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民心相通:夯实“澜湄合作”建设的民意基础

当今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民心相通是中国与沿线国家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在新形势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面临更多的全球性挑战,民心相通工作具有更加重要的意涵。当前“五通”之一的民心相通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在整体性宏观战略指导下分区域逐步推动与落实,重点针对与中国政治互信度高,地缘相近、文缘相通、血缘相亲的国家和地区开展民心相通工作。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是中国与湄公河国家重要的发展合作机制。2015年11月,中国与湄公河五国(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建立了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简称澜湄合作)。 [1] 澜湄合作机制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发展,不仅涉及经济合作,也包括人文交流、文化合作、民间交往等方面,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机制。推进中国与湄公河五国的民心相通建设,有利于促进澜湄合作机制的共通融合发展,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民意基础。

澜湄合作机制框架下中国与湄公河五国民心相通状况是本书关注的重点。因此,本章内容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节主要阐述民心相通的理论内涵,包括民心相通的概念界定,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与民心相通的关联性;第二节从民心相通的指标体系研究与推进民心相通的对策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第三节回顾澜湄合作机制建设的相关研究,探讨澜湄合作机制的重点以及民心相通与澜湄合作机制建设有关内容;第四节主要阐述本书构建的民心相通的测量指标体系。 4BQIu8TbGK082KG0iZUAOBU/ts2T+mLHVyXz/typW/Bk4ScAFe24agYUzPXdXPY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