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汉民族演剧体系集大成者:昆剧表演艺术

“演剧体系”一说,来自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首创。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理论界对于戏剧表演很早就形成了比较系统和抽象的理论化阐述。反观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传统文艺中的戏剧表演艺术,虽然从萌芽到正式成型历史悠久,但是,由于“曲”在传统文学中较边缘的地位和梨园艺人社会身份的低微,一直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民族的表演艺术发展不完善,相反,从汉代的百戏开始,各种表演艺术样式经过长期的各自发展之后,在宋代走向了融合,至元最终以杂剧文学的兴盛为契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剧表演形态,非常遗憾的是,由于时代的久远和社会的动荡,元杂剧的完整表演体系并没有流传下来。

在明初,随着杂剧创作的衰落,杂剧的搬演也随之走向了末路。而此时,传奇创作兴盛,南曲四大声腔流行,南戏逐渐代替了北杂剧,成为舞台搬演的主流。其中,流行于吴中的昆山腔经过音乐家魏良辅的改革,形成了“流丽悠远”的音乐特征,得以“出乎三腔之上” ,士大夫“靡然从好”,在明代中期风头逐渐盖过其他声腔系统,成为当时戏剧舞台演出中的主流声腔。在明嘉靖年间到清嘉庆年间约两百余年的时间里,昆腔几乎流行大江南北,不仅长期占据着士大夫厅堂演剧中的主要角色,在乡野民间也有为数不少的拥趸。如此广泛的受众和相当长时间的流行,使昆腔的舞台表演艺术在这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仅在发展之初继承了元杂剧遗留的表演艺术精华,而且不断吸收着各种艺术养分。更难得的是,昆腔以其音乐的动人在士大夫中间受到特别青睐,这使它在演剧的发轫期就受到文人阶层的关注和指点,具备了不同于一般戏曲艺术的独特“文人化”美学品格。正是这样雅俗融合的发展历程使得昆剧表演艺术既具有“民间性”,又具有“古典性”,既讲述普通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情感和故事,又反映士大夫阶层的独特审美取向,成为流传至今保存比较完整的汉民族演剧体系集大成者。 eS5nw/vD8XQZ4pg1xi2nL6+kzNylZHsJytaCf9wqKDdCxtifsSqiR2j2oQErwKy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