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5—1331年的元成宗到元文宗时期,通常被称为元朝中期的历史。对于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需要注意三方面的变化。
第一方面是频繁的帝位更替带来的变化。在元朝中期的三十八年中,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明宗、文宗等相继即位,除成宗在位超过十年、仁宗在位接近十年、明宗在位不到一年外,另四位皇帝在位的时间都在三至六年间。每个皇帝都要体现自己执政风格所具有的统治观念,如成宗的守成观念,武宗的重利观念,仁宗的重儒观念,英宗的新政观念,泰定帝和明宗的守旧观念,文宗的以文饰政观念。不同政治观念的交织,导致了朝政多变的政治格局。这样的政治格局尽管体现了走向文治的总体趋势,但隐蔽和公开的帝位之争所带来的政治危机,给文治乃至国家的稳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方面是朝臣政治观念的变化。元朝中期的朝臣,既要适应不同君主的执政风格,也要应对帝位更迭带来的官场变化,还要面对积重难返的各种弊政,不得不随时调整辅政的言行。由此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种是明哲保身的做法,其主要表现就是以赞颂作为政治表态的基调,尽量少提甚至绝口不提朝廷的弊政。不少大臣尤其是名噪一时的儒臣,采用的就是这种做法。在这种做法下提出的政治观点,重点强调的是善政或者文治的正确方向,而不是现实中的重大政治问题如何解决,往往成为影响大、作用小的空论。另一种是敢于直言的做法,以批评或建议作为政治表态的基调,不仅公开抨击各种弊政,还能提出克服弊政的方法。尽管元朝中期政局变化诡谲,但每一朝皇帝在位时都不乏直言者。直言者的批评和建议可能缺乏系统的理论阐释,并且多数情况下不会被君主全面接受,但是恰是这样的批评和建议,使得元朝中期的文治思想有了更具现实意义的发展。
第三方面是理学政治思想的变化。元朝中期恢复了科举取士的做法,以朱熹等人的著作作为考试的标准用书,理学思想由此成为朝廷认可和尊崇的政治思想,南北理学亦成功实现了合流。南北的理学学者,既有将理学学说与时政问题密切结合的“实务派”,也有系统发展理学政治学说的“理论派”。两派学者关注的政治问题有所不同,共同推动了理学思想的全面发展。肇端于宋朝的理学思想,在元朝能够成为官方化的政治思想,就是因为在众多理学学者的努力下,使理学学说具有了解释现实政治现象和规划未来政治发展的重要作用。
应该承认,元朝中期的政治形态并没有实现由统一到致治的转变,但是在思想形态上,已经完成了认可元朝统治并将其纳入文治轨道的转变。政治思想的发展领先于政治现实,应该说是这一时期政治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