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二

对昆剧表演艺术的观察与思考,就其本质的意义来说,就是“写意”的艺术,这种写意的艺术,是由“程式化”的表演来体现的。这种体现主要集中在演员肢体的表演,即身段动作;演员的声音的表演,即曲唱、念白的艺术和曲文文辞的结合。如果从其构成的总体来说,还应包括脚色的穿戴、化妆等艺术因素。“程式”是表演的手段和方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是可以通过严格的学习和训练而掌握的。它不依附于特指的剧目而存在,它具有自己的结构形态和语言涵义,同时它具有自己的假定性,假定的情感和语言的内涵。但是,当它与特指的剧目结合,遵循着“写意”的原则,便表现为昆剧表演的审美思维和特指的语言意义,达到美轮美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近日读刘轩博士的《昆剧表演流变研究》一书,感到她对昆剧表演的本质和形式的总体认识是正确的。她在第一章就明确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昆剧表演艺术突出的美学特征是写意性,这种艺术特性的形成,除了客观历史因素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哲学原因,即在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相对流动的时空观念,不求形似求神似、重视意象和意境的创造和传达的美学追求。在文字表述上与我所说的虽有不同,但在文字意义的指向上是一致的。这是研究昆剧表演的基础观念,是很重要的认识。因为刘轩研究的是从明万历时期到当代的昆剧表演的演变,是必须先要明白什么是本质的属性,什么是非本质的属性。本质的属性是不能变的,非本质的属性随着主客观因素的变化,随着历史的变迁,是会发生变化的。在刘轩的论著中,很理智地把握住了这个原理,昆剧艺术的“写意”性,百年不变;而其非本质的属性,为了意境的创造和美学的追求,在表演手法上的唱念、做、表之类程式上的创造和技法,是可以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完美的。

刘轩研究昆剧表演的流变,从其演剧史的艺术发展规律进行阶段性的考察和分析,逐步推演出昆剧表演独具的艺术规律,是非常理智的选择。这样做便于作者的论述,也便于读者的接受,在观念清晰的前提下,客观地分析历史阶段的昆剧表演的形态及其演变的状况。刘轩将昆剧表演的历史阶段分为明万历至清康熙、清乾嘉、后乾嘉时代、现当代四个时期,我认为符合昆剧表演演变的实际状况,而且利于作者从历史的实际状况,逐步深入阐述昆剧表演演变的艺术规律。我们的唯物史观要维护昆剧表演的本质属性,我们允许在不伤害昆剧表演本质属性的前提下作有益的尝试。

明万历至清康熙,昆剧演剧是以演全本戏为主的时期。所谓“全本戏”,大多是为了适应舞台搬演经过删节的“改本”,重视文学创作和舞台搬演兼美;演员的表演以细腻、传神、逼真为特征。在这时期的评论演员表演的笔记中,大多是搬演人物惟妙惟肖、唱念曲尽人情之类的赞词,表演人物重在传神、感人。昆剧的表演艺术逐渐趋于成熟。论著的重点在乾嘉及后乾嘉时代。这是昆剧表演趋于高度成熟、乾嘉传统形成及其传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昆剧表演艺术是在继承昆剧表演写意性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昆剧表演的技巧和方法上形成了规范,即规律和范式。这种重艺术表现的观念,在折子戏替代全本戏的历史机遇中得到了弘扬和发展。昆剧表演讲究口传心授,同时出现了记录折子戏表演的单头、串头、总讲、贯串、排场提纲等,而后出现了比较完备的身段谱和身宫谱。论著提示了乾嘉传统的实质是“以传神为旨归”的表演特色。乾嘉传统形成后对昆剧表演的影响相当深远。在后乾嘉时代,昆剧已趋衰落,受到花部戏曲的冲击,昆剧进一步走向衰微,严重影响了乾嘉传统的传承。但在苏州老班和传字辈心中坚守的乃是乾嘉风范,传授给弟子的乃是乾嘉传统。刘轩在“传神的乾嘉风范与流动的传统”一节中结合折子戏的传承和变化,阐述得非常具体而细致。在昆剧表演已成定型的传承中,已经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对表演细节进行了创造性的调整和变动,使其更符合情境的氛围和情感的表现。现当代的昆剧表演,是在新编或改编的剧目和传统折子戏的表演中,遇到了新问题。对于新剧目的表演,情况虽然复杂,刘轩的归纳是符合实际的。采用昆剧旧剧目积累的表演技法,演绎新剧目,如《司马相如》《南唐遗事》;根据原剧目的音乐和舞台表演,重新整编成全新的剧目,如《墙头马上》《西园记》;遵循昆剧表演写意性的本质和表演的技巧和方法,大胆探索改编自外国戏剧和中国话剧的昆剧舞台的表现原则,如《血手记》《关汉卿》。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传统折子戏在现当代的演变,这是昆剧表演在现当代传承的重要问题。以下专门说说昆剧折子戏的传承和改造的问题。

我曾说:“所谓‘乾嘉传统’,折子戏是个标志,而改本却是个艺术创造。……折子戏‘改本’动结构,删人物,重穿插,详细节,甚至在无戏处造戏,使简单的过场戏成为一折丰富的小戏,都是为了表演的需要。这里的例子比比皆是,举不胜举。从全本戏中选出折子,精细加工,也就成了‘传统’。”(参见李晓《中国南方昆剧的表演艺术及其创造法则》韩国汉城新雅社1997年版;《中国戏曲》第五辑)众所周知的改造成功的折子戏有《学堂》《卢林》《下山》《狗洞》等,经改造以后成了传统,也就传承下来了。刘轩在论著中对折子戏表演的演变作了详细的论述,这个“演变”是经过一代或几代艺术家的精加工,使之成为“传统”,成为后代人继承的经典剧目。刘轩认为,昆剧折子戏始终是在传承中演变,演变中继承,成为自身发展的艺术规律,她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修改式”演变,一类是“丰富式”演变。前者如《醉写》《访普》,后者如《秋江》。我认为,她说的“演变”就是符合规律的发展。论著中还提到昆剧界津津乐道的传字辈老艺人“捏戏”的技能,即利用积累的表演经验,遵循昆剧表演的规律,复活了一些折子戏的表演。这是一种创造。客观上对于昆剧表演的演变,会产生一些有益的影响。从经验来说,符合艺术规律的演变,在实践中会成为“传统”,不符合艺术规律的做法,肯定会消亡。

刘轩在论著的最后谈到在“非遗”视野下昆剧表演演变的诸问题,这是理论、政策、现状交织在一起的复杂问题。问题的核心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活态传承”要确保其在当代延续的生命力之间存在的悖论。刘轩认为:“活的”戏剧的生命力体现在“观—演”的互动和“戏”与“技”的情感连接之中,通过不断丰富的程式表演,把昆剧艺术作为一种民族独特的审美情感记忆的载体保存下来,并不断发展下去。“通过对外在表现形式的传承延续其内在蕴含的民族精神,才是保护作为‘非遗’的昆剧表演艺术真正的意义所在。”刘轩对于“非遗”视野下昆剧表演演变的认识,对昆剧理论的研究者和昆剧表演的从业者很有参考价值。是为序。

李晓
2021年3月 pMkvB/QjYJujusHcSmpCBgTVoozxpDh/uSdSI2aAUSNWivd3GCa2NAybMVpgzLg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