式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力革命》,《编辑之友》2018年第5期。

[47] 匡文波、张一虹:《论新闻推荐算法的管理》,《现代传播》2020年第7期。

[48] 彭兰:《导致信息茧房的多重因素及“破茧”路径》,《新闻界》2020年第1期。

[49] 郭小平、秦艺轩:《解构智能传播的数据神话:算法偏见的成因与风险治理路径》,《现代传播》2019年第9期。

[50] 陈昌凤、师文:《智能化新闻核查技术:算法、逻辑与局限》,《新闻大学》2018年第6期。

[51] 张志安、汤敏:《论算法推荐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10期。

[52] 吕新雨:《生存,还是毁灭——“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化生存与人类传播的未来”圆桌对话》,《新闻记者》2018年第6期。

[53] 毛湛文、孙曌闻:《从“算法神话”到“算法调节”:新闻透明性原则在算法分发平台的实践限度研究》,《国际新闻界》2020年第7期。

[54] 张超:《社交平台假新闻的算法治理:逻辑、局限与协同治理模式》,《新闻界》2019年第11期。

[55] 李恺、陶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基于微信载体的实证调查》,《广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56] 包双成:《微博、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12期。

[57] 匡艳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培育认同的技术路径》,《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年第9期。

[58] 陈光辉、刘世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功利化倾向及教育防范》,《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4期。

[59] 金炜玲:《亚洲青年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3年亚洲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数据》,《中国青年研究》2018年第3期。

[60] 李晓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第69页。

[61] 刘利琼、朱晓婷:《国际化视野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研究》,《江淮论坛》2016年第5期。 Cdsh5pepaRIvMZQH8zSACrwk5+b4b+5DICvDPb1zZn5nhtxccWndrW3qnbW4LQn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