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傣族社会文化研究

有关傣族社会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李拂一(1947)译著的《泐史》一书开辟了傣族研究的先河 。随后,国家和地方政府组织民族工作队对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普查调研,相继出版《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社会概况》《傣族简史简志合编》(1964)等著作。这一时期的研究侧重傣族历史政治溯源、民间文学和艺术等方面,也有专著对傣族地方仪式生活进行详细的描述研究。如田汝康(1946)的《芒市边民的摆》、姚荷生(1948)的《水摆夷风土记》、江应樑(1950)的《摆夷的生活文化》等 。近年来,傣族的南传佛教和信仰方面的著述层出不穷,民俗学、人类学、历史学、旅游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对其展开详细研究。

一 傣族信仰研究

通过对傣族文献的梳理发现,已有研究往往基于三种研究取向:第一种取向是以通论的模式呈现,属于基础性知识介绍,涉及傣族小乘佛教的历史源流、文化特征、日常生活中的信仰习俗等。张公瑾(1985)简述傣族佛教的历史以及与大乘佛教的区别,并对小乘佛教的教义、传播情况和经典典籍进行介绍 。宋恩常(1979)在对西双版纳傣族佛教的评介中指出,小乘佛教教义、僧侣和等级、寺庙及生活、赕的剥削性等文化特征 。加治明等(1990)指出西双版纳傣族的小乘佛教和本地信仰并存的特点,并分别对以赕佛为象征的小乘佛教和以祭神为核心的本地信仰进行介绍。此外,也有学者注意到不同地区傣族信仰的一元和二元的差异性 。罗阳(1998)指出傣族分布和信仰的异同,进而了解傣族信仰的同源性和变迁

第二种取向是结合历史和田野,描述和比较特定信仰习俗的事象,涉及傣族人生礼仪、岁时节庆、生产生活、自然崇拜等相关的信仰习俗。其中,有几方面是重点强调的:一是傣族的水文化,它被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在傣族人的节庆仪式和世俗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刀洁(2002)对金平地区白傣的研究指出傣族的水信仰、水崇拜和水知识,是傣族水文化的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与水密切相关的仪式礼仪、用水习俗、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水资源的技术和制度 。刘祖鑫(2010)从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的视角对金沙江河谷傣族泼水节的调查研究,指出它与西双版纳、德宏泼水节的异同,以及祭祀的文化功能等 。二是傣族本土化信仰,如祭祀勐神、寨神、寨心、家神等。阎莉、张津夷(2010)从神圣—世俗的视角,对西双版纳景洪年度的十一月大祭分析指出,傣族寨神勐神崇拜的意义以伦理价值的形式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内在特征。三是傣族人生礼仪习俗 。和少英(1992)对金平傣族丧葬习俗与灵魂方面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研究 。董印红(2011)对西双版纳傣族女性婚姻观念的研究指出,婚姻中择偶取向在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下使得夫妻关系的维系看重双方感情的维护、调和。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婚姻观念的变化促使现今的傣族婚姻更加牢固、婚姻质量与稳定性增强。四是傣族仪式音乐和艺术方面 。申波、方源(2011)对西双版纳勐罕镇各佛寺“关门节”仪式中“大鼓”音声的考察指出,象脚鼓作为一种功能性审美文化的载体,具有“声少韵多”的特点,其音声对信众具有强烈的心理隐喻作用 。金少萍、王璐(2015)从布迪厄“场域”理论视角对傣族织锦纹样和色彩分析,指出佛教文化的影响和禁忌不可避免地规制着织锦的纹样和色彩的发展及变化,织锦纹样和色彩彰显特定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取向

第三种取向是民族志的整体研究范式。从活态的信仰民俗事象入手,参与观察在特定情境下的信仰主体的存在方式、生活状态和历史心性等,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人们如何进行信仰实践。龚锐(2008)从神圣—世俗的视角对南传佛教赕佛的类型、功能行为和仪式、运作机制等进行研究 。刘军、梁荔(2014)探讨了以赕和戒为核心的景谷傣族佛教的大众信仰和日常实践,指出傣族人在积功德的同时也建构了世俗公德和产生其他明显有益的社会影响 。近年来,也有学者指出世俗化和反世俗化视角的不足,如张振伟(2014)从嵌入和个人信仰的视角对西双版纳勐海县勐遮镇傣族信仰的分析指出,作为嵌入社会的一种因素,南传佛教一直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因素处于紧密的关联互动中,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面向

二 旅游情境中傣族的节庆与仪式研究

旅游学研究主要运用文化商品化、舞台真实、权力场理论等视角,探讨节庆仪式中行动主体的权力和作用以及节庆仪式的变迁。以西双版纳泼水节为研究对象的成果颇丰。英国人类学者Komlosy(2004)对景洪泼水狂欢活动的研究指出,西双版纳佛教人士及景洪本地人作为节庆活动的主要行动者,其行为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促使官方策划的节庆空间的关系结构复杂化 [1] 。李靖(2014)对权力的流动和对权力利用的创造性的考察,运用了节日权力场理论视角对节庆旅游空间中角色的多元性、角色本身的行动话语,以及角色之间的互动所上演的“戏剧”进行分析 。吴炆佳、钱俊希和朱竑(2015)基于角色、认同等视角,分析了西双版纳傣族园“天天泼水节”表演者在旅游场域中的角色认同与管理过程 。还有一些学者运用“传统再发明”对官方主导的、旅游化语境中的节庆仪式变迁的分析指出,“景洪泼水节已经成为政府为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一种表演仪式,尽管它仍是由部分传统的‘材料’拼接”

也有研究从感知价值、阈限等视角关注节庆仪式中的游客体验和满意度。马凌和保继刚(2012)从感知价值视角对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中游客旅游体验的感知价值维度进行了分析并验证 。马凌(2010)从人类学“阈限”理论视角对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的研究表明,参加这一类型活动的节庆旅游吸引物带给游客的核心体验是一种由游客参与活动带来的暂时性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阈限体验,进入平等、真实和自然的交融状态 。还有研究关注仪式的展演性开发,如韩璐和明庆忠(2016)以云南德宏“目瑙纵歌”仪式展演节庆为例,提出少数民族仪式展演节庆的旅游开发方式,并以此构建“政府主导、社会融资、民族社区辅助”的“公共经营与企业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模式 3j3zZR5DIkoW1YDFq8QR8sRUVPjoiPedfdakOa1DRTDcH2ulSwaw8wksg7YhCAJ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