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北宋在西北地区的安边政策与城寨修筑

北宋初年的西北疆域,比之盛唐已经大大内缩,宋人称:“自渭而北则属诸戎,自渭而南则为吾有”,即大致以秦州(今甘肃天水)、灵州(今宁夏吴忠)至夏州(今陕西靖边北)一线作为疆界,秦、灵、夏以西的区域,基本上无暇顾及。而当时宋廷在西北边疆推行的国防策略,也以息事宁人作为主要目的。譬如建隆三年(962),时任知秦州高防“置采造务,辟地数百里,筑堡据要害”,与当地蕃部发生冲突,宋太祖“不欲边境生事”, 最终以“谨厚寡言”的吴廷祚代替高防继知秦州, 并下诏书向蕃部解释修筑城寨的缘由:“比来秦州元设三寨,只要采斫材植,供亿京师,虽在蕃汉之交,不妨牧放之利。”命令吴廷祚“往伸安抚”,归还蕃部旧地,务求西北边疆安宁。 宋真宗就说:“西北边臣,多请增筑城垒,既有劳费,又须益其戍卒。况部署司各领重兵,可以应援也。皆不许。”

太平兴国七年(982),李继迁掀起了反宋战争后,宋廷不得不面临在河北和西北两线作战的局面。不过相比契丹,北宋对西北一线并未给予重视,一直是采取进攻态势,试图一举剿灭李继迁势力。因此,宋太宗、宋真宗两朝的修筑城寨,一方面是为了招徕蕃部、稳定边疆,另一方面就是作为军事据点,保护内属蕃部。

宋仁宗宝元、康定年间,随着李元昊数次发动攻宋战争,宋军不得不在西北一带采取守势,而城寨成为防守西夏的重要屏障,也正式拉开了北宋在西北边疆大规模修筑城寨的序幕。

宋神宗继位之后,不管是收复熙河地区的战略行动,抑或泾原、鄜延和环庆等路的攻夏策略,大多以修筑城寨作为主要的战术方针。宋军以此为依托,至宋哲宗朝后期,修筑城寨的作用越发明显,“复我境土,据贼要冲,道阻悉通,边防永固”,已经逐步形成了对西夏作战的战略优势,“尽有横山之地,西夏由是衰弱” 。迟至宋徽宗朝,宋夏战争的主导者已经转移到北宋一方,政和六年(1116)时任陕西宣抚使童贯率军攻克西夏的仁多泉城及臧底河城,“进筑靖夏、制戎等城寨二十八所,幅员千余里,及斩馘万计,俘获不胜数” 。然而这一时期北宋修筑城寨的战略效果,已经远不如前期那么明显,并给关中地区的经济造成了沉重负担,“诸路所筑城砦皆不毛,夏所不争之地,而关辅为之萧条” 。尽管如此,宋夏边境持续几十年的修筑活动,仍然给予西夏非常明显的战略打击,迫使其最终不得不通过辽来向北宋求和,“关右既困,夏人亦不能支,乃因辽人进誓表纳款”

所以说,北宋时期在西北地区修筑城寨的举动,其实与宋中央政府的西北边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宋与西夏的战争固然是修筑城寨的重要推动力,但并非唯一因素。因此结合安边政策和修筑城寨活动,北宋在西北地区实施的边疆措施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北宋建立至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这一时期北宋在西北边疆主要奉行“稳定保守”的策略,由于北宋初年的国防压力主要来自北方的契丹,因此北宋朝堂对西北地区的理念还是以稳定作为第一要务,尽管宋太宗朝李继迁始发动了反宋战争,但至宋真宗时双方战事停息,宋廷在西北边疆的策略也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第二阶段是从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至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这一时期北宋的西北边策可称为“被动防御”期,即面对西夏的军事打击,不得不采取以防御为主的战术策略,又在“攻”与“守”之间不断摇摆,未能找到有效合理的打击西夏的措施;第三阶段是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至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这一阶段北宋一改以往的防御思维,代之以主动进攻的态势,并以修筑城寨作为军事打击的主要辅助手段,取得了丰硕成果。 rOdm15cvLRSGadl55jND7DH/xl2VXVKmSNyDs5sy5AxHdZbiKljLE3j8kFUsES0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