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一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毋庸置疑,当今世界仍然处于民族国家时期。通过观察我们很容易发现当今大多数民族国家国内存在多个族群。这些族群不仅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内也有不同的利益。它们既是不同的历史文化共同体,也是不同的利益群体。正如尼采所说“自来有一千种族群,因此有一千种目标” [1] ,有着不同文化、语言和宗教的族群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便会形成对立与冲突、同化和融合等关系。

目前来看,族群之间以及族群与国家之间的张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短时间内看不到其消亡的迹象。历史发展到21世纪,有人认为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族群和民族主义等原生现象的影响将会降低甚至走向消亡。 [2] 但是事实表明,它们对当今世界的影响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显著。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并没有实现永久的和平与稳定,原来被冷战遮蔽和压抑的族群矛盾与冲突日渐凸显。

纵观当今世界,由族群与国家之间二元张力所导致的冲突、仇杀、分裂和战争呈现出频繁和扩大的趋势。根据相关统计,1989—1995年全球因族群问题而产生的冲突与战争增长速度很快。 [3] 进入21世纪以来,族群因素更加活跃,有了新的发展与新的特点。北爱尔兰问题、魁北克问题、巴斯克问题等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有了新的发展变化。而号称“种族熔炉”的美国在更加多元的新移民社群的稀释下,国家认同和凝聚力也有了明显下降。 [4] 不仅如此,族群与宗教、政治、资源环境等因素结合起来,由此而引发的战争、冲突和内乱不仅威胁着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也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安全。可以说,“国内族群冲突在当前要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突出,尤其是最近的几十年中,其范围和程度早已超过了国家间的冲突和战争” [5]

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族群之间以及族群与国家之间的张力是不可避免的常态性存在。族群与族群、族群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民族国家内部政治关系的重要内容。这些关系处理得好坏关乎民族国家的政治稳定与政治整合。无数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族群问题是影响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对多民族国家造成根本性的影响,有的甚至使多民族国家走向解体。不同族群同处一个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内,它们之间在语言、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有不同的利益追求,在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就可能会使国家陷入动荡和分裂。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苏联的解体,族际关系的矛盾和冲突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西方一些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多民族国家也无法避免族群问题,如加拿大、英国等,这些国家因少数族群的权利要求高涨,族群关系出现裂痕,引发了一系列的新问题,美国也存在族际关系不和谐的现象。对诸多后发多民族国家来讲,因族际关系不和谐而引起的政治动荡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可以说,族群与国家之间的结构性张力是多民族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影响这些国家的族际关系和社会稳定。几乎所有的多民族国家都必须应对这一挑战甚至付出沉重代价。对多民族国家来说,境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文化或血缘群体是不争的事实,而值得讨论的是这些不同群体在不同文化或价值体系认同的差异下,是否有和平相处的可能?国家在其中应扮演何种角色,应采取何种政策才能处理和解决好族群矛盾和族群问题?这是当今世界多民族国家普遍关注的课题,也是本课题所讨论的重点所在。

族际政治整合可以说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有益探索。对多民族国家而言,族际政治整合不仅是理论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在族际政治和族群问题凸显的今天,进行族际政治整合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通过族际政治整合,多民族国家可以消解族群与国家之间的二元张力,塑造国内族群对国家的认同,实现并维持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也就是说,族际政治整合是多民族国家重要的机制,是实现国家稳定、避免分裂的有效途径。

族际政治整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族际政治整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问题。如何在国家建构的过程中将不同的族群整合起来,实现族群之间的和谐与和解,维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这不仅是多民族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尽管多民族国家进行了不同的族际政治整合实践探索,许多学者也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但目前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不少多民族国家还饱受族群问题和族群政治的折磨,对它们而言,族际政治整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现代世界林立的多民族国家为族际政治整合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通过对这些族际政治整合实践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探索族际政治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有益经验。

东南亚地区族群众多,据粗略统计,该地区约有400个族群。东南亚地区族群差异性也很明显,“出自不同系统的形形色色的族群相互并立,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是不同的民族国家,语言、风俗习惯、宗教各不相同” [6] 。正因为如此,族群政治研究者普遍认为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族群异质性最高的区域之一。也恰恰是这一鲜明特点,使东南亚各国成为族群政治研究者们的“最爱”,处于该区域中心的马来西亚自然也不例外。

马来西亚是在殖民地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兴国家,以多元族群、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著称。英国的殖民统治对马来西亚影响深远。殖民统治期间,英国引入大量华人和印度人,推动了马来西亚多元社会的形成。目前,马来西亚共有30多个族群,以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三大族群为主。不仅族群构成多样,马来西亚的族际关系也异常复杂。英国殖民统治期间,对三大族群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造成三大族群之间缺乏沟通和融合。对独立后的马来西亚来说,进行超越族群观念、增强国家凝聚力的族际政治整合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样一个社会的组成,能使得人民与政府之间建立起认同感,使之更近似一个民族国家” [7] 。为此,马来西亚进行了积极的族际政治整合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独立后族裔身份多样、族际关系复杂的马来西亚,却极少爆发族群暴力冲突并以政治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而著称,这些成就的取得与马来西亚的族际政治整合息息相关。马来西亚族群构成的多样性以及族群关系的复杂性可以说是世界族群构成与族群矛盾的一个缩影,并且族群之间的结构性差异非常明显。马来西亚的族际政治整合是当今世界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整合实践的典型样本,因此笔者选取马来西亚的族际政治整合作为研究范本。另外,笔者希冀通过对马来西亚的族际政治整合实践的深入探讨,总结出马来西亚族际政治整合的有益经验,为其他多民族国家提供借鉴。

(二)研究意义

马来西亚族际政治整合,是前人未曾明确提炼并系统研究的命题,其学术价值首先体现在:该命题的提出是对当前族际政治整合研究领域的一个拓展。目前学术界对于族际政治整合的实践层面研究相对较少。在实践层面的研究中,又以中国族际政治实践研究居多,而对国外民族个案研究少。因此,本书的研究可以弥补当前族际政治整合研究的不足。

其次,对马来西亚族际政治整合进行研究,是深化马来西亚族群问题研究的一个另辟蹊径的探索。虽然对马来西亚族群问题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但对族群与族群之间的互动问题、国家政权对族群问题的控制与整合问题关注不够。本书研究的视角是国家整合,立足于国家—族群层面。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的研究可以为马来西亚族群问题研究提供补充。

最后,对马来西亚族际政治整合进行研究,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马来西亚政府通过族际政治整合,实现了族群关系的相对和谐和社会稳定发展。通过对马来西亚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个案研究,寻求改善族际政治整合的有效途径,可以为我国及其他多民族国家尤其是后发多民族国家处理族群关系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族际政治整合研究

族际政治整合是在我国特定语境下产生的一个研究领域。国内学界对族际政治整合的研究起步比较晚。2005年,周平教授的《中国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研究》一文算得上是族际政治整合的开山之作。此后,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该理论进行了研究。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对族际政治整合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族际政治整合的概念

周平教授的定义是:“族际政治整合是多民族国家将国内各民族维持在统一的国家政治共同体中和巩固、强化各个民族的政治结合的过程,也是多民族国家通过协调族际政治关系而维持国家统一和稳定的过程。” [8] 常士訚认为,族际政治整合是“一定国家中的不同族群通过一定的文化价值体系、权威结构、关系纽带、规范制度等结合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和状态” [9] 。赵淼提出,族际政治整合是“基于各民族成员的广泛认同,通过政治权力、社会权力协调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各族群于统一的政治体系之内,形成和谐稳定的政治秩序” [10] 。张会龙则认为,“从本质上讲,族际政治整合是多民族国家开展的旨在解决民族与国家之间二元张力、民族与民族之间矛盾和冲突的治理行为,其基本的目标指向或族际政治整合底线就是维护国家政治共同体的统一和稳定,其高层次目标在于提升国族的整体性和自足性,其保障性目标是实现多民族国家族际关系的和谐化”。 [11]

2.族际政治整合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族际政治整合的导向,它指引着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的走向。学术界关于价值取向的争论异常激烈,关于价值取向的主流观点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观点是周平、贺琳凯 [12] 、朱碧波等学者的“求同论”。在“求同论”观点之下又细分为“弱异求同”“扶异求同”等观点。周平等学者在分析了中西方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实践之后,认为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同质性和异质性的统一。第二种观点是马戎先生倡导的“文化化”。他认为多民族国家应该将作为政治实体的“民族”(族群)向文化全体引导 [13] 。第三种观点是张文彦、魏建国的“多元文化论”。这些学者认为多民族国家必须尊重和维护文化差异,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国家、社会、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14] 第四种观点是关凯先生的“公民化”。他认为,多民族国家应该在加强公民认同的同时淡化民族意识。 [15] “和谐论”者认为,和谐的理念使人们在处理内外各种复杂关系时不极端。它在多元共存中,既承认了差异,也确立了“和”的地位;既承认了多元,也承认了统一的合理性;既有整体,也有局部。因此,“和谐理念是一个更具全局性,更有助于族际政治整合的理念”。 [16]

3.族际政治整合的机制

建立机制是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整合的重要保障和手段。国内学术界对族际政治整合的机制问题进行的研究主要有周平等学者。周平认为,“制度机制、政策机制、政党机制、意识形态机制、民族工作机制、国民教育机制、国族机制、政党机制、国民教育机制是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整合最为普遍和常用的几种机制”。 [17] 常士訚提出了政治权威机制,他认为,“政治权威是族际政治整合的核心力量,族际政治整合离不开权威,特别是国家权威的存在和运用” [18] 。陈纪认为,“族际政治整合静态机制很重要,动态机制的构建和作用更重要,因此要加强政府、社会组织、族员三者之间的多维互动” [19]

4.关于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研究

周平最早对族际政治整合的模式进行了研究,他总结分析了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概念、特点及典型的族际政治整合模式。 [20] 朱碧波对苏族的族际政治整合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21] 赵海英的《威权政治建构中的族际政治整合——以东南亚国家为例》以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为例,分析这些国家在现代国家建构中如何实现族际政治整合。作者认为,东南亚国家多数都为后发的民族国家,同时又都有被殖民的历史。这些国家不仅族裔状况复杂,而且族群之间结构性差异巨大。在这种多变的族际环境下,这些东南亚族际政治整合难以自发形成,因此必须要依靠一个威权政府来推进族际政治整合。赵海英从国家意识、经济一体化、公共权威三个方面论述了东南亚国家如何推进其族际政治整合。 [22]

总体上看,目前学术界对族际政治整合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两个领域:一个是族际政治整合的理论构建,研究兴趣体现为研究族际政治整合的逻辑起点、价值取向、机制建构等;另一个是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问题研究。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族际政治整合的理论层面研究较多,而实践层面研究相对较少。在实践层面的研究中,又以中国族际政治实践研究居多,而国外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整合的研究较少。

(二)马来西亚族群关系的研究

东南亚国家族群构成复杂,多是多元族群国家,尤其是马来西亚这个多民族国家,因其国内马、华两大族群问题而备受关注。关于马来西亚的族群关系,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主要包括华人研究、马来人与华人族群关系研究、马来西亚印度人的研究、对马来西亚族群关系的总体研究等方面。

1.马来西亚华人研究

华人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族群,因此学者们对马来西亚华人的研究比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华人历史的研究。林水檺等的《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 [23] 是研究马来西亚华人历史必读的经典著作,全书分为三卷,详细论述了马来西亚华人发展的历程。林远辉、张应龙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 [24] 对独立前马来西亚华侨的移民、政治、经济、教育、文学以及华侨与中国的关系、华侨参与抗日战争、华侨参与马来亚独立运动等做了详尽的阐述与分析。维多巴素的《近代马来亚华人》 [25] 主要记述了“二战”前马来西亚的华侨历史。(2)关于马来西亚华人认同的研究。王赓武在《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一书中将马来西亚华人分为三个集团,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不同时期华人认同有不同的变化。新加坡学者崔贵强在《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5—1959)》 [26] 一书中,详尽分析了马来西亚建国前夕马、华两族围绕公民权问题、语文问题、马来人特权问题等发生的争论,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华人认同的转变。(3)马来西亚华人政策的研究。梁忠的《马来西亚政府华人政策研究——从东姑拉赫曼到马哈蒂尔》 [27] 详细分析了马来西亚建国后不同政府时期的不同华人政策,并分析了马来西亚历届政府华人政策转变的原因。何西湖在《马来西亚华人政策的演变和发展》 [28] 一文中认为,马来西亚的华人政策可以分为三个不同阶段,他认为1991—2001年是马来西亚华人政策的第三阶段,华人政策转向强调发挥华人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4)对马来西亚华人经济、文化教育、社团等的研究。韩方明的《华人与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 [29] 一书,是有关华人与马来西亚政府互动的重要成果之一,作者认为华人经济是马来西亚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郑良树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 [30] ,借助翔实的调查资料,全面展示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是研究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必读的参考资料。

2.马来西亚马来人与华人两大族群关系的研究

马来人和华人是马来西亚的两大主要族群,两大族群的关系在马来西亚族群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学界关于马华两族关系的研究成果非常多,包括各种专题论著、综合性论著、论文等。杨建成的《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年)》 [31] 一书是研究1957—1978年马来西亚马华两族族群关系的代表作,作者详细分析了建国后马来西亚马华族群关系的变化,尤其是对导致“五一三”事件的各种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局势等进行了详细具体的分析。陈衍徳等的《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族际关系演变新探》 [32] 按时间顺序对马华关系进行了划分,作者认为马华两族关系的特点是政治上既合作又竞争,经济上既互补又此消彼长,文化上既对立又互相渗透。李一平在《试论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的民族关系》 [33] 一文中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独立以来马华关系的发展变化,并探讨了马华关系在未来会对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廖小健的《战后马来西亚族群关系——华人与马来人关系研究》 [34] 一书是研究马来西亚马华两族族群关系的力作,在对马华两族族群关系发展变化进行叙述的基础上,作者分析了两族关系的问题与症结,最后总结了两族关系的影响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林勇的《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地位变化比较研究(1957—2005)》 [35] ,从经济角度入手,将马来西亚1957—2005年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比较分析了华人和马来人在这不同阶段经济地位的变化。孙振玉的《马来西亚的马来人与华人及其关系研究》 [36] 一书在对马来西亚马来人和华人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按照时间顺序描述分析了马来西亚马来人和华人的族群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构建马来西亚族群和谐社会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3.马来西亚印度人的研究

学者们对马来西亚印度人进行的研究也不少。罗圣荣、汪爱平在《英国殖民统治前的马来亚印度人》 [37] 一文中叙述了英国殖民统治前马来半岛的印度人的历史,分析了其对马来亚产生的影响。肖宏飞的《英属马来亚种植园的印度劳工(19世纪至二战前)》 [38] 一文介绍了印度劳工迁入马来亚的历史原因,总结了印度劳工的政治、经济、教育和生活环境等情况。石沧金的《马来西亚印度人的政治参与简析》 [39] 一文主要概括了马来西亚印度人参与政治的历史及其发挥的影响和作用。罗圣荣的《马来西亚的印度人及其历史变迁》 [40] 一书从历史的角度比较全面及系统地对马来西亚印度人的发展演变情况进行了研究。国外对马来西亚印度人的研究也不少,主要有:Kernial Singh Sandhu的《马来亚印度人的移民和定居(1786—1957)》( Indians in Malaya - Some Aspects of Their Immigration and Settlement ,1786-1957) [41] ;R.N.Jackon的《劳工移民和马来亚的发展(1786—1920)》( Immigration Labor and Development of Malaya ,1786-1920) [42] ;S.Subramaniam的《马来亚印度人的政治(1945—1955)》( Politics of Indians in Malaya ,1945-1955) [43] ;Muzafar Desmond Tate的《马来西亚的印度人:历史、问题与未来》( The Malaysia Indians History Problems and Future [44] 等。

4.对马来西亚族群关系的总体研究

学者们从族群政治、政党政治等角度对马来西亚的族群关系进行了研究。R.K.Vasil撰写的 Ethnic Politics in Malaysia [45] (《马来西亚族群政治》)是研究马来西亚族群政治的重要著作,作者从马来西亚族群政党政治的角度,探讨战后马来西亚的族群关系与政治发展。Raymond Lee在其主编的 Ethnicity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Malaysia [46] (《马来西亚的族群与族群关系》)中概括了20世纪80年代马来西亚族群关系的特点。马来西亚学者陈祖排的《大马种族关系概况》认为,战前各族之间没有严重的利害冲突,大体上种族关系和谐。战后因不同族群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平衡,再加上各族在宗教、语文等课题上的分歧,加深了族群间的矛盾,族群关系变得紧张和更加恶化。 [47] 这方面的文章还有很多,比如K.J.Ratnam的《马来亚社群主义与政治发展》( Communalism and the Political Process in Malaya [48] ;Edmund Terence Gomez主编的《马来西亚:族性、平等与改革》( The State of Malaysia Ethnicity Equity and Reform [49] ;Cynthia H. Enloe的《马来西亚的族群问题和融合》( Issues and Integration in Malaysia [50] 等。

5.从族际政治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界从族际政治角度对马来西亚族群关系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陈今波的硕士学位论文《独立以来马来西亚政治发展路径研究——以族际政治为视角》 [51] 从族际政治的视角,对马来西亚独立后的政治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马来西亚的政治发展道路。童宁在《族际关系与政治发展:以马来西亚为个案的民族政治学考察》 [52] 中,选取马来西亚为案例,探索多民族国家族际关系演变的政治逻辑及其对国家的政治发展与政治变迁所产生的影响等。在本书撰写的过程中,笔者欣喜发现2015年有两位硕士生同时对马来西亚族际政治整合进行了研究,分别是中央民族大学陈明龙的硕士学位论文《马来西亚族际政治整合问题研究》 [53] 和河北师范大学吴倩的《马来西亚族际政治整合研究》 [54] ,虽然两位硕士生的论文还略显单薄,不够完整,但说明了马来西亚族际政治整合的典型性。国内还有从民族建构、国族建构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如齐顺利的博士学位论文《马来西亚民族建构的困境研究》 [55] 从民族建构的理论视角,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分析了马来西亚进行民族国家建构所面临的困境。王子昌的《政治领导与马来西亚国族“打造”》 [56] 一文,从政治领导的角度研究马来西亚国族的“打造”,强调了政府的政策和政府领导人在多族群国家国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各族相互交往、自然融合并不是多族群国家国族形成的唯一模式。李悦肇的《马哈迪时期马来西亚国家整合(1981—2003)》 [57] 一文,较为详细地讨论了马哈蒂尔执政时期,政府如何以马来族群为支持基础,达成马来文化霸权的目标,并同时进行多元族群社会的国家整合工作。

国外学者从民族建构、国族建构等角度对马来西亚族际关系进行研究的成果也有不少。Cheah Boon Kheng撰写的 Malaysia The Making of a Nation [58] (《马来西亚民族国家的形成》),对1945—2002年马来西亚民族建构过程进行了论述,并强调了国家领导人在民族建构过程的重要作用。James P. Ongkili撰写的 Nation - building in Malaysia (1946-1974) [59] (《马来西亚民族建构(1946—1974)》)探讨了1946—1974年马来西亚民族建构的过程,详细论述并分析了马来西亚建国前后各族群之间的妥协和斗争。Mohamed Mustafa Ishak 撰写的 The Politics of Bangsa Malaysia Nation - Building in a Multiethnic Society [60] (《马来西亚民族的政治——多元族群社会的民族建构》)一书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民族建构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马来西亚民族的概念,分析了影响马哈蒂尔执政时期马来西亚民族构建过程的政策因素。林开忠在《建构中的“华人文化”:族群属性、国家与华教运动》一书中探讨了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运动,并分析了华文教育运动在马来西亚国族建构中所扮演的角色。 [61] Elsa Lafaye的The Role of Educational Policy in Overcoming Ethnic Divisions and Building Malaysia’s Nation(《消除族群差别及马来西亚国家建构中的教育政策角色》)指出,由政府主导的教育政策在消除族群冲突、保持社会稳定、进行国家建构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作者认为,马来西亚的教育政策是被高度政治化的,这意味着教育在国家建构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62]

这些都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研究不够全面和均衡,对华人的研究比较多,而对马来人、印度人等族群研究少;对马华关系的研究比较多,而对马印关系、印华关注的相对要少。二是缺乏宏观、互动的研究,现有的研究更多的是对单个族群群体或单一族群关系的静态研究,缺乏对族群之间、族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研究。三是理论研究不足,从族际政治的角度对马来西亚民族关系进行的研究,多少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之处,丰富马来西亚族群关系研究,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尤其是从族际政治整合的视角来关注马来西亚的族群关系,目前学术界还鲜有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一)基本思路

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不仅是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理论问题。对这样一个理论问题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对中国的研究,也需要对国外其他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整合实践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准备选取马来西亚进行个案研究。采用族际政治整合理论的理论分析框架:整合的逻辑起点→整合的目标体系→整合的价值取向→整合的路径选择→整合的技术路线→整合的特征提炼。在这种理论分析框架的指导下,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的分析方法对马来西亚的族际政治整合的发展与演变进行研究。希望对以下几个问题做出回答:马来西亚多个族群共存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马来西亚族际整合的目标是什么?马来西亚是用何种方式,采取了哪些手段来进行族际政治整合的?在不同族群的互动和博弈过程中,马来西亚族际政治整合效果如何?马来西亚族际政治整合取得这样效果的原因是什么、经验和不足又有哪些?马来西亚族际政治整合将来发展又面临着哪些困境,未来之路又在哪里?

(二)研究方法

1.采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本课题的研究要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本研究用到政治学的许多研究方法与范式,如利益分析法、精英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并运用政治权力研究范式来研究马来西亚族际整合的主体、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运用政治角色研究范式来考察族际政治精英博弈;用政治决策研究范式考察族际政治决策行为等。除了主要运用政治学的分析方法外,本研究还运用了民族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研究方法。

2.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是本研究最基本的一种研究方法,因为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展开的。在文献分析法中,最重要的是资料的收集。本课题进行研究的资料主要以中文为主,英文资料为辅。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论据资料的可靠性,本论题还参考马来西亚当地资料进行研究。

(三)研究框架

本研究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主要介绍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正文分五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族际政治整合的理论视角。本章是对族际政治整合从理论视角进行的思考,立足于族群与国家之间的二元关系,探讨这种关系在前民族国家时期与民族国家时代的发展变化。民族国家时代的多民族国家必须要进行族际政治整合的逻辑前提是族群与国家之间的二元张力不可避免。族际政治整合是对国内多个族群进行政治一体化塑造的过程,是对化解族群与国家之间二元张力的一种理论尝试,是在实践中通过战略和策略的路径设计来解决族群间以及族群和国家之间的矛盾、问题、冲突,以促进族群间的团结,实现国家稳定、避免国家分裂动荡的重要途径。

第二章:马来西亚族际政治整合的历史基础。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整合的发动和展开离不开一定的历史前提。各族群历史上的互动和交流、共同的经历以及形成的族际关系构成了马来西亚族际政治整合的历史背景。本章分别探讨了英国殖民统治前、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日本占领时期、战后初期马来亚族际关系的发展与演变。

第三章:马来西亚族际政治整合的实践。本章对马来西亚族际政治整合的实践进行了探讨,从历史纵向角度将马来西亚的族际政治整合实践分为三个阶段,即马来西亚独立到1969年、新经济政策时期和20世纪90年代以后,分别探讨总结了三个阶段不同的族际政治整合环境、手段、措施、效果等。

第四章:马来西亚的政党与族际政治整合。马来西亚执政党立足于族群模式和发展取向,较好地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马来西亚政党制度具有典型性,适应了马来西亚多元族群的社会现实,能够在有控制的冲突中达成基本共识,族际政治整合能力较强,从而使社会积聚的张力得到理性的释放,避免了很多发展中国家出现的族际政治整合失败的现象。本章从政党与政治制度的角度对马来西亚的族际政治整合进行了研究。

第五章:马来西亚族际政治整合的总结与思考。本章共有三节,第一节在对前几章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概括了马来西亚族际政治整合的模式,对马来西亚族际政治整合的主体、价值取向、方式、国族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二节总结了马来西亚族际政治整合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第三节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对马来西亚族际政治整合的前景做出了展望,并总结了马来西亚族际政治整合的可借鉴经验。

(四)有关概念与说明

1.马来亚与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全称马来西亚联邦,由马来半岛的马来亚和婆罗洲的沙巴、沙捞越所组成。马来半岛称西马,婆罗洲的沙巴、沙捞越称东马。历史上,马来亚和新加坡同为英国殖民地,1948年新加坡分离出去,马来亚组建马来亚联合邦,并于1955年获得自治,1957年正式独立。1963年,马来亚与新加坡及沙巴、沙捞越组建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新加坡退出,遂形成现在的国家格局。本书的内容在涉及到1963年前的历史时,一般称马来亚,如涉及整个马来西亚情况时,则称马来西亚。

2.华侨与华人

根据我国国籍法和华侨华人研究领域达成的共识,海外中国移民及其后裔,加入当地国籍的称为华人,未加入当地国籍的称为华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马来亚没有统一的公民权和国籍,当地的中国移民基本是华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来亚政府推出统一的公民权,部分取得马来亚公民权的为华人,其余的仍然是华侨。1957年马来亚独立后,由于条件比较宽松,绝大部分华侨成为马来亚公民,马来亚华侨社会也转化为华人社会。马来西亚本地华人学者,大多数将带有中国血统的华裔,无论是独立前还是独立后,都称之为华人或华裔,国外以及马来西亚当地的相关文献资料也是如此。为了保持引文原貌,本书引用资料时按原文引用。

3.印度人

跟华人的情况大体相同,海外的印度人移民及其后裔,加入当地国籍被称为印度人,一般在其前加上所在国别与印度国内的人民加以区别,未加入当地国籍的称为印侨。1957年马来亚独立后,在印度人和华人的努力争取下,以承认马来人的特权为交换条件,非马来人入籍条件放宽,相当一部分印侨归化为马来亚公民,马来亚印侨社会也转化为马来亚印度人社会。但本文为了行文方便,无论是独立前还是独立后,都将所有来自南亚次大陆的人统称为“印度人”或者“印度族群”而不论其历史分期上的不同表述。


[1] [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楚图南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8页。

[2] Thomas Hylland Eriksen,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London:Pluto Press,2010,p.2.

[3] Ted Robert Gurr,Barbara Harff, Ethnic Conflict in World Politics ,Colorado:Westview Press,2004,p.2.

[4] Robert D. Putnam, Blow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New York:Simon & Schuster,6 2000,pp.15-28.

[5] Yash Ghai,“Ethnicity and Autonomy:A Framework for Analysis”,in Yash Chai ed., Autonomy and Ethnicity Negotiating Competing Claims in Multi - Ethnic States ,Cambridge:Cambridge Press,2000,pp.1-26.

[6] [日]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梅棹忠夫文集》,王子今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60页。

[7] [马]何启良:《政治动员与官僚参与——大马华人政治论述》,吉隆坡: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1995年版,第25—26页。

[8] 周平、贺琳凯:《论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思想战线》2010年第4期。

[9] 常士訚:《和谐理念与族际政治整合》,《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4期。

[10] 赵淼:《试论中国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转型》,《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

[11] 张会龙:《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1页。

[12] 周平、贺琳凯:《论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思想战线》2010年第4期。

[13]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4] 张文彦、魏建国:《国家意识形态认同探析》,《理论学刊》2010年第12期。

[15] 关凯:《族群政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4页。

[16] 常士訚:《和谐理念与族际政治整合》,《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4期。

[17] 周平:《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1—113页。

[18] 常士訚:《族际政治整合的多维构成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10年第2期。

[19] 陈纪:《多维互动:族际政治整合机制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20] 周平:《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4—125页。

[21] 朱碧波:《族际政治整合研究缘起、论域和展望》,《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22] 赵海英:《威权政治建构中的族际政治整合——以东南亚国家为例》,《河北学刊》2012年第4期。

[23] [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吉隆坡: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1998年版。

[24] 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5] [英]维多巴素:《近代马来亚华人》,张奕善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26] [新]崔贵强:《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5—1959)》,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7] 梁忠:《马来西亚政府华人政策研究——从东姑拉赫曼到马哈蒂尔》,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6年。

[28] 何西湖:《马来西亚华人政策的演变和发展》,《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9] 韩方明:《华人与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0] [马]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1996年版。

[31] 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年)》,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版。

[32] 陈衍徳、任娜:《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族际关系演变新探》,《暨南学报》2002年第1期。

[33] 李一平:《试论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的民族关系》,《世界历史》2003年第5期。

[34] 廖小健:《战后马来西亚族群关系——华人与马来人关系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5] 林勇:《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地位变化比较研究(1957—2005)》,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6] 孙振玉:《马来西亚的马来人与华人及其关系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37] 罗圣荣、汪爱平:《英国殖民统治前的马来亚印度人》,《东南亚纵横》2009年第3期。

[38] 肖宏飞:《英属马来亚种植园的印度劳工(19世纪至二战前)》,《东南亚纵横》2006年第3期。

[39] 石沧金:《马来西亚印度人的政治参与简析》,《世界民族》2009年第2期。

[40] 罗圣荣:《马来西亚的印度人及其历史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41] Kernial Singh Sandhu, Indians in Malaya - Some Aspects of Their Immigration and Settlement (1786-1957),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42] R.N. Jackon, Immigration Labor and Development of Malaya ,1786-1920,Kuala Lumpur:Government Press,1961.

[43] S. Subramaniam, Politics of Indians in Malaya ,1945-1955,Department of Indian Studies,University of Malaysia,Kuala Lumpur,1974.

[44] Muzafar Desmond Tate, The Malaysia Indians History Problems and Future ,Strategic Information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Center,2008.

[45] R.K. Vasil, Ethnic Politics in Malaysia ,New Delhi:Radiant Publishers,1980.

[46] Raymond Lee ed., Ethnicity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Malaysia ,Center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1986.

[47] [马]陈祖排:《大马种族关系概况》,载骆静山编《马来西亚华人问题论丛》,玻璃市:玻璃市州广东公会奖助学金委员会1983年版。

[48] K.J. Ratnam, Communalism and the Political Process in Malaya ,Singapore,1965.

[49] Edmund Terence Gomez, The State of Malaysia Ethnicity Equity and Reform ,RoutledgeCurzon,2004.

[50] Cynthia H. Enloe,“Issues and Integration in Malaysia”, Pacific Affairs ,Vol. 41,No.3(Autumn,1968),pp.372-385.

[51] 陈今波:《独立以来马来西亚政治发展路径研究——以族际政治为视角》,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2] 童宁:《族际关系与政治发展:以马来西亚为个案的民族政治学考察》,《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3期。

[53] 陈明龙:《马来西亚族际政治整合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54] 吴倩:《马来西亚族际政治整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55] 齐顺利:《马来西亚民族建构的困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9年。

[56] 王子昌:《政治领导与马来西亚国族“打造”》,《世界民族》2004年第1期。

[57] 李悦肇:《马哈迪时期马来西亚国家整合(1981—2003)》,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文化大学,2004年。

[58] Cheah Boon Kheng, Malaysia The Making of a Nation ,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2.

[59] James P. Ongkili, Nation - building in Malaysia (1946-1974),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60] Mohamed Mustafa Ishak, The Politics of Bangsa Malaysia Nation - Building in a Multiethnic Society ,Universiti Utara Malaysia Press,2014.

[61] [马]林开忠:《建构中的“华人文化”:族群属性、国家与华教运动》,吉隆坡: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1999年版。

[62] Elsa Lafaye, The Role of Educational Policy in Overcoming Ethnic Divisions and Building Malaysia’s Nation ,Oxfo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Education and Geopolitical Change”,11-15 September 1997,Oxford,Grande-Bretagne. HbnFFTasStOXRHPu2ekSw7yXf+t3ecs7sr4IZtauEnbHIl97uF0ZycoKYTets9M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