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思想年编》(著作卷)选取马克思1835—1882年的著作、文章、手稿、笔记等主要文献,摘录其中展现马克思主要思想理论和观点的段落及文字,以写作时间为序,并附有评论,精心编排而成。本年编既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新成果,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尝试。
《马克思思想年编》(著作卷)分为上下两卷,约280万字。整个摘编工作力图贯彻准确、客观、具有参考价值等要求,体现如下摘编原则:
一、思想和文本相统一,择取重点。本年编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为基础,摘录反映马克思主要思想理论和观点、展现马克思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文献,为广大读者全面学习、科学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提供参考。在选取的每篇文献里,摘录其中最能表达马克思思想理论和观点的段落及文字,力求在有限的篇幅里呈现经典,做到科学可靠、客观准确。
二、以写作时间为序,展现思想历程。马克思的著作卷帙浩繁,除了生前正式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著作,还留下了数量庞大的手稿、笔记等文献,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手稿、笔记更能呈现马克思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具体过程。因此,本年编主要依据文献的写作时间编排,特别是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补卷中的手稿、笔记等文献按照写作时间编入相应的年份,尽可能把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摘录和评论并行,深化思想理解。本年编每篇文献包括摘录和评论两个部分,摘录部分选取相关文献的重要论述、经典表达,以主要思想理论和观点为主,评论部分从每篇文献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理论贡献等多个角度对文献进行介绍和解读。摘录和评论两大部分体现的宗旨,一是客观呈现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发展、完善、成熟的过程;二是帮助读者系统学习、深刻理解马克思的科学思想与理论,同时科学运用马克思的科学思想与理论去认识世界、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四、摘录篇幅适中,评论简明扼要。在摘编过程中,特别是针对马克思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重要及中长篇著作,摘录尽可能做到篇幅适中,评论简明扼要,使其成为一部集研究性与阅读性于一体的工具性文献,以期为广大读者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思想提供帮助。
除了上述摘编的主要原则外,本年编还有以下摘编事项向读者说明:
1.马克思早期创作的诗歌以及被证实非马克思本人的作品没有收入本年编,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路德是施特劳斯和费尔巴哈的仲裁人》已被证实不是马克思所写;第50卷《伦敦代表会议通过的总委员会建议》署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实为恩格斯起草的建议,等等。还有一些不涉及思想理论内容的篇目没有摘编,如马克思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各种“声明”,对此我们仅列出了该篇目的写作时间和标题,写上了“【略】”,并在评论中写明了如因“少见马克思思想内容,故略”。此外,出于综合考虑,马克思参与写作的个别篇章没有摘录。例如,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论》序言中提到,该书第二编第十章《〈批判史〉 论述》中所有重要部分都是马克思撰写的。由于该书主要内容已经摘录于《恩格斯思想年编》,故本书没有摘编此章内容。但是,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莱茵报》上发表的文章,因原文未标明作者,不能确定是否为马克思所著,对此我们均作了摘录。
2.本年编一共摘录了3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内容,分别是第1—19卷、第23—26卷、第40卷、第42—50卷。在编排中,将这33卷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马克思文章及著作,一部分是《资本论》及其手稿。将“《资本论》及其手稿”进行单独编排,是为了集中呈现《资本论》这一重大理论主题。在“马克思文章及著作”中,摘录了第1—19卷、第40卷、第42卷、第43卷、第44卷、第45卷,并按写作时间顺序进行编排。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摘录了第23—26卷、第46卷、第47卷、第48卷、第49卷、第50卷,以写作时间为序,将经济学手稿编排在《资本论》之前。其中,有些篇目出现了写作时间跨年度的问题,我们以开始写作的年份为准插入到对应的年份中。
3.在摘录内容中,我们在马克思每篇文献的名称后加上了冒号,冒号后为摘录的原著内容。但是对于马克思的一些重要及中长篇著作,一是为了呈现著作篇章结构的完整性,著作名称后边不加冒号;二是虽然力争保留这些著作的篇章结构,但是有些篇目的章节内容因少见马克思思想故有所省略。
4.为了便于读者掌握马克思的核心思想,每篇文献后面附有评论,有些重要及中长篇著作是按照篇或者章进行评论的,而不是对整部著作作总的评论。
5.根据摘录马克思主要思想理论和观点的原则,对有些段落文字进行了必要的精选,其他尽量保持原文段落的完整性。
6.在摘录内容中,方括号[]内的文字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编者所加,原样保留未作删减,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有些符号、字体和标记等,遵照出版社的体例要求,未作保留。黑括号【】中的文字为本书编者添加的说明性内容。
7.本年编评论部分的内容,参考了相关重点文献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二〇二一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