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国家或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都会有与其他国家、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互相影响、补充、渗透,互相借鉴、吸收、融合,利己利他,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化交流的有无,交流的深度、广度,直接影响国家或民族的社会进步、文明进程。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具有持久性、全面性、双向性、自主性四个突出的特点。早在秦汉时期,以徐福为代表的大陆移民就大量东渡日本,此后每当中国社会出现重大变动,均有大量移民移居日本列岛。对日本来说,每次移民潮的到来,都极大地提升了日本的社会文明程度,对日本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6世纪末,自3世纪汉朝灭亡之后一直处于分裂状态的中国在隋朝(公元581—618年)和唐朝(公元618—907年)时进入复苏、繁盛时期。中华帝国的强大威武在各个方面均让日本感到震撼并折服。对统治阶层来说,唐朝完善的政府体制,佛教教义的制度化,尤其有吸引力。大量的“遣隋使”、“遣唐使”被派往中国,全面学习、吸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经验,用于日本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
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广泛的。在政治上,日本留学生归国后,效仿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逐步建立起封建制度;在文化领域,日本大量吸取了唐朝的文化,仿效唐的教育,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也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在生活习惯上,也习染唐风,学会唐朝制茶方法,后发扬光大,形成独具风格的茶道,日本人也在重阳节登高,日本的传统服装和服也是由唐朝服装改进而来,他们还向唐朝学会了做豆腐、生产酱油以及榨糖、缝纫等工艺,围棋也于此时传入日本。唐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正如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所说: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碱水一样,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了。这形象地说明了唐朝对日本的巨大影响——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日文化间的这种交流,不仅让人感受到唐朝在与日本交往中所显示的强盛,同时还感受到日本民族是一个非常善于向先进文化学习的民族,这种好学精神有利于推动其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也告诫后人,只有和平友好往来,双方民族才会共同进步。
日本人的博采众长,使他们在建筑、服饰、医学、文字等方面受益匪浅。现在的日本还保留着一些唐朝遗风,而在文化交流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文字和语言。日本民众在中国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假名字母——平假名和片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唐镢”“唐犁”“唐锻冶”“唐讹”“唐墨”“唐物”等名称在日本语言中大量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日本的词汇。同时儒学和道家精神也同时在日本蔓延开来,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的文化与人们的思想,中国文化已经深深地烙进了日本的历史里。
中日文化交流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是音乐文化的交流。2013年,通过时任潍坊学院王守伦校长结识了青岛市音乐协会副主席黄钢先生。黄先生当时正在研究日本的雅乐,多次交流之后我也开始关注起中日及朝鲜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其后研读了故人金文达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赵潍平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东流日本的研究》等音乐著作,对中日之间音乐交流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查找、阅读日文原版资料的过程中,通过日本《每日新闻》社“论说委员”土屋繁先生,认识了日本雅乐团体“洋游会”的上野庆夫会长。上野先生在日本长期从事雅乐的演奏、组织和推广活动,熟悉日本雅乐的历史、雅乐活动的现状,在日本雅乐界有着广泛的人脉资源,经常撰写雅乐研究的文章。
以上各种因缘巧合,才有了本书的酝酿。本人虽长期从事中日交流活动,从第一线的外事翻译,到赴日留学并从事研究,再到后来回国任教,从未离开过中日交流的研究,但就音乐来说,几乎可以说是门外汉,没有以上各位的大力协助,没有各位专家、学者的众多研究成果作为基础,我的所谓研究只不过是空中楼阁。在此,除致敬金文达先生外,还要特别感谢赵维平教授等长期研究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的各位专家和学者们。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苏伦高娃、蔺鹏、魏静等几位老师在本书成稿过程中承担了大量翻译和后期校对的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限于作者的水平和经验,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足,恳切地希望各位读者不吝指正。
202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