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亨利貞。
乾,氣之舒也。陰氣之結,爲形爲魄,恒凝而有質;陽氣之行於形質之中外者,爲氣爲神,恒舒而畢通。 [12] 推盪乎陰而善其變化,無大不届,無小不入,其用和煦而靡不勝,故又曰「健」也。此卦六畫皆陽,性情功效皆舒暢而純乎健。其於筮也,過揲三十有六,四其九,而函三之全體, [13] 盡見諸發用,無所倦吝,故謂之乾。
周易 並建乾、坤爲太始,以陰陽至足者統六十二卦之變通。古今之遥,兩間之大,一物之體性,一事之功能,無有陰而無陽,無有陽而無陰,無有地而無天,無有天而無地,不應立一純陽無陰之卦;而此以純陽爲乾者,蓋就陰陽合運之中,舉其陽之盛大流行者言之也。六十二卦有時,而乾、坤無時。乾於大造爲天之運,於人物爲性之神,於萬事爲知之徹,於學問爲克治之誠,於吉凶治亂爲經營之盛,故與坤並建,而乾自有其體用焉。 [14]
元、亨、利、貞者,乾固有之德,而功即於此遂者也。「元」,首也;取象於人首,爲六陽之會也。天下之有,其始未有也,而從無肇有,興起舒暢之氣,爲其初幾。形未成,化未著,神志先舒以啟運,而健莫不勝,形化皆其所昭徹,統群有而無遺,故又曰「大」也。成性以後,於人而爲「仁」;温和之化,惻悱之幾,清剛之體,萬善之始也。以函育民物,而功亦莫侔其大矣。「亨」,古與烹、享通。 [15] 烹飪之事,氣徹而成熟;荐享之禮,情達而交合;故以爲「通」義焉。乾以純陽至和至剛之德,徹群陰而欣合之,無往不遂,陰不能爲之礙也。 [16] 「利」者,功之遂、事之益也。乾純用其舒氣,徧萬物而無所吝者,無所不宜,物皆於此取益焉。物莫不益於所自始,乾利之也。「貞」,正也。天下惟不正則不能自守:正斯固矣,故又曰正而固也 [17] 。純陽之德,變化萬有而無所偏私,因物以成物,因事以成事,無詭隨,亦無屈撓,正而固矣。
乾本有此四德,而功即於此效焉。 [18] 以其資萬物之始,則物之性情皆受其條理,而無不可通;惟元故亨,而亨者大矣。以其美利利天下,而要與以分之所宜,故其利者皆其正;而惟其正萬物之性命,正萬事之紀綱,則抑以正而利也。其在占者,爲善始而大通、所利皆貞而貞無不利之象。德福同原而不爽,非小人所得與焉。 [19] 就德而言之爲四;就功而言之,亨惟其元,而貞斯利,理無異也。此卦即在人事,亦莫非天德,不可言利於正。 [20] 天道之純,聖德之成,自利而自正,無不正而不利之防。若夫人之所爲,利於正而不利於不正,則不待筮而固然,未有不正而可許之以利者也。
初九,潛龍勿用。
「初」者,筮始得之爻;「上」,卦成而在上也。 [21] 「九」者,過揲之策三十六, [22] 以四爲一則九也。於象則一而函三奇之畫。一,全具其數;三奇而成陽,三三凡九。陰,左一,右一,中缺其一;三二而爲六。陽,清虚浩大,有形無形皆徹焉,故極乎函三之全體而九。陰,聚而吝於用,則雖重濁,而中固虚以受陽之施,故象數皆有所歉而儉於六。「初」「上」先言卦位,而後言象數; [23] 「初」爲位所自定,「上」所以成卦也。「二」「三」「四」「五」,先言象數,而後言位。初畫已定六畫之規模,聽數之來增以成象也。
伏而不見之謂「潛」。「龍」,陽升而出,陽降而蟄,絶地而遊,乘氣而變,純陽之物也。乾,純陽,故取象焉。六爻成而龍德始就,乃隨一爻而皆言龍者,六爻相得以成象,雖在一爻,全體已具,亦可以見爻之未離乎彖也。 [24] 易 參三才而兩之。初、二,地位;三、四,人位;五、上,天位;其常也。而易之爲道,無有故常,不可爲典要;惟乾、坤爲天地之定位,故分六爻爲三才。初在地之下,龍之蟄乎地中者也,故曰「潛龍」。
「勿」者,戒止之辭。「勿用」,爲占者言也。龍之爲道,潛則固不用矣,無待止也。占者因其時,循其道,當體潛爲德而勿用焉。才德具足於體而效諸事之謂用。既已爲龍,才盛德成,無不可用,而用必待時以養其德。其于學也,則博學不教,内而不出;其于教也,則中道而立,引而不發;其於治也,則恭默思道,反身修德;其於出處也,則處畎畝之中,樂 堯 、 舜 之道;其於事功也,則遵養時晦,行法俟命;其於志行也,則崇朴尚質,寧儉勿奢。 易 冒天下之道,惟占者因事而利用之,則即占即學。卦有小大,若此類卦之大者,皆可推而通之。惟夫富貴利達,私意私欲之所爲,初非潛龍,其干求聞達,不可謂之用,非 易 所屑告者。 張子 曰:「易爲君子謀,不爲小人謀。」 [25] 凡彖爻之有戒辭者,放此。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見」,上賢遍反。下如字。 [26]
「見」者,道行而昭示天下之謂。「田」,地上也,人之所養也。以重畫言之,出乎地上;以内貞外悔言之,得内卦之中。 [27] 德著于行,有爲之象也。六畫之卦因三畫而重之,分三才之位,自畫者、筮者相積之數而言也。已成乎卦,則又有二卦相承之象焉。故 大象 以「雲雷」言屯之類,就其既成之象而言也。變動不居,爲道屢遷,而非術士之以一例測者比也。龍之德,聖人也;其位,天子也。初之「潛」,學聖之功,養晦之時;三、四之「惕」「躍」,不履中位,爲聖修之序、升聞受命之基——君子所有事,故正告以其爻之道。 [28] 二、五居中,皆爲君位之定,聖道之成,非占者所敢當,則告以龍之「見」,而占者所利見也。 伊尹 受 湯 之幣聘, 顔子 承夫子之善誘,其此象與!而時有大人,愚賤皆利戴以承其德施,亦通焉。若以利禄干進取者,見小人而邀其榮寵,瀆占得此,爲災而已矣。 [29] 餘卦放此。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乾乾」,乾而又乾,健之篤也。「惕若」,憂其行之過健而有戒也。「厲」,危也。凡言「无咎」者,並 [30] 宜若有咎而无之也。三、四皆人位,而人依乎地以立功,三尤爲人事焉,故於此言君子之道。内卦已成,乾道已定,故曰「終日」。九二德施已普,而三尤健行不已,必極其至,故曰「乾乾」。然陽剛已至,安於外卦之下,雖進而不敢驟達於天,惟恐不勝其任,故曰「夕惕若」。其象與上九同,剛過而進不已 [31] ,危道也,故「厲」。「厲」則咎矣;以「惕若」内省其「乾乾」,是以「无咎」。 [32] 君子希聖之功,竭才求進,其引天下爲己任也,无所疑貳;然剛於有爲者,惟恐動而有咎,方「乾乾」而即「惕若」,知聖域之難登、天命之難受也。君子之德如此其敏以慎,而但言「无咎」;德至聖人,猶以無大過爲難也。 [33] 凡言「无咎」,小大非一,此則就君子寡過之深心而言也。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四」超出於下卦之上,故曰「躍」。居上卦之下,仰承二陽而爲退爻 [34] ,以陽處陰,故又曰「在淵」。或躍也,或在淵也,疑而未决。志健而慮深,則其躍也,不以躁進爲咎;其在淵也,不以怯退爲咎;兩俱似咎而皆无咎也。未達一間而「欲罷不能」,止不如進也;「欲從末繇」,進而止也。「上帝臨女,勿貳尔心」,止不如進也;「俟時而後興」,進而止也。 [35] 處此者,君子憂患之府,聖人慎動之幾,惟純乾爲道而介其時,乃能勝之。甚矣,免於咎之難也!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純乾之德,積清剛而履天位,天下莫測其所自,在己亦非期必而至;惟不舍其健行,一旦自致,故爲「飛」之象焉。豁然一貫而天德全, [36] 天佑人助而王業成,道行則揖讓而有天下,道明則教思垂于萬世, [37] 占者弗敢當,學者亦弗敢自信,故爲聖人作而天下利見之之 [38] 象。惟君子爲能利見之;則雖 堯 、 舜 、 周 、 孔 之已没,樂其道而願學焉,亦利見也。若小人革面以遵路,亦可爲寡過之民。
上九,亢龍有悔。
「亢」,自高而抑物之謂。行之未有大失,而終不慊 [39] 於心之謂「悔」。卦之六爻,初、三、五,三才之正位也;二、四、上,重爻非正位,而上爲天之遠於人者。三爻皆陰,非陽所利,特二居地位,利於上升,故爲多譽之爻,且於貞、悔二象爲得中。 [40] 四、上不然,上尤不切於人用。龍德,履天位而極矣,上則無餘地矣,積策至於二百一十六無餘數矣。 [41] 天地陰陽之撰,位與數皆無餘焉,更健行不已,將何往乎?德極其剛,行極其健,非无一時極盛之觀,而後且有悔。然不損其爲龍德者,自彊不息,盡其大正,則悔所不恤,聖人固不以知罪易其心也。 [42] 此爻於理勢皆君子之所戒,惟學問之道不然,憤樂而不知老之將至,任重道遠,死而後已,不以亢悔爲憂。故 文言 專言天道人事,而不及聖學。
用九,見群龍无首,吉。
「用九」,六爻皆九,陽極而動也。舊説以爲筮得乾者,六爻皆動,則占此爻。 [43] 「用」者,動而見於行事之謂。筮法:歸奇爲不用之餘,過揲爲所用之數。 [44] 六爻過揲之策皆四其九。歸奇之十三,不成象數而不用。其所用以合天道、占人事者,皆九也,故曰「用九」。「見」者,學 易 者明其理,占 易 者知其道,因而見天則以盡人能,則吉。六爻皆具象數之全,秉至剛之德,各乘時以自彊。二、五雖尊履中位,而志同德齊,相與爲群,无貴賤之差等。既爲群矣,何首何從之有?「无首」者,无所不用其極之謂也。爲潛,爲見,爲躍,爲飛,爲亢,因其時而乘之耳。規其大,尤慎其小;敦其止,尤敏其行;一以貫之,而非執一以强貫乎萬也。博學而詳説,乃以反約;无適无莫,而後比於義。能見此者,庶幾於自彊不息之天德,而吉應之矣。
邪説詖行,皆有首而違天則者也。如近世 陸 、 王 之學,竊 釋氏 立宗之旨,單提一義,秘相授受,終流爲无忌憚之小人,而凶隨之,其炯鑒已。 王弼 附 老氏 「不敢爲天下先」之説,謂「无首」爲藏頭縮項之術,則是孤龍而喪其元也。 本義 因之,所不敢從。 [45]
彖 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文王 以全卦所具之德統爻之變者謂之「彖」。 [46] 言「彖曰」者, 孔子 釋 彖辭 之所言如此也。「象曰」義同。
物皆有本,事皆有始,所謂「元」也。 易 之言「元」者多矣,惟純乾之爲元,以太和清剛之氣,動而不息,无大不届,无小不察,入乎地中,出乎地上,發起生化之理,肇乎形,成乎性,以興起有爲而見乎德;則凡物之本、事之始,皆此以倡先而起用,故其大莫與倫也。木、火、水、金、川融、山結、靈、蠢、動、植,皆天至健之氣以爲資而肇始。乃至人所成能,信、義、智、勇、禮、樂、刑、政,以成典物者,皆純乾之德;命人爲性,自然不睹不聞之中,發爲惻悱不容已之幾,以造群動而見德,亦莫非此元爲之資。在天謂之元,在人謂之仁。天無心,不可謂之仁;人繼天,不可謂之元;其實一也。故曰「元即仁」 [47] 也,天人之謂也。乾之爲用,其大如此,豈徒萬物之所資哉!天之所以爲天,以運五氣,以行四時,以育萬物者,莫非乾以爲之元也,故曰「乃統天」。「乃」者,推其極而贊之之辭。
嘗推論之:元在人而爲仁, [48] 然而人心之動,善惡之幾,皆繇乎初念,豈「元」之定爲仁哉!謂人之仁即「元」者,謂乾之元也。 [49] 自然之動,不雜乎物欲,至剛也;足以興四端萬善而不傷於物者,至和也;此乃體乾以爲初心者也。夫人無忌于羞惡,不辨於是非,不勤於恭敬,乃至殘忍刻薄而喪其惻隱,皆繇於惰窳 [50] 不振起之情,因仍私利之便,而與陰柔重濁之物欲相暱而安;是以隨物意移,不能自彊,而施强於物。故雖躁動煩勞,無須臾之静,而心之偷惰,聽役於小體以懷安者,弱莫甚焉。惟其違乎乾之德,是以一念初起,即陷於非僻而成乎不仁。惟以乾爲元而不雜以陰柔,行乎其所不容已,惻然一動之心,彊行而不息,與天通理,則仁於此顯焉。故曰「元即仁」者,言乾之元也,健行以始之謂也。故惟乾之元爲至大也。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天氣行於太虚之中,絪緼流動者,莫著於雲;其施於地以被萬物者,莫著於雨。言其著者,則其輕微周密,於視不見、聽不聞之中,無時不行、無物不施者,可知已。「品物」,物類不一而各成其章之謂。「流形」,理氣流行於形中也。 [51] 行焉施焉而無所阻,流于品物成形之中而無不貫,亨之至盛者矣。
自其資始而統天,爲神化流通之宰者,則曰「元」。自其一元之用,充周洋溢,與地通徹無間,而於萬物無小不達者,則謂之「亨」。故可分而 [52] 爲二德,抑可合言之曰「大亨」。始而不可以施行,其始不大;亨非其始之所統,必有不亨。 本義 「占者大亨」之説, [53] 本與 文言 四德之旨不相悖。非乾之元,非雲行雨施之亨,又何以能大亨?夫豈小人不仁無禮,徼一時之遭遇,快意以逞之爲大亨乎?舍 彖傳 以説 彖辭 ,不信聖人,而信鬻術者之陋説哉! [54]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
此通釋「利貞」之義。「大明」,天之明也。「六位」,六爻之位。「時成」,隨時而剛健之德皆成也。「六龍」,六爻之陽。「乘」之者,純乾之德,合六爲一,如乘六馬共駕一車也。「御」,驅策而行之於軌道也。以化言,謂之天;以德言 [55] ,謂之乾。乾以純健不息之德,御氣化而行乎四時,百物各循其軌道,則雖變化無方,皆以乾道爲大正;而品物之性命,各成其物則,不相悖害,而彊弱相保,求與相合,以協於太和。 [56] 是乃「貞」之所以「利」,「利」之無非「貞」也。以聖人之德擬之,自誠而明者,察事物之所宜,一幾甫動,終始不爽,自穉迄老,隨時各當,變而不失其正,益萬物而物不知,與天之並行並育 [57] ,成兩間之大用,而無非太和之天鈞所運者,同一利貞也。
蓋嘗即物理而察之:草木、蟲魚、鳥獸以至於人,靈頑動植之不一;乃其爲物也,枝葉華實、柯幹根荄之微,鱗介羽毛、爪齒官竅、骨脈筋髓、府藏榮衛之細,相函相輔,相就相避,相輸相受,纖悉精匀,玲瓏通徹,以居其性,凝其命,宣其氣,藏其精,導其利,違其害,成其能,效其功;極至於目不可得而辨,手不可得而揣者,經理精微,各如其分,而無不利者無不貞焉。天之聰明,於斯昭著;人之聰明,皆秉此以效法,而終莫能及也。各如其分,則皆得其正。其明者,無非誠也,故曰「大明」也。自有生物以來,迄于終古,榮枯生死、屈伸變化之無常,而不爽其則。有物也,必有則也。利於物者,皆貞也。方生之始,形有穉壯小大 [58] 、用有彊弱昏明之差,而當其萌芽,即函其體於纖細之中,有所充周,而非有 [59] 增益,則終在始之中;而明終以明始,乃誠始而誠終,故曰「大明終始」而「六位時成」也。是惟純乾之德,太和之氣,洋溢浹洽,即形器 [60] 以保其微弱,合其經緯,故因時奠位,六龍各效其能,以遵一定之軌,而品物於斯利焉,無不貞者無不利,故曰「時乘六龍」而「利貞」。乾之以其性情成其功效,統天始物,純一清剛,善動而不息,豈徒其氣爲之哉?理爲之也。合始終於一貫,理不息於氣之中也。法天者,可知利用崇德之實矣。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此則言聖人體乾之功用也。積純陽之德,合一無間,無私之至,不息之誠,則所性之幾發於不容已者,於人之所當知者而先知之,于人之所當覺者而先覺之,通其志,成其務,以建元后父母之極,乾之元亨也;因而施之於天下,知無不明,處無不當,教養勸威,保合於中節之和,而天下皆蒙其利,不失其正,萬國之咸寧,乾之利貞也。 [61]
凡 彖傳 於釋 彖 之餘,皆以人事終之,大小險易,各如其象之德,學 易 者可法,筮者可戒。惟乾言聖人之上治, 堯舜 而下莫敢當焉,學 易 者不可躐等而失下學之素。若筮者得純乾之卦,必所問之非義,筮人之不誠,神不屑告,而策偶成象;又或天下將有聖作物睹之徵,而偶見其兆也。 [62]
象 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此所謂 大象 也。 孔子 就 伏羲 所畫之卦,因其象以體其德,蓋爲學 易 者示擇善於陰陽,而斟酌以求肖,遠其所不足,而效法其所優也。數之積也,畫已成而見爲象,則内貞外悔,分爲二象;合爲一象,象於此立,德於此著焉。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卦之垂象於兩間者也;而合同以化者,各自爲體,皆可效法之以利用。君子觀於天地之間而無非學,所謂希天也。 [63] 故異於 彖 ,而專以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之相襲者示義焉。
「天行」云者, 朱子 [64] 謂「重卦皆取重義,此獨不然。天一而已,但天之行一日一周,而明日又一周,有重復之象」是也。變乾言「健」,健即乾也。或先儒傳授,聲相近而誤爾。 [65] 「以」,用也。學 易 者不一其道,六十四卦各有所用之,所謂「存乎其人」「存乎德行」也。理一也,而修己治人,進退行藏,禮樂刑政,蹈常處變,情各異用,事各異趨,物各異處。學 易 者斟酌所宜,以善用其志氣,則雖天地之大,而用之也專;雜卦之駁,而取之也備。此精義之學也。違其所宜用,則雖乾、坤之大德,且成乎大過,况其餘乎!因卦之宜,而各專所擬議,道之所以弘也。純乾之卦,内健而外復健,純而不已,象天之行。君子以此至剛不柔之道,自克己私,盡體天理,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而造聖德之純也。彊者之彊,彊人者也;君子之彊,自彊者也。彊人則競,自彊則純。 [66] 乾以剛修己,坤以柔治人。君子之配天地,道一,而用其志氣者殊也。修己治人,道之大綱盡於乾、坤矣。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此以下皆所謂「小象」,釋 周公 之爻辭也。取一爻之畫,剛柔升降、應違得失之象,與爻下之辭相擬,見辭皆因象而立也。其例有陰有陽,有中有不中,有當位有不當位,有應有不應,有承有乘,有進有退。畫與位合,而乘乎其時,取義不一,所謂「周流六虚,不可爲典要」, 易 道之所以盡變化也。
初九處地位之下,五陽積剛於上,立純陽之定體,疑無不可用者;以道在潛伏,不可以亟見,故一陽興於地下,物榮其根,爲反己退藏、固本定基、居易俟命之道,位使然也。
「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普」與「溥」通,周徧也。陽出地上,草木嘉穀皆載天之德,以發生而利於物,此造化德施之普也。大人藏密之功已至,因而見諸行事,即人情物理以行仁義象之,故爲天下所利見, 禮 曰:「先王以人情爲田。」 [67] 順人情以施德,德乃周徧。以時則 舜 之歷試,以事則 文王 之康功田功,以日用則質直好義、慮以下人、而邦家皆達,皆天德之下施者也。
「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復,如字,扶又反。
三居下卦之上,乾象已成,反而自安其止 [68] ;而以剛居剛,三爲進爻,健行不已,行而復行,欲罷不能。故爲終日乾乾、夕復惕若之象。不言「夕惕」者,省文。
「或躍在淵」,進无咎也。
四爲陰位,爲退爻,而以剛處之,或躍或在淵,進退不决。然體乾而近於五,可以進矣。不進本无咎,而進亦无咎也。
「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造,如字,七到反。
「造」,至也。 [69] 大人積剛健之德,至五而履乎天位,天德以凝、天命以受矣。 董仲舒 曰:「天積衆精以自剛。」 [70] 積之既盛,則有不期而自至者,故曰「飛」。
「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以位言之,至上而已盈,成功者退之候。天體之運,出地之極,至百八十二度半彊而復入於地。 [71] 行已極而必傾,不可久之象也。以數言之,過揲之策,至三十六而止,無可復加。六爻皆極其盈,惟有减損,不能增益,數之盈不可久也。象數之自然,天不能違,况聖人乎!然聖人知其不可久,雖有悔而不息其剛健,則於龍德無損焉。
「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天無自體,盡出其用以行四時、生百物,無體不用,無用非其體。六爻皆老陽,極乎九而用之,非天德其能如此哉!天之德,無大不届,無小不察,周流六虚,肇造萬有,皆其神化,未嘗以一時一物爲首而餘爲從。以朔旦、冬至爲首者,人所據以起算也。以春爲首者,就草木之始見端而言也。生殺互用而無端,晦明相循而無間。普物無心, [72] 運動而不息,何首之有?天无首,人不可據一端以爲之首。見此而知其不可,則自彊不息,終始一貫,故足以承天之吉。
文言 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73]
「文」, 繫傳 之所謂「辭」, 文王 、 周公 彖、爻所繫之辭也。「言」者,推其立言之意,引伸之而博言其義也。乾、坤爲 易 之門,詳釋其博通之旨。然以此推之,餘卦之義類可知矣。 [74]
元、亨、利、貞者,乾之德,天道也。君子則爲仁、義、禮、信, [75] 人道也。理通而功用自殊,通其理則人道合天矣。「善之長」者,物生而後成性存焉,則萬物之精英皆其初始純備之氣,發於不容已也。「嘉之會」者,四時百物,互相濟以成其美,不害不悖,寒暑相爲酬酢,靈蠢相爲事使,無不通也。「義之和」者,生物各有其義而得其宜,物情各和順於適然之數,故利也。「事」謂生物之事。「事之幹」者,成終成始,各正性命,如枝葉附幹之不遷也。此皆以天道言也。
「體仁」者,天之始物,以清剛至和之氣,無私而不容已,人以此爲生之理而不昧于心,君子克去己私,擴充其惻隱,以體此生理於不容已,故爲萬民之所託命,而足以爲之君長。「嘉會」者,君子節喜怒哀樂而得其和,以與萬物之情相得,而文以美備合禮,事皆中節,無過不及也。「利物」者,君子去一己之私利,審事之宜而裁制之以益於物,故雖剛斷而非損物以自益,則義行而情自和也。「貞固」者,體天之正而持之固,心有主而事無不成,所謂信以成之也。此以君子之達天德者言也。
仁、義、禮、信,推行於萬事萬物,無不大亨而利正,然皆德之散見者, 中庸 所謂「小德」也。所以行此四德,仁無不體,禮無不合,義無不和,信無不固,則存乎自彊不息之乾,以擴私去利,研精致密,統於清剛太和之心理, 中庸 所謂「大德」也。四德盡萬善,而所以行之者一也,乾也。故曰「乾元亨利貞」。惟乾而後大亨至正以无不利也。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悶,不見是而无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易,羊隻反。 [76]
揲以求畫,則六位積而卦德乃成;而觀變玩占,在成卦之後,則分全體之一,而固全載本卦之德。爻也者,言其動也,故一陽動於下而即曰「龍德」。餘卦準此。
「隱」有二義:以位言之,則隱居之謂;以德言之,則静所存而未見之動者也。「易」,爲所移也,世有盛衰,所秉者正,世易而道不易也。事功著而名成,静修之事自信諸心而迹不顯,人所無能名也。「不易乎世」,與世異趨,「遯世」也;「不成乎名」,人不知其潛行之實,「不見是」也。潛則固不行矣,而言「樂行」「憂違」者,立陽剛之質以爲德基,繇此而行乎二、五,則利見矣;行乎三、四,則无咎矣。二、五者,樂地也;三、四者,憂地也。「違」者,遠於咎之謂。其行其違,皆以剛健之德爲退藏之實,故曰「確乎其不可拔」。通一卦以贊一爻之德,故雖潛而龍德已成也。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易 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行,下孟反。 [77]
「正中」,謂正位乎中也。以貞、悔言之,二、五爲上下卦之中;以三才之位言之,二出地上,五在天下,天地之間,大化之所流行,亦中也。乾無當位不當位;天化无所不行,凡位皆其位也,中斯正矣,故曰「正中」。「庸」也者,用也,日用之言行也。「在田」,卑邇之事,因人情,達物理,以制言行,出乎身,加乎民,必信必謹,以通志而成務也。剛健以「閑邪」,執中以「存誠」。閑邪則誠可存,抑存誠於中,而邪固不得干也。 程子 以「克己復禮」爲乾道, [78] 此之謂也。履中而在下,故曰「不伐」。以陽爻居陰位,變民物濁柔之質,反其天性,故曰「化」。凡此皆守約施博之道,德成于己而達物之情,君天下之德於此立焉。及其升乎五位,亦推此而行之爾。是以爲天下之所利見,而高明廣大之至德,不越乎中庸精微之實學,亦於此見矣。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龍德皆聖人之德,此言「君子」者,聖不自聖,乾惕之辭也。九二君德已成,九三益加乾惕,故曰「進德」。九二敦庸行,九三益盡人事之當爲以應變,故曰「修業」。三爲進爻,以陽剛處之,乃大有爲以涉世變之象,故德以歷變而益進,業以應變而益修。乃其所以進、修者,一惟其固有之忠信以存心,而即其言行之謹信以立誠,惕若於退省之餘,而不恃其健行之識力;忠信篤敬,參前倚衡,而蠻貊之邦無不可行矣。 [79] 業統言行,獨言「修辭」者,君子之施政教於天下者辭也,辭誠則無不誠矣。「誠」者,心之所信,理之所允 [80] ,事之有實者也。變「修」言「居」者,所修之業非苟難之事,皆其可居者也。三居下卦之上,「乾」必至此而成象,故曰「至」。至此而乾道已成,人事已盡,故曰「終」。知至而必至,極天下之變,而吾敬信皆有以孚之,乃以盡精微而事豫立,故曰「可與幾」,乾乾之益也。知終而終,雖上達不已,但自盡其德業,不妄冀達天造命之化,以反疏其人能,故曰「可與存義」,夕惕之志也。健行而一以惕若之心臨之,應幾速而守義定,聖功之密也如此,則心恒有主而不驕不憂矣。「上位」,下卦之上也;「下位」,上卦之下也。居上下之間,危地也。知幾存義,一因其時,而不舍其健行惕若之心,以此履危,无咎矣。
九四曰「或躍在淵,无咎」,何謂也?子曰:上下无常,非為邪也;進退无恒,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无咎。
自初至三,皆象聖修之功。九二君道已盡,九三更加乾惕,以應物盡變,乾德成矣。自四以上,以學言之,則不思不勉而入聖;以時位言之,德盛道行,將出以受天命之候也。故四以上皆以功效言之。 [81]
四出下卦之上,故曰「上」;於上卦爲下,故曰「下」。四,陰位,退爻也,故曰「退」;剛而不已,近乎五,故曰「進」。上而進,或躍也;下而退,或在淵也。疑而自試,雖不遽進,而无嫌於躍。要其純健之體,行志而非從欲,則貞而不邪;與上下合德而一於健,不雜陰柔以與群龍相異,則得群而不離。「進德」謂德已進,「修業」謂業已修;前之進修,固可及時而見功。繇下學而上達,非有速成之過;行法而俟命,非有徼幸之情。是以无咎。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此明惟大人所以爲天下之利見也。「同聲相應」,倡之者必和也;「同氣相求」,感之者必動也。惟其下濕,故水流之;惟其高燥,故火就之。誠爲龍,而雲必從;誠爲虎,而風必從。惟剛健中正之德已造其極,故見乎四支、發乎事業者,民雖未喻其藏,而无不共覩其光輝。乾之「首出庶物,萬國咸寧」者,於斯而顯矣。陽剛之得位以中,聖人之本也。而六爻皆純,無有 [82] 異趣,天下皆儀式聖人之德,即百世之下猶將興起。上下五陽,拱於九五,道一風同,見之者利,德之不孤而必有鄰,如三辰之依氣以運而「親上」,百昌之依形以發而「親下」,類之相從,理氣之必然者也。若 共 、 驩 、 向魋 、 匡 人之見聖如不見,斯拂人之性而自不利耳,豈理數之常哉! [83]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陽貴陰賤,上爻託處最高。「无位」者,五爲天位之正,上其餘氣而遠於人也。陰爲民,下五爻皆陽,敵體相競,「無民」也。「賢人」,謂四以下群陽。「无輔」者,衆皆覩 [84] 九五而從之,不爲上輔也。「動」謂此爻獨爲老陽發用,時非其時,位非其位,賢人非其人,而仍以剛動,有悔道矣。其亢也,初不恤悔;有悔矣,而龍德不屈。 伯夷 所以思 虞夏 而悲歌, 孔子 所以遇獲麟而反袂也。
「潛龍勿用」,下也。
位在下,故以不用,自養其德。
「見龍在田」,時舍也。 舍,如字,音赦。
「舍」,止也。君德已成,時未居尊,故止于田以修其庸德;然德化雖未行,固宜爲天下之所利見。
「終日乾乾」,行事也。
以剛居剛,而履人位,事方任己,不容不乾乾也。
「或躍在淵」,自試也。
或「躍」或「在淵」,出而試其可行與否,進可 [85] 受命,而退不失己。聖人之行雖决之以義,而道必 [86] 以適於事者爲極至,無嫌于姑試進退以自考,所以異於功名之士勇於行、隱遯之士果於止也。
「飛龍在天」,上治也。
位居尊上,故治化行於天下,而天下利見之。
「亢龍有悔」,窮之災也。
位已至極,無可復進,雖尚志高卓,而災及之。難自外至 [87] ,非所宜得者曰「災」。 [88]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乾元」,謂乾爲諸卦之首,衆陽齊興,德無偏盛,君臣民庶道一風同之象也。
篇中五序彖 [89] 、爻之辭, [90] 反覆 [91] 以推卦德,示 易 道之廣大悉備,義味無窮,使讀 易 者即約以該博,勿執典要以廢道。於乾詳之,而凡卦皆可類推矣。然 易 之藴, 文 、 周 之辭已括盡無餘,外此而穿鑿象數,以謂 易 惟人之意求而别揣吉凶,則妄矣。
此上七節,以時位言之。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體雖純乾,而動爻則爲動於地中之象,乃陽所藏密之基也。 [92] 凡一爻之義,皆以其動言之,餘準此。 [93]
「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陽氣出於地上,百昌向榮、春光明盛之象。因此見凡卦之中,皆可與時序相應。 京房 之徒强配卦氣,爲妄而已。 [94]
「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陽動於進爻,乃四時日進不止之象。言「與時偕」者,天道不倚於四時,而四時皆與天爲體,時之所至,天亦至也。
「或躍在淵」,乾道乃革。
内卦乾道已成,外卦陽剛復起,革之象也。天體常一,而道有變化。寒暑晦明,運不息而氣異。其相承相易之際,一進一退,如在淵而躍,革以漸也。
「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
天道周流於六位,惟五居中而應乎天位,乃天之大德敦化,所以行時生物之主宰運乎上,而雲行雨施皆自此而出也
「亢龍有悔」,與時偕極。
「極」,至也,窮也,極其至則窮也。氣數窮則天道亦變矣。
「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數止於九;所謂十者,仍一也。故 雒書 盡於九,而 河圖 中宫十五;裁有餘,補不足,虚極於六,盈極於九,天地之化止於此矣。 [95] 九者,已極而無可增也。惟乾純陽,而發用之數,見乎過揲者皆九。天陽之數,無所不用,於此見天之所以爲天,大極無外,小入無間,生死榮枯,寒暑晦明,靈蠢動植,燥濕堅脆,一皆陽氣之充周普徧,爲至極而無能越之則焉。故人之于道,惟有不足,無有有餘;惟有不及,無有太過。盡心乃能知性,止至善而後德以明、民以新,故曰「聖人,人倫之至。道二,仁與不仁而已」, [96] 無得半中止之道也。君子于此,可以知天,可以盡性矣。
此上七節,以天化言之。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
凡物與事皆有所自始。而倚於形器之感以造端,則有所滯而不通。惟乾之元,統萬化而資以始,則物類雖繁,人事雖賾,無非以清剛不息之動幾貫乎群動,則其始之者即所以行乎萬變而通者也。利者,健行不容已之情,即以達萬物之情;貞者,健行無所倚之性,即以定萬物之性;所以變化咸宜而各正性命,物之性情無非乾之性情也。此以明元亨利貞皆乾固有之德,故其象占如此。元亨爲始而亨,非遭遇大通之福;利貞言性情,則非利於貞而以不貞爲小人戒;明矣。 [97] 舍 孔子 之言而求 文王 之旨,將 孔子 其爲鑿説乎!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此言四德之統於元也。「美利」,利之正也。「利天下」,無不通也。「不言所利」,無所不利之辭,異於 坤 之「利在牝馬」, 屯 之「利在建侯」。 [98] 當其始,倚於一端,而不能統萬物始終之理,則利出於偏私,而利於此者不利於彼,雖有利焉而小矣。乾之始萬物者,各以其應得之正,動静生殺,咸惻隱初興、達情通志之一幾所函之條理,隨物而益之,使物各安其本然之性情以自利;非待既始之餘,求通求利,而惟恐不正,以有所擇而後利。此其所以爲大也。
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此言元之所以統四德,惟其爲乾之元也。「中正」,以二、五言。絲無疵纇曰「純」,米無糠粃曰「粹」,謂皆陽剛一致,而不雜陰之濁滯也。陰凝滯而爲形器 [99] ,五行已結之體,百物已成之實,皆造化之粗迹;其太和清明之元氣,推盪鼓舞,無迹而運以神,則其精者也。乾之爲德,一以神用入乎萬有之中,運行不息,純粹者皆其 [100] 精,是以作太始而美利咸亨,物無不正。在人爲性,在德爲仁,以一心而周萬理,無所懈,則無所滯。君子體之,自彊不息,積精以啟道義之門,無一念利欲之間,而天德王道於斯備矣。
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爲行,日可見之行也。 「爲行」之「行」,下孟反。「見」,賢遍反。 [101]
承上文而言乾之爲德,既大始而美利天下,而六爻之動,自潛而亢,有所利,有所悔,或僅得无咎,發揮不一者,何也?自卦而言,一於大正;自爻而言,居其時,履其位,動非全體,而各有其情,故旁通之。要其隨變化而異用者,皆以陽剛純粹之德,歷常變之必有,而以時進其德業,則乘龍御天,初無定理,惟不失其爲龍,而道皆得矣。聖人用之,則雲行雨施,而以「易知」知天下之至險,險者無不可使平。君子學之,則務成乎剛健之德,以下學,以上達,以出以處,以動以静,以言以行,無日無事不可見之於行,則六爻旁通,雖歷咎悔而龍德不爽,惟自彊之道,萬行之統宗,而功能之所自集也。
潛之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見」,賢遍反。 [102]
「隱而未見」,以位言;「行而未成」,以道言。「未成」,謂方在篤志近思之時,不即見之成能也。「弗用」者,君子自修之序,自不急於見功。爻言「勿用」,以君子之道戒占者也。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 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學博,則聚古今之理於心。問審,則擇善而辨所宜從。寬謂容物而不自矜。仁則推愛之理而順乎人情。四者下學之事,宜民之道,故爲「在田」之象。而學問至則百王之法惟所損益,寬仁施則百姓之情皆可上達,宜爲天下所利見,雖未履天位,而君德備矣。古者世子入大學以親師考道,天子卑服而親康功田功,皆以養成君德也。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重,平聲,下同。 [103]
不在天,不在田,惟其位非中也,時之危也。「重剛」,行之乾乾也。剛者,非但勇於任事,實則嚴以持心; [104] 不恃其健行,而知時之不中,防其所行之過,操心危則行不危矣。以位,則建大猷以乘時而未就;以學,則望聖道一間之未達。 [105] 成湯 之「惟恐勝予」, 顔子 之「欲罷不能」,皆此爻之象,盡人事之極也。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重剛」,下卦已剛而此復剛;又三、四爲人位,重三爲四而皆剛也。「不在人」者,三爲人之正位,四其餘位,人道已盡而俟天之時也。德之將熟,命之將受,决於止則自畫而貳爾心,决於進則躐等而有慙德;疑而自試,必得其所安,君子體道之深心也。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夫,音扶。先,息荐反。後,胡豆反。 [106]
九五履天位,而剛健中正以應天行,故其德之盛如此。天地以主宰言。日月、四時、鬼神,皆天地之德,以純粹之精,而健行得中。明不息,序不紊,刑賞不妄,人而天矣。「先天」,謂天所未有,大人開物而成務;「弗違」,氣應物化而功就也。「後天」,天已垂象,因而行之;「奉天時」,時至功興,不爽其則也。天且弗違,則人不可不見,而見之者,鬼神自應以吉。當大人之世而弗見焉,鬼神弗祐,四裔之誅自取之矣。 [107] 違大人,即以違天也。 書 曰:「未見聖,若不克見;既見聖,罔克繇聖。」 [108] 大人不世作,而聖言孔彰,樂其道者見之。非聖無法,允爲自棄。勿曰生不逢 堯舜 之世,遂可隨末俗以遷流也。 [109]
亢之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惟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 喪,息浪反。
進退以行言,存亡、得喪以遇言。保其固有曰存,本所無有曰亡,得所未有曰得,失其所有曰喪。剛而不止,居高而不肯下,亢也。亢之爲道,率繇於不知;而龍之亢,非不知也。秉剛正之德,雖知而不失也。惟若 孔子 ,知不可爲而爲之,而不磷不緇者不失,乃能與於斯。忠臣孝子,一往自靖,不恤死亡之極,亦有聖人之一體,雖有悔而固爲龍德;時乘之,亦所以御亂世之天也。 [110]
此上十節申釋彖、爻之辭,言君子體 易 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