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

昆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群中最为古老而又最为精美的剧种。中国历史上的各代戏剧以及音乐、舞蹈、说唱等表演艺术精华,都曾融合在昆剧中从而展现在历史舞台上。这些传统的艺术文化精粹也常常通过昆剧而流传至今。所以说,昆剧是极为宝贵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宝库。21世纪初昆曲(即昆剧)被国际社会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下简称“非遗”)后,昆曲艺术更加引起世人、特别是年轻学子的关注与赞赏。

在我们的博士生群体中,喜爱昆曲并以研究昆曲作为学术志向者不少,不过,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历史、理论或文献方面,很少有人选择昆曲表演艺术作为研究方向。因为前者的研究有历史文献甚至文物作为基础材料,比较容易找到研究的门径,而后者的艺术是活在艺术家身上的“无形文化”,眼前的即时表演都不易把握,更遑论没有音像资料的历史现象,所以令研究者望而却步,不敢触碰。

但我与刘轩同学商讨毕业论文题目时,却很快就形成共识:研究昆剧表演艺术!因为我了解刘轩,她是我们等待已久而终于遇到的可以研究昆曲表演艺术的难得人才。她与昆剧艺术的关系,可以从她与众不同的经历中看出。在十余年前的学生时期,刘轩就曾主动到上海昆剧团演出科实习。紧接着就加入香港实业家主持的“昆曲百种·大师说戏”工作室,担任秘书工作,并承担一百余出折子戏的视频字幕录制和文字稿的校对工作,为此,她将全部视频及文字稿看过两三遍。此后还承担“昆曲百种·大师说戏”的部分后期发行及网络宣传工作。所谓“昆曲百种·大师说戏”,就是延请海内的昆曲名家,以“口传身授”的方式,讲解各自最为擅长的折子戏的表演范式,共计一百一十出昆曲剧目。此后,她还曾在大学课堂讲授昆剧鉴赏课程。这些经历的积累,使她选择研究昆剧表演艺术的志向成为可能。

当刘轩的论著初稿如期送到我的案头时,我颇感吃惊,亦颇为满意。这是一部难度很大而又完成得相当好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毕业后再经过数年增饰修订,就无可置疑地成了一部很有分量的学术力作。

刘轩曾对写作大旨作这样的表述:“本书旨在通过对昆剧表演艺术演进历史的梳理,分析其产生变化的内在动力,并试图总结出昆剧表演演进过程中的一些具有共性的内容”,“通过对昆剧表演艺术形成、演变、美学品格等多方面的研究,以求准确把握这门古老艺术的核心特质和艺术价值,进而考察它在当代的传承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应该说,全书条分缕析而又紧扣写作主旨,很好地实现了作者的写作初衷。

作为一部“流变史”研究的著作,本书对昆剧表演“乾嘉传统”的形成始末及艺术特色的阐述着力甚深。作者把清代乾嘉时期形成的一整套表演规范及其以“传神”为旨归的艺术精神视为至今依然为昆剧舞台所奉行的表演圭臬。这一种认识非常重要,但必须提供大量历史材料为例证。书中展示了清代多种类型的昆剧身段谱,并以当今昆剧舞台上的经典折子戏为例,将身段谱中的动作记载与当代昆剧舞台演出进行细致比较,从中总结出昆剧表演代代相传、一脉相承的艺术精神所在。

本书紧接着提出了“后乾嘉时代”的概念,并梳理出此阶段昆剧表演艺术的演变轨迹。书中又把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从晚清到民国,昆腔演出持续衰落,表演风格上借鉴“花部”的部分优长,折子戏表演范式日趋定型。本书对这一部分演变过程的呈现是通过仔细爬梳晚清民国时期的笔记小说和报刊评论,并结合昆剧艺人的口述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和书写的。另一个阶段是1949年至今,纳入国家文艺事业的昆剧艺术呈现出传承与创新共存共生的状态,特别是在传统剧目的传承和复排中进行身段程式的重新编排和丰富发展,对前代艺人传承下来的身段动作和舞台调度进行重新整合,以期去粗取精,更贴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本书将之分为“修改式”和“丰富式”两种演变模式。在书中结合清代身段谱的记录和当代具体舞台实例,对此进行了分析。

本书作者敏锐地指出,21世纪以来,中国昆曲位列“非遗”名录之后,当代昆剧表演艺术的演进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一是分析“非遗”身份对昆剧表演艺术的传承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二是从反面反思在“非遗”光环下,当代昆剧表演的传承出现了一些“隐性”流失。作者在书中有一些精彩的理论剖析。她认为,在当代昆剧表演艺术的传承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或者可以看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活态传承”之间本身存在着的某种悖谬性。“遗产”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而“活态传承”则重在显示其现时的与未来的存续可能。前者强调发扬其过去时态属性,后者则强调发展其现在时态属性,二者都同时作用于昆剧表演艺术在当代的演变过程。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微妙的平衡,是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正视的问题。刘轩的这种认识颇能发人深思。这里非常透辟地指出,“无形文化遗产”在现实的艺术实践活动中之所以会产生“传统”与“创新”的矛盾,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对这种内在原因的揭示,为当前有关昆剧的前途与命运的探讨,提供了一种新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

本书像这样的精彩内容还有很多。哪怕是对于某些折子戏(如《牡丹亭·寻梦》《风云会·访普》《玉簪记·秋江》等)流变的历史资料的细致比对,都可以看出作者的潜心治学功夫和不断创新的探索精神。

叶长海
2021年5月5日于沪西周桥 /hdepXvwXD6+gziBcOdY/P8YtDK8YxWvsHGvwcr/krQE7fFzhD7YhAEcXemj2q7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