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旅游与贸易互动机理

2.2.1 互动理论

2.2.1.1 旅游需求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旅游需求是指“旅游者离开居住地外出旅行时对旅游产品的需求 ,又指在一定时期内,游客愿意并能够以一定货币支付能力购买旅游产品的数量” 。“旅游需求的指向性包括时间指向性和地域指向性。旅游需求的时间指向性是指旅游需求在时间上具有较强的季节性,旅游需求的地域指向性是指旅游需求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冷热性。相比于普通产品,旅游产品具有不可移动性。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供给难以逾越空间的限制,因而旅游需求的实现往往基于游客在不同地点之间的空间位移”

“地表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地区)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国家(地区)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人员、货物和信息的交换。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人员、货物与信息积极而频繁地跨境交流,这些跨境交流行为被称为空间相互作用。” [5] 这一作用将空间上彼此独立的国家(地区)整合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区域整体。 [6] “旅游业是由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要素的众多部门组成的” ,各构成要素、各协作部门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空间上的相互作用。

2.2.1.2 要素流动与地域分异理论

不同国家(地区)要素禀赋各异,相比而言,禀赋优势要素价格偏低,相关商品生产成本较低,利润较高;反之,禀赋劣势要素价格偏高,相关商品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利润较低。一个区域的发展离不开要素在区域内部的流动。由于区域具有“非均质”特征,区域内各部分所拥有的要素禀赋差异较大。区域内要素通过有效流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推动区域内产业分工与贸易,加速要素流动。两者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此外,由于区域不是封闭系统,各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促使要素进行区际流动。要素禀赋区际差异越大,区际要素流动越活跃。

地域分异是指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下,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部分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在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以及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表现出差异性特征。地域分异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区域研究和区域合作战略研究上,可以解释旅游者空间位移的动因,即“旅游资源的差异性是促使旅游者空间流动的重要原因,差异性越大,越能产生旅游者的空间移动” 。区域分工是区域经济关系的基础,各区域根据自身条件、利益和发展原则,与其他区域进行分工合作,从而推动生产要素的区间流动和区域经济发展。

2.2.1.3 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聚焦于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以及利益的分配问题。绝对成本理论 和比较成本理论 强调不同国家(地区)根据本国产品的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并获取利益的必要性。H-O要素禀赋论认为,国家(地区)间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品会经历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从技术创新与传播角度动态地分析国际分工与贸易产生的基础。 [7] 新贸易理论从供需因素、技术差异等不同视角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及其对贸易结构的影响。 [8]

Cooper在其国际相互依赖理论中认为,由于各国生产技术、资源状况、劳动成本存在着差异,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地区)应该根据自身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该理论强调“分”,而“分”必然导致区域间的“合”,“分”与“合”是相辅相成的。 [9]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地区)在发展经济时,必须借助区域之间的要素互补与协作,不可能割断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而独立存在和发展。

2.2.2 区域尺度

从区域尺度上看,旅游与贸易互动是“人员”与“货物”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聚散交替、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互动机理如图2-1所示。区别于要素层面的互动,区域尺度的空间互动更强调从区域协调的视角探究旅游与贸易的空间流动。“旅游流”与“贸易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流”,且彼此间在要素层面存在着互动关系,两者在区域间的相对均衡流动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然而,由于区域“非均衡”是常态,因此,当前以“旅游流”和“贸易流”为代表的要素流动趋势反映了中国—东盟区域要素流动的“不均衡”特征,这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那么“旅游流”与“贸易流”的不均衡流动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这两个要素进行空间流动的内部和外部动力有哪些?这些是我们思考“旅游与贸易空间互动”的着眼点。下文将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区位条件是中国—东盟旅游与贸易区域互动的客观禀赋。区位条件是指国家(地区)自身具备的要素禀赋,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经济社会等。国家(地区)的区位条件具有客观性,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位优势国家(地区)经济发达、政策优势明显,具有更高的对外开放度、市场潜力和更为积极活跃的“人员”和“货物”等要素流动,其旅游与贸易在区域中的互动发展相比区位劣势国家(地区)更加活跃。

基础设施是中国—东盟旅游与贸易区域互动的支撑要素。国际旅游与国际贸易在本质上是“人员流”和“货物流”的空间位移,同时伴生形成“资金流”和“信息流”。“人员流”与“货物流”实现空间位移需要以交通基础设施为媒介支撑。“资金流”与“信息流”实现畅通需要以金融、通信基础设施为媒介支撑。“人员流”和“货物流”实现生活、生产活动需要借助能源基础设施,完备的基础设施对旅游与贸易的良性互动起着支撑作用。

图2-1 区域尺度旅游与贸易互动机理
Fig.2-1 The Regional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Tourism and Trade

利益驱动是中国—东盟旅游与贸易区域互动的聚合力。商务旅游是国际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际贸易特点相似,表现出显著的“逐利性”。国际贸易的目的是采购和销售商品从而获得利益,而商务旅游者通过实地调查、商务谈判和展会交流了解相关贸易信息、发现更多的贸易伙伴并获取利益。商务旅游与国际贸易的逐利性决定了两者的发展具有同步性,是中国—东盟旅游与贸易区域互动的聚合力。

主客需求是中国—东盟旅游与贸易区域互动的离心力。在中国—东盟旅游与贸易互动过程中,人在区域要素流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是国际旅游行为的活动主体,也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任何商务贸易的往来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谈判与沟通)。国际旅游行为基于人的旅游需求,侧重于人的主观体验:中国与东盟10国旅游资源与产品服务各异,且具有不可移动性,国际旅游需求的实现需要游客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符合自身意愿的旅游线路与服务,并在目的地国和客源国之间跨境位移。国际贸易行为基于人的物质需求,受客观条件的约束:中国与东盟10国地理环境、经济基础、资源要素禀赋的客观差异使得各地区进出口贸易产品具有地方特色,并引发人的物质需求,最终推动货物与服务在中国—东盟区域间流动。由此可见,东盟10国居民关于旅游与物质需求的主客差异引发二者流向与流量的不同,是中国—东盟旅游与贸易区域互动的离心力。

2.2.3 要素层面

国际旅游与国际贸易作为要素流动的主要形式,通过人员和货物在区域内的合理配置和跨国流通,使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国际旅游发展离不开两个基本条件,即旅游资源禀赋和基础设施支撑。旅游资源是指一切可以用于发展旅游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10] ,基础设施包括客源国与目的地国之间交通便利,通信畅通,能源生产情况。反观达成国际贸易所需的要素:首先是资本和人力资源,资本和人力是制造产品所必需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其次是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生产能力保证产品得以顺利产出,交通基础设施保障产品得以顺利运输,通信基础设施保证产品信息对称,能源基础设施保障能源供应充足,促使生产活动顺利进行;最后是技术和价格竞争优势,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价格竞争优势使得产品在市场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可见,具有旅游资源禀赋的国家,因为旅游发展要素条件易达成,所以旅游发展优先于贸易,在起步期表现为旅游带动贸易发展。旅游资源匮乏的国家,因旅游、贸易发展要素均不完备,所以旅游与贸易发展均较缓慢。

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张,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技术进步和产品价格竞争优势彰显,贸易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而此时,反观旅游业发展,旅游发展前期的强劲势头逐步放缓,因原有的要素不能满足现有旅游发展的需要,旅游合作在强调旅游资源、交通便利、通信畅通、能源充足的前提下,应同时考虑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个人消费能力、闲暇时间等因素,以追求文化交流、民心相通这种精神层面的和谐。在此背景下,持续发展的贸易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个人消费能力,与之相伴随的是劳动力市场的收入效应强于替代效应,民众有条件享有更多的娱乐,不愿增加劳动供给,闲暇时间增多且旅游消费动机增加,一系列新生动力促进了旅游业重新焕发出生机。此阶段,贸易与旅游均呈高速增长态势,且贸易增速高于旅游,贸易追随旅游业的发展。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书提出要素层面旅游与贸易互动机理如图2-2所示。当国际旅游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旅游资源禀赋和基础设施支撑)具备时,以商务型旅游为主导的国际旅游应运而生,主要表现为会展活动、组团考察、外派工作等形式,其主要目的是寻求商机,由此引发了小规模、小范围的国际贸易活动,该阶段贸易规模较小、游客量较少,贸易与旅游均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因商务旅游大多发展于建立友好外交关系的国家之间,这一阶段旅游与贸易的关系受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较大。前期主要表现为商务旅游带动国际贸易,先锋旅游者通过商务旅游带动国际贸易。

图2-2 要素层面旅游与贸易互动机理
Fig.2-2 The Factor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Tourism and Trade

随着资本和人力资源的不断积累,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的逐步提升,技术和价格竞争优势的不断彰显,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高速发展趋势。国际贸易强化了国家间的经济联系,经济联系引发了居民的关注与兴趣,进一步诱发了探寻商机的兴趣与关注,带动了更大规模的商务型旅游往来。此阶段国际贸易追随更大规模的商务旅游,且随着商务旅游规模的扩大,国际贸易以更大规模、更高速度的趋势增长着,国际贸易发展形势向好,逐步向贸易追随旅游阶段过渡,表现为国际贸易追随旅游(商务)。

商务型旅游通过广告效应、示范效应、口碑效应吸引着更多的受众群体进行非商务型旅游,探亲访友、休闲观光型旅游涌现出来,商务型旅游与非商务型旅游协同发展。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张,贸易与旅游保持着同步高速增长态势,大规模的国际贸易引发了大范围的探寻商机行动,进一步激发了非商务旅游动机,吸引了受众面更广的非商务旅游消费者进行国际旅游活动。此阶段主要通过三条路径展开:第一,商务旅游的“示范效应”,国际贸易所引发的大范围的商务旅游,激发了非商务旅游动机,吸引了大批非商务旅游者;第二,国际贸易的“广告效应”,引发了民众想要对原产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一探究竟的想法,由此推动了非商务旅游;第三,先锋旅游者的“口碑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期旅游者关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并且推动了更大范围的消费者进行旅游活动,表现为国际贸易追随旅游(商务和非商务)。

随着时间的积累,贸易与旅游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态势,逐渐由高增速转变为平稳增长,呈现出循环往复型的平缓增长趋势,新国际旅游带动新国际贸易,新国际贸易进一步追随新国际旅游,循环往复,不断扩张。此阶段国际贸易增速放缓,国际旅游挖掘出新的增长动力,呈现出强势增长的国际旅游进一步推动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表现为贸易与旅游循环互动的发展态势。 m32zI6S25bqAx2G39XF7r2SuyLVi6mqaZpfY9fLjFWUn05xllEEBcMIkE/lGr31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