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移动终端信息传播中出现的问题

国家大力提倡和支持媒体融合,给传统媒体机构带来了扶持与鼓励,以及方向上的引导,但是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大多媒体机构对媒体融合理念的认识不够充分,对新媒体技术有所恐惧,缺少新媒体技术操作人才等严重阻碍了媒体融合的进程,甚至出现媒体“融合”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张皮”的现象。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根深蒂固的以传统媒体为主体的观念,使得传统媒体机构从业者站在护卫者立场,认为新媒体带来了“冲击”,在此情形下,有些媒体还固守传统媒体的优越性地位,无视新媒体或相反的进驻;而有些媒体认为搭建新闻客户端、推送微信公众号和手机报等就是“媒体融合”,迎合移动终端与用户消费短、频、快特点,向用户推送“碎片化”的信息。同时,在实际的考核中,又出现重视传统媒体忽视新媒体或相反的现象,因此无法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难以真正调动新媒体的活力。

可以看出,移动终端信息传播的理念并没有得到客观、理性、全面的普及与实施,与之相对应的,是两个极端:一是全然不顾新媒体的发展和新技术带来的便捷,固守传统媒体的传统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将传统媒体内容简单“搬运”到新媒体信息传播平台,无视新媒体信息传播平台的特有规律;二是全盘新媒体化,紧随移动终端信息传播特征,将终端化简单等同于碎片化,生产和传播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在个人拥有便捷的途径生产、传播信息并与他人实时互动普遍化的新媒体时代,专业的新闻机构的新闻生产势必受到影响,并且需要转变观念,改变新闻生产的方式。但是,大多从业者与研究者都站在传统媒体的立场,认为新媒体“冲击”了传统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带来了挑战。

一 认识不到位,以传统媒体的视角发展新媒体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并不是简单的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向,也不是仅仅将传统媒体的内容搬到新媒体平台上,而是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和相对独立的运营为前提的深度融合。传统媒体的观念和新媒体的观念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仅仅是在传统媒体内部划出一块地盘称作新媒体中心,而该新媒体中心的所有运营思路和人员都来自传统媒体,是不可能做到深度融合的。

笔者曾于2014年8月对某新闻网进行实地调研,并对相关管理及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以其为例,该网于2003年11月26日正式开通,是成立最早、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雄厚的省级新闻网之一。但笔者在实地考察与调研中发现,目前网站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严重不够,成了“自娱自乐”,对百姓关心的问题不够重视,因此用户黏合性较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新媒体仅仅是传统媒体的一个部门,并不是单独的机构,而管理人员又都来自传统媒体,观念跟不上。调研中笔者还发现,报社要求报纸和网站稿源和新闻资源共享,传统媒体要给网络媒体提供内容,但奖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有问题,有时候网站其实拿不到稿源。实际上无论是记者还是领导,都认为先做好报纸,“顺带”做好网站就可以了。同时,由报社各部门人员轮流一两个月去网站当主编,但其编制在报社,效果不理想。因此,无论是从机制上还是从观念上,都束缚了新媒体的发展。时间到了2019年,笔者对另一家媒体进行媒体融合现状调研的过程中,同样发现传统媒体公职人员与新媒体环境不能进行良好的对接,即便技术上使用“外脑”的介入,帮助搭建起新型的媒体平台,但在内容和观念上,甚至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上,都跟不上新媒体时代的需要。

必须认识到,新媒体技术与移动终端信息平台的发展为新闻信息的传播和与受众的互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不全是“冲击”,同时,媒体融合更贴合目前的发展趋势,新媒体时代不可能固守传统媒体时代的思维与习惯,必须转变观念,以合作的、平等的、开放的思维重新认识媒体融合。

二 过于迎合终端,新闻走向碎片化

与上述以传统媒体为主体、新媒体为外来入侵者观念相对应的,是过于迎合新媒体时代终端化的趋势,新闻制作以短、频、快为主,忽视了新闻的本质要义。于新闻专业机构来说,发布信息短小精悍,不能变为粗浅和断头断尾;于受众(用户)来说,在于培养其自身思考深度与广度的融会贯通和思考能力,不能肤浅地消费碎片化带来的快餐文化。

陆安给“碎片化”的定义是:“碎片化”指的是完整的东西破碎成一块一块的。陆安认为,在传播的语境中,可以把碎片化理解为多元化,即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信息的零碎性、大众价值观的多元化。 必须认识到,碎片化是在新媒体时代受众被细分,以及信息接收终端多样化、用户随时随地利用零散时间进行信息的接收与互动等背景下形成的一种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与服务。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更加促进了短小精悍的信息传播趋势,也培养了更多的接收碎片化信息的用户。可以说,碎片化新闻信息对于各种移动终端和社交媒体平台来讲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但是,需要警惕的是,专业的新闻机构不能过度迎合终端化,不能仅仅满足于提供碎片化的新闻信息,甚至为了紧跟所谓的热点事件(热点事件随着用户的注意力转移而迅速转移),提供的信息片面、无头、无尾,无来源、无背景等。同时,为了足够吸引眼球,故意使用标题党,或者将新闻事件简单化、标签化(比如妖魔化城管)。这样的碎片化新闻信息容易误导受众,不利于大众媒介素养的提升与科学理性精神的培养。

三 严重的同质化

不同的移动终端新媒体平台,对信息进行直接的转发造成普遍的同质化,再加上新媒体技术提供的转发与接收便利,使得大众即时性的快速评论、转发成为可能。而便捷的转发导致各社交媒体平台在一定时间内信息内容严重的同质化。正如刘义昆、赵振宇指出的,新媒体在带来新闻资源丰富化的同时,也形成了媒体新闻资源同质化的局面。 而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传播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议程设置。传统媒体以网络媒体热议信息为新闻由头,再对网上热议信息重复报道也屡见不鲜。因此,在一定时间段内,媒体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如果说碎片化还不足以对新闻的专业性构成威胁的话,严重的同质化更加加深了新闻内容生产的危机。原因在于,如果仅仅是碎片化新闻信息增多,如果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没有严重的同质化,受众可以根据不同的碎片来拼接新闻的全貌,但如果同质化的碎片充斥于各种媒介平台,受众很难拼接出事件的全貌。例如,2013年7月25日发生于北京的一位父亲带着他9岁的女儿摆地摊被城管打伤的事件,在事件被广泛关注的前期,舆论一律地倒向同情父亲和女儿,批评城管,表达对城管及城管制度的愤恨和不满,后来有人开始质疑这位父亲是新京报主编,主动发起该事件来“钓鱼”,再后来,出现了更加理性的声音,开始质疑9岁儿童摆地摊本身的非法性。一时间该事件成为热点事件,截至2013年7月29日15:44,“父亲陪9岁女儿摆摊被打”在百度新闻热点排名第二,相关结果约311000个;“父亲陪9岁女儿练摊”在新浪微博搜索搜到356411条结果。该事件背后的真相在不同时间段的说法众说纷纭,先后出现了谴责城管暴力执法说、新闻碰瓷说和谴责借用事件攻击城管执法说等,每个时间段,信息严重同质化。

同质化引发两种后果:一是对于同一事件缺乏全方位的、不同角度的报道;二是集中于同质化内容所涉及的新闻事件,对于其他事件疏于报道,因而形成其他事件的“真空”。

四 高素养移动终端新闻专业人才缺乏

传统媒体机构拥有大量的新闻生产专业人员,但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今天,其思维方式与专业技术显然需要很大的转变方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与需要。正如财新传媒CTO(首席技术官)、财新数据可视化实验室负责人黄志敏指出的,目前媒体机构不缺传统媒体时代需要的记者、编辑等适应传统媒体的专业人员,但普遍缺乏既有新闻专业背景又懂新媒体、会编程、可以以可视化数据展现新闻的人员。同时,媒体机构对研发技术人员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原因有三:其一,研发技术人员认为,与在专业的研发技术类公司任职相比,在媒体机构很难得到技术上的帮助与提升;其二,与在专业的研发技术类公司任职相比,在媒体机构不被认为是在核心部门或核心岗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其三,与在专业的研发技术类公司任职相比,在媒体机构收入偏低。 同时,欠发达地区新闻媒体不仅吸引不了外界综合性人才,而且既有的人才也容易流失。正如陶格图指出的,内蒙古新闻媒体发展保守,还是主要依靠国家拨款生存,报刊行业不活跃,没有很好的激励机制,广告收入不理想,业务不拓展,新兴媒体发展滞后,新闻传播人才东南飞。这不仅制约了内蒙古新闻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该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难的现象。 因此,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遍都存在媒体机构缺乏适应新时代的、拥有综合性能力与专业技术的新闻生产人员,也是导致媒体融合理论理想与现实脱节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 流量经济拉动“10W+”,吸引眼球炮制虚假信息

“华夏文明导报”官方抖音于2020年5月18日发布标题为“首都机场两辆豪车停了六年,高达9万元停车费!保安说:人回来开走不收钱!真相令人泪目。”的短视频,第二天,自媒体公众号“叫我杨咩咩”写了题为《保时捷停首都机场6年,真相让人泪目:梦里看见的人,醒来记得去找他!》的爆款文章,阅读数超过10万,但是后来据腾讯新闻谷雨实验室查证,首都机场并没有发现这样的豪车。 这样的一个虚假谣言信息,被多个社交媒体平台转发,影响巨大。这个案例提示我们,移动终端信息传播过程中,源于短视频和直播的谣言,因为更多的“在场感”和情感卷入,以及“有图有真相”的迷惑性,加上煽动性的幕后音配合,很容易诱导受众相信谣言,而且经由社交媒体的转发和发酵,有些谣言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值得警惕。

六 新媒体技术拼接为辨识信息真伪带来新挑战

传统媒体时代,谣言主要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和扩散。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信息非常容易变异和扭曲,因此容易产生带有不确定性的信息,从而形成谣言。新媒体时代,存储、查询、搜索等数字技术避免了信息在流传过程中的失真,信息的不确定性本应减少,但现实中,谣言的产生与传播并未减少,反而更多。新媒体时代,信息量急剧增多,信息传播更加复杂。在注意到新媒体技术对于信息真实性的还原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新媒体技术对谣言产生与传播的重要推动作用。有了新媒体技术的保障,一些以往的旧帖经由网友的移花接木式的加工,完完全全变成了新近发生的故事,在网上,甚至传统媒体上传播的现象并不鲜见。

七 谣言充斥于移动终端各信息传播平台

碎片化的信息留下更多的受众猜测与臆想空间,而受众又有着多样化的信息发布渠道与平台,并且能够非常便捷地分享信息。于是,关于碎片化的新闻信息的“填空”性质的信息被传播,这些“填空”性质的信息因为缺乏确定性,大多来源于猜测,因而容易形成含有不确定信息的谣言。同时,新媒体整合了图片、音频、视频,形式更加丰富、更有“在场”感,因此,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的信息更加难辨真伪。移动终端新闻与用户黏合得更加紧密,到达得更加迅速,接收更加便捷,与社交媒体的联动也更加便捷。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很容易成为大众媒体的新闻由头,而反过来,大众媒体上的新闻信息也很容易成为新媒体平台上热议的话题来源。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生产过程中,议程设置明显改变。因此必须认识到,一方面,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不容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不确定性的信息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甚至为主流媒体设置议程,都需要专业新闻机构和工作者澄清和还原信息的确定性。 PsqxWsowJJt6cBOG6AvmWAxSrq2pBK8K94xE+NbTZiYup0XrtaUUtjY7SqKOt+z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