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征”(representation)是人文科学领域一个复杂的词汇,它被应用于艺术、文化、法律等社会科学领域,所以它是多学科所使用的一个概念。由于历史上其语义的多学科交叉,所以至今它的语义是丰富的、复杂的。 [1] 正如在20世纪初,在法语哲学术语的一次讨论会上,哲学家们也曾讨论过是否要取消这个词,因为这个词的词源不明,语义比较含混。当时法国哲学家柏格森(H.Bergson)认为,“表征”一词可以用“表象”来替代,它指那些为心智完成了的先前活动的印证。然而,法国哲学家阿伯兹特(F.Abauzit)和拉谢里尔(J.Lachelier)反对用“表象”一词替代表征。他们认为“re”有二次显现的意义。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Derrida)也认为,re不仅指“重复”的意思(如recover),还有主体与客体对立的意思,正如抵制(resistance)、反抗(revolt)、厌恶(repugnance)、排斥(repulsion)这些词中“re”的用法一样。“re”指一种以前被给予之物的再度出现,而以前被给予时未引起注意。此后,德里达认为,哲学语言向日常用语嫁接就形成了“表征”一词的应用。但“表征”一词涉及哲学史、语言史和法国哲学语言史。而对于表示“表征”的其他词汇,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Heidegger)曾用vorstellung一词表示“表征”。但德里达认为,该词只指目前状况。而 representation,则指将一种不在场的东西重新带回到当前呈现。而呈现一词具有两重意思,一为重复再现,一为回归。这两重意思又相互关联。所以表征中蕴含着重复和回归的意思。 [2] 英国文化研究学者威廉斯(R.Williams)在《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 Keywords :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一书中梳理了“表征”一词的演变。14世纪时,表征的词根represent出现于英语国家,它指:(1)在某个权威人士面前引荐自己或者他人;(2)事物呈现在心灵上(如英雄事迹);(3)事物呈现在眼前,如绘画、戏剧;此后,该词也指象征、在政治上代表国家。到17世纪,represent 的意义又扩展为代表他者。“表征”指:(1)一个符号、象征;(2)一个意象、图像(image);(3)呈现在眼前或者心上的一种过程。20世纪以后,“表征”指在视觉上对某件事物具体化,指精准的再现。威廉斯认为“表征”这个词还是比较复杂难解的。 [3]
表征一词,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里被解释为,(1)表现、表示、代表、代理;(2)表现某人(某事物)的事物,(尤指)图画、雕塑、戏剧;(3)(就某事物)向某人提出抗议或者呼吁。 [4] 《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表征”这个词汇。有学者认为,在人文科学方面,“表征”是一个复杂的词汇,它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在艺术、文化、法律等方面都有应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其语义比较丰富和复杂,对该概念的讨论一定是部分的、不完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对表征的这些研究,为人文地理学关于表征的讨论提供了营养 [5] 。
“表征”多使用的是其名词形式,而不是动词形式,但其动词和形容词“表征着”“可表征的”“表征性的”语意相同。
“表征”一词的应用,是西方人文和社会科学在“语言学转向”后,由实体论认知模式转向语言学的认知模式后使用的词语。 [6] 德里达认为,表征,在政治领域,指议会的、外交的、联合体的代表;在审美领域,造型艺术中,表征指模仿的再现;在戏剧中,指表现、表演和展览。所以,表征一词的含义为代表、再现和表现。德里达还认为,表征指,将目前的一种呈现取代另一种缺席的呈现,其代表另一种缺席再次显现等 [7]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地理研究所劳里埃和(E.Laurier)和菲洛(C.Philo)认为,表征最好被描述为许多可能的表达的实践之一。 [8] 有学者认为,将内在的意义表达出来的外在物体就是表征。 [9] 列斐伏尔认为,表征是工具性知识的形式 [10] 。中国学者认为,表征就是语言、符号等系统的表意 [11] 。另有学者认为,科学事实都有一个表征,科学家为了认识科学对象的基本事实,采用模型、代数语言等对事实进行的描述就是表征。表征是两个事物之间的替代,是一种有意识的认知过程。 [12] 表征一般存在于一些静态的记录编码中 [13] 。此外,表征是受到规则影响的一个有意识的过程,是去情境化的 [14] 。美国学者埃德尔曼(G.M.Edelman)认为,表征有指称和意义的含义,与意识有密切的联系 [15] 。关于“意识”,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其意应为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 [16] [17] 。
就表征的形式而言,首先,德里达认为,语言是表征性的,它表征着一些意义或者事物。另外,因表征是一种观念的指向物,所以其形式可以是一种图画,一个影像,一个景象、戏剧、诗歌等审美形式等 [18] 。有学者也认为,语言文字符号系统是为了再现物质世界,以及为了表达人的感情,所以语言就是表征 [19] 。中国有学者认为,“表征”与语言学的转向有关,语言作为各种文化价值和意义的载体,是人们必须使用的媒介,语言就是表征 [20] 。埃德尔曼认为,表征的用途非常广泛,可用于图像、手势、语言等 [21] 。文字、色调等也是表征 [22] 。总之,它是工具性知识的形式。 [23]
对于表征的作用,有学者认为,表征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方式之一,但由于表征始终是不完全的,所以符号表征对认知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 [24] [25] 。有学者也认为,表征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和学习方式,而符号表征对于认知不是充分的,是必要的。表征是不完全的,但反对表征是不对的,因为表征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是普遍存在的。非表征和符号主义不是对立的 [26] 。德里达认为,表征是为了用来认知与其一切有联系的物质之间的关系。 [27]
近几十年来,随着语言转向、文化转向、空间转向的发生,地理学、社会学、建筑学、文化学中关于“表征理论”的研究变得越来越多。表征理论在城市和区域研究中也非常流行 [28] 。不同的学科所理解的“表征理论”是不同的,如在传统知觉理论中,表征理论与非表征理论相对,是因果理论中的一种,它强调知觉的对象是内在的观念、印象等,这些观念和印象是外部物体及其属性在心灵内部的表征及反映。所以我们知觉到的是心灵的觉象,它可能与外部对象相似,但我们知觉的从不是外部对象。这与非表征理论相反。表征理论还包含信念获得理论和副词理论。信念获得理论认为,我们的知觉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获得了信念,而表征理论不能解释这种知觉。副词理论认为,我们用的感知词语,如视觉的红黄蓝等词语、触觉的软硬等词语、味觉的苦甜等词语,并不是事物的本质,而是事物对感知显示的状态,这些词语表面是形容词,实质上是副词,感知者应该把其描述为副词,如不应该描述为“我感觉到硬”,而是“我硬地感觉着”等。 [29] [30]
英国社会理论家霍尔(S.Hall)(1932—2014)在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文化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的研究涉及社会学、媒介学、历史学和政治哲学。他曾在牛津大学学习,创办了《新左派评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在伯明翰大学担任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1979—1997年,他在英国开放大学担任社会学系教授。 [31] 他和英国文化研究学者霍加特(R.Hoggart)、威廉斯一起开创了著名的“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 [32] 。霍尔的结构主义表征理论借鉴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符号理论提出。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它所结合的是观念和声音意象(sound image),为了便于区分,他用意旨(或所指)(signified)来表示观念,用意符(能指)(signifier)来表示声音意象,表征系统由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构成。一个社会所接受的符号,是以集体习惯、以约定俗成为基础的,是一个社会环境里的规矩和制度定下来的 [33] 。但随着后结构主义地理学的发展,对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理解已经超越了索绪尔的研究。能指通常被理解为符号的物质形式,它是一种可以被看到、听到、触摸到的东西。所指是一种心理概念或意义的复合体。从形式与内容的二元论来看,能指被视为符号的形式,所指被视为符号的内容 [34] 。在此基础上,霍尔的结构主义表征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各种符号的文化系统或者语言系统或者别的系统,建构了事物的意义,并传递之。意义所依赖的是符号的功能,符号功能和意义共同组成了表征系统 [35] 。所以如有学者所分析的中国民间“庆祝丰收画”的表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位置,给予不同的描写和绘画,这表征的是一种等级结构。在该层次结构的顶部是龙、凤,这种超自然的东西象征中国社会的最高权力——皇帝和皇后。之后是村长,这是地方当局的符号象征,他从龙和凤的手中祈求权力。之后,是牛(中国农业文明的支柱),它和村长有一样的荣幸。在绘画中,这些符号的位置被放置在乐队前面的右边,构成焦点,成为整个庆典的核心。乐队的队员,是舞蹈演员和观众(无论是男性或女性,年老的还是年轻的),所有的都在村长、龙、凤和牛后面,实际上,表达了他们对丰收和好运的感谢和对来年的期盼。中间的等级,是年轻的和年老的男人,位于村长后右边的位置,女性位于边缘,因为在中国农村社会,女性通常被看作不如男人,在家庭、社区、社会起到了补充和装饰的功能。 [36] [37]
地理学者所理解的表征理论与霍尔的结构主义表征理论相似。赫尔布雷希特认为,表征理论更注重精神活动,从而创造了显性的知识 [38] 。思里夫特认为,表征理论主要是从建构的角度(building perspective)来理解世界,表征先于任何本体接触的尝试。它认为直接访问本体永远是被否定的,表征理论是诠释的化身,是社会建构 [39] 。有学者认为,表征理论不注重研究对象本身,而只注重建构 [40] 。即意义在经验以前就存在。表征理论是所谓宏伟的理论(grand theory),用一些模式精确地解释世界。因为这些理论想生产一个以理性为中心的存在,成为将来进一步思考的前提。另有学者指出,表征理论不重视物质环境,表征先于任何实践 [41] 。有学者认为,表征理论在事物上预先设有假设,表征理论认为语言是认知活动的证据,表征总是发生在词语之后(after-words)(词语包含讨论的口头语或者书面语,包括分析、解释、研究等)等 [42] 。有学者也认为,表征活动与社会建构有关,如对一些舞种的认识与孩提时代科班学习该舞蹈有关 [43] 。
霍尔提出了结构主义的表征理论,国内外地理学者对表征含义的理解与霍尔的结构主义表征理论的内涵相似,所以本书采用霍尔的结构主义表征理论,在此基础上,本书结合中国案例的实际情况,对“表征”做了以下界定:表征是指受到历代权力机构的规制所影响的,由不同主体有意识地表现出来的文字、建筑、绘画、雕刻等能指,这些能指反映了一定的所指意义,且大部分已被符号化而具有代表意义,并建构了人们认知的一种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