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问题

一 研究框架

本书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五章,其中,绪论部分是对研究的实践背景、理论背景、实践意义、理论意义等进行介绍。第一章对表征理论、非表征理论、列斐伏尔的三元空间理论进行介绍,并对其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梳理。第二章是对北京西四北一至八条街区 [76] 进行介绍,包括街区的位置与隶属关系演变、历史文化景观和重要的历史事件、街区的历史沿革,制度文化对实体要素和空间安置的影响等。第三章为街区的表征文化研究。本章对表征的能指、所指分门别类地进行介绍,分析了表征能指所反映的所指意义,并分析表征文化保护的缘由、单保护表征文化的局限性等。第四章为街区的非表征文化研究。本章分析了历史时期及当下居民的非表征文化、非表征文化保护的缘由,以及非表征文化保护的适用性和紧迫性等。第五章分析了表征文化与非表征文化的关系。本章分析了表征理论中的表征、非表征理论中的非表征与三元空间理论中“空间的表征”“表征性空间”的对应情况,并分析了表征、非表征与空间实践的联系,用空间实践分析了表征文化保护的影响因素,列举了空间实践促进非表征向表征转变的案例。之后,该部分内容分析了三元空间理论中的权力与表征及非表征的关系。最后为结语,包含文化表征与非表征的关系、对北京历史文化街区表征和非表征文化的保护的建议。本书研究的框架图如图0-2所示。

二 研究问题

本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一)北京西四北一至八条街区中,非表征文化与表征文化之间的区别和关系是什么?

2000年,英国开放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欣奇利夫(S.Hinchliffe)认为,地理学领域表征危机的出现导致了非表征理论的发展,而非表征理论出现数十年,地理学家尚没有重视和认真研究这种新的认识论,没有认真研究思想和实践之间的关系 [77] 。2010年,英国奇切斯特大学地理学者如贝祺(S.Rubidge)也认为,思里夫特和他的同事只是提出了非表征理论,但他们没有把非表征的概念应用在实际中。 [78] 本书将呼应这两个核心文献,把表征理论、非表征理论应用于北京西四北一至八条街区中进行研究,并研究两者之间的区别及联系。

图0-2 本书的研究框架

(二)表征、非表征与三元空间及权力有什么样的关系?

列斐伏尔在其《空间的生产》一书中提出了空间的表征、空间实践、表征性空间的三元空间辩证法,他认为,三元空间是一种回溯前进的关系,而且他认为,三元空间涉及权力,其中,表征性空间是“空间的真理”(truth of space),它使居民具有空间的权力,这种空间是有活力和动力的空间。 [79] 德塞图的抵制理论也认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活细节的抵制具有积极的意义,它着眼于居民的权力,激发和延续了居民的创造力 [80] 。本书也呼应这两个核心文献,研究表征、非表征与三元空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权力的关系。

(三)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中的表征文化和非表征文化保护的对策是什么?

赫尔布雷希特认为,非表征理论创造了隐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完全受制于个人,不能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不能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81] 而欣奇利夫认为,非表征活动通过身体实践可以创造新的思想,他列举了户外学习管理培训的案例,户外培训经理的内容与正常工作中的问题是没有关系的,培训的内容也不是表征的知识,而是通过身体的投入、玩耍所发展的一个实验的经历,在这种非表征活动条件下,会创造一些新的东西。 [82] 而这种直接经验创造的东西会通过语言重构成为表征的知识 [83] 。本书也呼应这几个核心文献,研究表征文化和非表征文化保护的对策。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实践》(思想理论版)2011年第Z1期。

[2] 张时哲:《漫谈十八大报告中的文化强国战略》,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2013/0117/c136058-20236742.html, 2013年01月17日。

[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2/28/c_114843346.htm, 2013年2月28日。

[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新长征》2013年第12期。

[5]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实践》(党的教育版)2014年第11期。

[6] 《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14/c_125859827.htm, 2013年12月14日。

[7]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求是》2015年第21期。

[8]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3日第1版。

[9] 佚名:《指导思想》,《城乡建设》2016年第1期。

[10]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全文)》, http://bg.yjbys.com/gongzuobaogao/26711.html, 2016年1月5日。

[11] 安仁:《“十三五”:用国家思维引领文化建设》,《金融时报》2015年11月20日第9版。

[12] 《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 http://news.ifeng.com/a/20151103/46094489_0.shtml, 2015年11月3日。

[13]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省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老兵话当年(第二十四辑)》, 2016年。

[14]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国勘察设计》2017年第2期。

[15]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http://www.china.com.cn/19da/2017-10/27/content_41805113.htm, 2017年10月27日。

[16] 《精心打造北京“金名片”》, http://www.xinhuanet.com/syzt/jjjmp/, 2017年3月27日。

[17]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年版。

[18] 《在新起点上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北京日报》2015年11月26日第3版。

[19] 《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内容公布》, http://bj.bendibao.com/news/2015128/210415. shtm, 2015年12月8日。

[20] 蔡奇:《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china/20190601/u7ai8604223.html, 2019年6月1日。

[21] 蔡赴朝:《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前线》2009年第3期。

[22] 蔡庆悦:《加强文化建设 提升首都城市软实力》,《前线》2011年第2期。

[23] 徐秀丽:《〈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 出台》,《中国文物报》2020年4月14日第001版。

[24] 独家视频:《习近平雾霾天视察北京胡同 问住房改造》,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4_02/25/34166378_0.shtml, 2014年2月25日。

[25] 《李克强对棚户区改造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 http://news.sina.com.cn/c/2015-10-10/doc-ifxiqtqy0717512.shtml, 2015年10月10日。

[26] 《在新起点上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北京日报》2015年11月26日第3版。

[27] 《2020年各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清单》, http://zjw.beijing.gov.cn/bjjs/zfbz/phqgz/ndssjh/index. shtml, 2021年5月30日。

[28] 北京规划委员会:《北京旧城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5页。

[29] 北京规划委员会:《北京旧城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版,第95—100页。

[30] 《北京东四今年将试点居民“申请式搬迁”》, http://news.chinanews.com/gn/2016/01-24/7730017.shtml, 2016年1月24日。

[31] 《东城拟疏解被占文物故居》, http://www.huabianwen.com/detail/rolls3160124m1435634772. html, 2016年1月24日。

[32] 《习近平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 立足优势 深化改革 勇于开拓》,《北京观察》2014年第3期。

[33] 习近平:《把北京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http://news.sina.com.cn/c/2014-02-26/192329572035.shtml, 2014年2月26日。

[34]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年版。

[35] 王安顺:《将北京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http://bj.people.com.cn/n/2015/0123/c82837-23659075.html, 2015年1月23日。

[36]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http://www.vccoo.com/v/73b826, 2015年12月9日。

[37] 尼跃红:《北京胡同四合院类型学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200页。

[38] [瑞士]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03—111页。

[39] 李恒威、黄华新:《表征与认知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40] Atkinson, D., Cultural Geography: 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Key Ideas, I.B.Tauris, 2005, pp.11-15.

[41] 秦旭:《希利斯·米勒解构批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61页。

[42] 盛宁:《关于后现代“表征危机”的思考》,《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第1期。

[43] 孙燕:《反对阐释:一种后现代的文化表征》,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2页。

[44] Rubidge,S.,“Nomadic Diagrams: Choreographic Topologies”, Choreographic Practices, Vol.1, No.1, 2011, pp.43-56.

[45] Thrift, N.,“Steps to an Ecology of Place”, in John Allen, Doreen Massey & Philip Sarre (Eds.), Human Geography Toda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9, pp.295-322.

[46] Revill,G.,“Cultural Geographies in Practice Performing French Folk Music: Dance, Authenticity and 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 Cultural Geographies, Vol.11, No.2, 2004, pp.199-209.

[47] Gold, J.R., Revill, G.,“Gathering the Voices of the People? Cecil Sharp, Cultural Hybridity, and the Folk Music of Appalachia”, Geo Journal, Vol.65, No.1-2, 2006, pp.55-66.

[48] 陆扬:《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页。

[49] Lefebvre, H.,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D.Nicholson-Smith, Oxford: Blackwell, 1991, p.19.

[50] 陆扬:《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33—338页。

[51] Lefebvre, H.,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D.Nicholson-Smith, Oxford: Blackwell, 1991, pp.26, 154.

[52] 王夏:《北京老城四合院的保护与利用》,《中华民居》2011年第10期。

[53] 张明庆:《北京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的现状及其旅游开发》,《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5期。

[54] 田继忠:《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及有机更新的路径研究——以北京南锣鼓巷地区为例》,《经济论坛》2011年第11期。

[55] 胡燕:《北京历史街区的传统建筑色彩文化与保护策略研究》,《华中建筑》2014年第2期。

[56] 谌丽等:《历史街区地方文化的变迁与重塑——以北京什刹海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6期。

[57] 陶春春:《北京传统院落空间非居住功能的现代化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 2004年,第20—50页。

[58] Atkinson,D., Cultural Geography: 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Key Ideas, I.B.Tauris, 2005, pp. 11-13.

[59] Helbrecht, I.,“Bare Geographies in Knowledge Societies-creative Cities as Text and Piece of Art: Two eyes, One Vision”, Built Environment, Vol.30, No.3, 2004, pp.194-203.

[60] Lefebvre,H., Writings on Cities, Oxford: Blackwell, 1996, p.101.

[61] Massey, D.,“Thinking Radical Democracy Spatially”, Environment & Planning D: Society &Space, 1995, pp.283-288.

[62] Dirksmeier, P.&Helbrecht,I.,“Time, 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 and the Performative TurnTowards a New Methodology in Qualitative Social Research”, Forum Qualitative Sozial forschung/Forum Qua litatire Social Research, Vol.9.No.2, 2008, p.55.

[63] Atkinson,D., Cultural Geography: 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Key Ideas, I.B.Tauris, 2005, pp. 11-13.

[64] Thrift, N., Dewsbury,J.D., Dead Geographies and Hovo to Make Them Liv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Vol.18, 2000, pp.411-432.

[65] Helbrecht, I.,“Bare Geographies in Knowledge Societies-creative Cities as Text and Piece of art:two Eyes, one Vision”, Built Environment, Vol.30, No.3, 2004, pp.194-203.

[66] 成志芬、田燕:《基于空间表征的北京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与开发研究》,《兰台世界》2015年第11期。

[67] 吴宁:《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8] Laura Beth Bugg,“Religion on the Fringe: The Representation of Space and Minority Religious Facilities in the Rural-urban Fringe of Metropolitan Sydney, Australia”, Australian Geographer, Vol.43, No.3, 2012, pp.273-289.

[69] Allen, J., Pryke,M.,“The Production of Service Space”, Environment&Planning D: Society & Space, Vol.12, 1994, pp.453-453.

[70] McCann, E.J.,“Race, Protest, and Public Space: Contextualizing Lefebvre in the US city Antipode”, Antipode, Vol.31, No.2, 1999, pp.163-184.

[71] Shields,R.,“Henri Lefebvre: Introduction”, http://www.slidefinder.net/h/henri_lefebvre_introduction_rob_shields/lecture/5419117, 2015年9月27日.

[72] Allen, J., Pryke,M.,“The Production of Service Space”, Environment&Planning D: Society & Space, Vol.12, 1994, pp.453-453.

[73] Shields, R., Places on the Margin: Alternative Geographies of Modernity, Routledge, 2013.

[74] De Certeau,M.,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Living and Cooking, Volume 2, U of Minnesota Press, 1998, pp.110-115.

[75] Rubidge,S.,“Nomadic Diagrams: Choreographic Topologies”, Choreographic Practices, Vol.1, No.1, 2011, pp.43-56.

[76] 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1990年公布的“北京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单”,西四街区的名称为“西四北一至八条街区”,而按照胡同的路牌和门牌,西四街区的最南侧胡同(第一条胡同)名为“西四北头条”,故该书根据行文要求,会出现有西四北一至八条街区和西四北头条、北二条胡同等,具体解说见后记。

[77] Hinchliffe, S.,“Performance and Experimental Knowledge: Outdoor Management Training&the End of Epistemolog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 Space, Vol.18, No.5, 2000, pp. 575-596.

[78] Rubidge,S.,“Nomadic Diagrams: Choreographic Topologies”, Choreographic Practices, Vol.1, No.1, 2011, pp.43-56.

[79] Lefebvre, H.,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D.Nicholson-Smith, Oxford: Blackwell, 1991, pp.396-400.

[80] 练玉春:《论米歇尔·德塞都的抵制理论——避让但不逃离》,《河北学刊》2004年第2期,德塞都即德塞图,作者注。

[81] Atkinson, D., Cultural Geography: 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Key Ideas, I.B.Tauris, 2005, pp.11-15.

[82] Hinchliffe,S.,“Performance and Experimental Knowledge: Outdoor Management Training and the End of Epistemology”, Environment&Planning D: Society&Space, Vol.18, No.5, 2000, pp. 575-596.

[83] Shusterman, R., Practicing Philosophy: Pragmatism and the Philosophical life, Psychology Press, 1997, pp.162 -163.转引自Hinchliffe, S.,“Performance and Experimental Knowledge: Outdoor Management Training and the End of Epistemology”, Environment & Planning D: Society & Space, Vol.18, No.5, 2000, pp.575-596. rgfaSmUidiMSXfYLadm1iTpRH/ToNOKeFHPiFnUxmGNvjvVqsrROD2RvDOzp13s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