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1.1 中国—东盟空间距离相近,已互为主要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市场

东盟国家位于亚洲东南部,同我国隔海相望,从北到南依次是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从东到西同中国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陆上接壤的依次是越南、老挝和缅甸。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的澜沧江—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海上航线连接着中国与越南、菲律宾、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印尼、缅甸(见图1-1)。未来,中老铁路、中泰铁路、中缅铁路将进一步拉近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空间距离(见表1-1)。

表1-1 中国(北京)与东盟国家(首都)地理距离
Tab.1-1 The Geographical Distance between China(Beijing) and ASEAN(Capitals)

续表

图1-1 中国与东盟10国地理位置
Fig.1-1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China and ASEAN(10 Countries)
说明:中国与东盟10国地图从广西标准地图服务网站http://www.gismap.com.cn/获取,审图号GS(2016)931号、GS(2016)932号和桂S(2016)22号。

东盟国家是中国出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东盟国家与中国地理邻近,文化相通,物价水平也较低,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重要目的地。ASEAN Stats Data Portal数据显示,1995年中国出境东盟国家的旅游人数为81.78万人次,占中国出境旅游总人数的18.09%、东盟国家接待游客总人数的2.76%;2012年中国出境东盟国家的旅游人数达到928.32万人次,占中国出境旅游总人数的11.16%、东盟国家接待游客总人数的10.4%;2018年中国出境东盟国家的旅游人数为2911.76万人次,占中国出境总人数的19.45%、东盟国家接待游客总人数的21.53%(见表1-2)。

表1-2 1995年、2012年、2018年中国出境东盟国家的旅游人数
Tab.1-2 Chinese Visitors to ASEAN(1995,2012,2018)

东盟国家是中国入境旅游主要的客源市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数据显示,1980年东盟国家 入境中国的旅游人数为6.62万人次,占外国人入境中国旅游总人数的12.52%,东盟国家是中国入境旅游的第三大客源市场。1989年东盟入境中国的旅游人数增长至30.05万人次,占外国人入境中国旅游总人数的20.57%,东盟国家跃升为中国入境旅游的第二大客源市场。2005年东盟入境中国的旅游人数为373.94万人次,占外国人入境中国旅游总人数的18.46%,东盟国家首次成为中国入境旅游的第一大客源市场。此后,东盟入境中国旅游人数保持高速增长,至2018年增至830.26万人次,占外国人入境中国旅游总人数的27.18%(见表1-3)。

表1-3 1980年、1989年、2005年、2018年东盟国家入境中国旅游人数
Tab.1-3 ASEAN Visitor Arrivals(1980,1989,2005,2018)

1.1.1.2 CAFTA升级《议定书》全面生效,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更趋活跃

数据显示,1980年中国从东盟进口贸易额为4.64亿美元,占中国进口贸易总额的2.32%;中国对东盟出口贸易额为6.22亿美元,占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3.44%。在CAFTA启动建设的2002年,中国从东盟进口贸易额为311.97亿美元,占中国进口贸易总额的10.57%;中国对东盟出口贸易额为235.84亿美元,占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7.24%。在CAFTA正式建成的2010年,中国从东盟进口贸易额为1547.01亿美元,占中国进口贸易总额的11.08%;中国对东盟出口贸易额为1382.59亿美元,占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8.76%。2018年,中国从东盟进口贸易额为2686.07亿美元,占中国进口贸易总额的12.58%;中国对东盟出口贸易额为3189.97亿美元,占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12.83%(见表1-4)。总的来看,1980—2018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及其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一直保持平稳的增长。随着2019年10月CAFTA升级《议定书》全面生效,中国与东盟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

表1-4 1980年、2002年、2010年、2018年中国—东盟进出口贸易额
Tab.1-4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ASEAN(1980,2002,2010,2018)

1.1.1.3 全球服务贸易增速快于货物贸易,旅游是服务贸易的重要部分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4—2018年世界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出口额有增有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2%、3.79%,服务贸易增速快于货物贸易。2015年全球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均呈现下降态势,但货物贸易下降幅度远大于服务贸易。2016年有所好转,但货物贸易仍处于下降状态,服务贸易出现正增长。2017年、2018年全球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且货物贸易大于服务贸易增长幅度(见表1-5)。在全球服务贸易中,旅游项目是十分重要的类别之一。国际旅游伴随着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而迅猛发展,旅游项目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一直维持在26%以上(见表1-6)。

表1-5 全球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出口增速对比
Tab.1-5 The Comparison of Growth Rate of Global Export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

表1-6 旅游项目在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的占比
Tab.1-6 The Tourism Proportion of Global Export Trade in Service

1.1.2 问题的提出

数据显示,国际旅游流高的国家,国际贸易流往往也很高,反之亦然。那么,两组数据之间趋势相同,是否意味着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互动关系。其实,国际贸易与国际旅游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形式,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要素流动”的行为。国际旅游可以看作不同国家(地区)间人员、服务的“贸易”流动,国际贸易则可以看作不同国家(地区)间产品、资金的“旅行”交流。国外学者Kulendran & Wilson采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分析了澳大利亚与美、英、日、新(西兰)四国旅游与贸易的互动关系。 [1] Santana-Gallego等人分析了195个国家的旅游与贸易数据,发现旅游能够促进国家之间贸易的增长。 [2] Satheesh & Russell运用OPM模型研究美国堪萨斯州的旅游状况,发现国际旅游可以促进该州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 [3] 但是,这些研究从多维度分析国际旅游与国际贸易关系的普遍性,缺乏专门探讨中国与东盟各国旅游与贸易互动的特殊性研究。

1.1.2.1 中国—东盟旅游逆差

本书以“出入境旅游人数”衡量中国—东盟双边旅游发展规模,由于中国出境东盟的旅游数据始于1995年,“出入境旅游差”仅能够考察1995—2018年的情况(见图1-2),由于制图时间跨度长,数值差距大,为使图形展示更清晰,前三个时间段依据左侧纵坐标轴,后两个时间段依据右侧纵坐标轴,两侧纵坐标轴单位相同。

图1-2 1995—2018年中国—东盟出入境旅游人次差
Fig.1-2 The Imbalance of Inbound and Outbound Tourism between China and ASEAN(1995-2018)

从国别来看,当前中国出境柬埔寨、老挝、泰国、文莱、缅甸、新加坡、印尼的旅游人数远大于这些东盟国家入境中国的旅游人数(见图1-3)。由于国际服务贸易是通过跨境交付(自一成员领土内向任何其他成员领土提供服务)、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商法人或者商人)、自然人流动等形式跨越我国国境提供服务的贸易,以境外消费为重要形式的国际旅游主要体现为出入境旅游规模的变化,当前中国出境东盟的旅游人数远大于东盟入境中国的旅游人数,这表明中国对东盟国家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巨大。

图1-3 2018年中国—东盟(国别)出入境旅游人次差
Fig.1-3 The Imbalance of Inbound and Outbound Tourism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by Country(2018)

1.1.2.2 中国—东盟贸易顺差

与旅游不同的是,贸易因为口径较统一,数据记录更全面,中国—东盟的贸易统计数据可追溯到1980年(见图1-4)。从整体上看,中国—东盟贸易顺逆差波动大。1997年以前顺逆差波动小、贸易往来均衡。1998—2011年中国对东盟持续14年贸易逆差,2012年转变为顺差以后,一直持续至今。

图1-4 1980—2018年中国—东盟“进出口贸易差”
Fig.1-4 The Imbalance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ASEAN(1980-2018)

从国别来看,中国与东盟贸易往来国别差异大,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贸易额巨大,但与文莱、老挝的贸易往来较少。2018年中国对东盟贸易逆差国家有3个,分别是马来西亚、泰国和老挝(见图1-5)。2018年中国对东盟贸易顺差国家有7个,分别是文莱、柬埔寨、缅甸、菲律宾、新加坡、越南和印尼。由此可见,中国对文莱、柬埔寨、缅甸、菲律宾、新加坡、越南和印尼的出口贸易远大于中国从这些国家的进口贸易,中国—东盟贸易顺差幅度大。

图1-5 2018年中国—东盟(国别)“进出口贸易差”
Fig.1-5 The Imbalance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by Country(2018)

当前,中国出境东盟的旅游人数远大于东盟入境中国的旅游人数,中国对东盟的出口贸易远大于中国对东盟的进口贸易,即中国流向东盟的人员与货物规模远远大于东盟流向中国的规模。中国与东盟在人口、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上差异很大,出入境旅游和进出口贸易对于各国具有不同的意义。从要素流动视角看,国际贸易与国际旅游作为国与国之间交流的主要形式,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要素流动”的行为。旅游可以看作不同国家(地区)间人员、服务的“贸易”流动,贸易则可以看作不同国家(地区)间产品、资金的“旅游”行为,以旅游(人员流)和贸易(货物流)为代表的中国—东盟区域要素流动的方向和流量大小“不均衡”是我们亟须关注的问题。

1.1.3 研究意义与价值

事实上,国际旅游与国际贸易的互动关系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阶段性的。本书拟从杂乱无章的现象和事实中,寻求把握中国与东盟各国旅游与贸易发展的必然联系和相对稳定的规律,发现中国与东盟旅游与贸易互动的机理、机制、规律、效应和变化趋势,进而预测中国与东盟国家旅游与贸易互动进程中各方的偏好顺序、应对策略及博弈规则,最终实现中国—东盟旅游与贸易区域协调与创新发展。

1.1.3.1 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与贸易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总体来看,旅游与贸易关系的理论仍然停留在假设阶段,比如“马可·波罗”假设 [4] 、“兴趣与关注”假设 [5] 、三阶段假设 等,尚未形成被学界普遍认同的相应理论。国际上对于旅游与贸易关系的研究大多基于实证分析来检验两者的关系,忽视了二者互动的机理研究以及二者要素流动的空间关系。探究国际旅游与国际贸易互动机理以及中国(省域)—东盟(国别)区域流动的空间规律,能够为完善旅游与贸易关系的理论研究做出基础性贡献。

旅游和贸易具有经济功能,除此以外,其交往功能、信息传播功能、文化交流功能、激发创新功能、关联溢出功能等均应受到关注。从空间视角探讨中国—东盟旅游与贸易互动关系,将有助于从国别和区域方面透视旅游和贸易流动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如何在中国与东盟国家往来中传递和演化,可以为旅游与贸易要素在中国—东盟区域发展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具有独到的学术价值。

1.1.3.2 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国与国之间紧密的经贸往来与民间交往,是维护双边关系长时间在特定范围内博弈的关键要素,以跨境旅游为主要形式的人员往来对塑造友好民意和柔性解决贸易争端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双边均衡博弈和多极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书呈现出当下中国—东盟旅游与贸易往来的格局,测度其中存在的不均衡现象。在宏观领域可以发现阻碍中国—东盟旅游与贸易互动发展的潜在问题,在微观领域可以为国内旅游企业开拓中国—东盟旅游市场,开发具有针对性的跨国旅游产品、商务旅游产品、会展旅游产品提供现实依据。

正确认识中国—东盟国家旅游与贸易空间分异规律,有助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区对外贸易与国际旅游的发展政策,促进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本研究的应用价值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空间视角探究中国—东盟旅游与贸易空间分异规律,测度中国—东盟区域要素流动“不均衡”特征。二是辨识中国—东盟旅游与贸易空间表征,有利于各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提升对外贸易水平、升级旅游产业以及促进旅游与贸易要素均衡流动的政策。 mcvibM2mzXHf6RidnlU6QbuEWus5wyNlC+WLh50VZWK9BSPt6BoLkZSr3RO+7fC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