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唯实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探索与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挥革命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革命群众的思想理论武器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任何人都无法忽视或抹杀陈唯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所做的贡献。但正如黑格尔所说“熟知常常非真知”,一位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工作者,并不代表学术界会赋予他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在将近40年的哲学创作生涯中,陈唯实留下了一笔巨大而丰厚的精神遗产,但因为某些客观原因,至今陈唯实及其哲学思想甚少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只有极少数陈唯实的同事、学生和朋友对他的生平及其著作进行过概括研究。
目前,针对陈唯实及其哲学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陈唯实之生平考、著作考以及对陈唯实的总体评价这三大方面:
在陈唯实的生平考中,争议较大的是关于陈唯实的出生年月。学界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以为,陈唯实出生于1912年;另一说法认为陈唯实出生于1913年。1986年的《陈唯实文选》是陈唯实生前的战友和伴侣林如彤为完成他的遗愿,特对陈唯实未发表的遗作进行编选而成的,所以相比于其他文章,这本“文选”中的资料相对可信。陈唯实的逝世日期是不存在争议的,他病逝于1974年,根据《陈唯实文选》的“序”记载,陈唯实“终年六十二岁”,由此可推知陈唯实应出生于1912年。
当前学界对陈唯实生平之考证,资料准确而翔实者有:杨友吾先生所著的《革命哲学家的一生——陈唯实传略》 、熊泽初的《陈唯实传略》 、林耀华的《陈唯实》 。作为陈唯实生前的好友、同事、学生,杨友吾先生在这篇文稿中用苦学成名、投身革命、艰苦兴学、人民教师、模范党员、劲菊傲霜、精神永存这七大部分,深切怀念和记录了陈唯实的整个人生历程。陈唯实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持求学,在党内外进步学者的热心帮助下,终于苦学成名。在这过程中他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积极投身革命,决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贡献自己的力量。陈唯实一边从事理论创造,一边积极参与革命实践,在他整个人生经历中,不断学哲学、写哲学,而且勇于实践,把马列主义的哲学理论讲授给学生们和领导干部们,同时也将其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他的一生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做出了突出贡献,更是为祖国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有用人才。熊泽初的《陈唯实传略》,分六个部分对陈唯实的生平作了详细的阐述,文中观点与杨友吾相差无几,所以不再详细介绍。林耀华的《陈唯实》在详细介绍陈唯实的生平之余,将重点放在广州时期陈唯实创办大学和担任人民教师这段经历上,主要是站在陈唯实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上来详细阐述的。林耀华认为:“陈唯实一生的革命活动中,主要是从事党的教育事业” 。在他看来,陈唯实在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总是充满着热情,把自己全部心血都投到了教书育人的事业上来。
学术界目前对陈唯实之著作考,主要集中在对他上海时期著述的认识和述评方面。黄见德等的《陈唯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宣传》 与李其驹、王炯华、张耀先的《陈唯实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著》 ,都是将关注点放在陈唯实上海时期的几本著述上。黄见德等对陈唯实上海时期的《通俗辩证法讲话》《新哲学世界观》和《新哲学体系讲话》这三部著作中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概述。更难得的是,在这段论述的最后,专门对陈唯实这一时期的贡献做出公正、客观的简评。黄见德对陈唯实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陈唯实通过自己的哲学著作的确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以某些独具的理论特色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辛勤的耕耘和拓展,这尤为难能可贵”;但同时他又发现陈唯实这个时期的著述,“即使着眼角度和阐述重点不同,也难免重复”。另一方面是陈唯实“十分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性、实用性和通俗化、具体化”,这虽然将哲学与社会生活和人生联系起来,也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和实践性,但同时他又看到陈唯实在论述中难免存在某种简单化、公式化和政治化的倾向。李其驹、王炯华、张耀先的《陈唯实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著》也是对陈唯实上海时期的几本著作进行评述。所不同的是,这篇文章中著者并未特别提出《通俗唯物论讲话》和《新哲学世界观》这两部著作是同一本书的两个版本,而是将它们作为两本毫不相关的著作进行介绍,这显然是个疏漏。在这篇文章的最后,著者也同样对陈唯实上海时期的贡献作了正反两方面的评价,评价观点与黄见德在《陈唯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宣传》中差别不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段评价中,著者明确指出了陈唯实这段时期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李达、雷仲监所译的西洛可夫等人所著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当前学界对陈唯实进行总体评价的有辛拓的《为哲学通俗化奋斗终生的陈唯实》 。另外,还有中山大学付婷的硕士论文《陈唯实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传播——以20世纪30年代为中心》,对陈唯实及其1930年代的哲学著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评价。辛拓在他的文章中,用一句话概括评价了陈唯实的一生。他说:“陈唯实的一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应有一定的地位。” 相比于其他有关陈唯实的资料,付婷的硕士论文在内容上很明显比较翔实且全面。这篇论文分五大部分来介绍和论述陈唯实及其哲学思想。一开始先是对新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运动作了详细的介绍,然后才开始对陈唯实的主要哲学著作进行阐述和评价,其中她着重分析了《通俗辩证法讲话》和《新哲学体系讲话》这两部著作。付婷认为陈唯实通过新启蒙运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大众化传播,因此她详细分析了“新启蒙运动的大众化启蒙内容”以及“新启蒙运动建立大众新文化的途径”。从以上的这些分析和论述过程中,付婷总结出陈唯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通俗传播的特点在于:形式的通俗化与内容的具体化及实用化;还有在传播过程中注重通俗化与庸俗化二者间的区别以及战斗性。值得一提的是,付婷还特别将陈唯实的通俗哲学著作与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进行了比较。从论证方式上看,《大众哲学》是以实际生活中很常见的事例和现实感受作为切入点,对新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解释说明;而陈唯实在阐述新哲学的基本理论时,则是以理论本身为切入点,用通俗浅白的语言来表述原理,随后再以事实为例来加以说明。 此外,付婷认为陈唯实的通俗哲学著作在内容上很有个人特色,即十分注重和强调哲学的阶级性和党派性。她认为在这点上陈唯实的通俗哲学著作“明显超过了《大众哲学》” 。论文的结语部分,付婷对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几点思考。她认为必须要从“历史维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大众化传播过程进行观察,用批判的目光对其进行审视” ,如此,才会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有所启发和借鉴。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陈唯实及其哲学思想的研究,确实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成果,尤其是对陈唯实生平的考证。可无法否认的是,这些研究中同样也存在些许不足:一是研究者们对陈唯实生平、身世的考证远远多于对他学术思想的研究。这一局限性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缘由。陈唯实于武汉时期开始直至广州时期,一直从事教学与行政工作,因此,可以说陈唯实不仅是位哲学工作者,更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工作者,而且陈唯实本身也是一位具有极高人格魅力的人,无数接受过他教育的学生和与他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对他都极为尊敬和爱戴。为了纪念自己的恩师、朋友,他们对陈唯实的生平与人格魅力进行考证和宣扬,因此造成目前对陈唯实生平、身世研究的资料相对较多。二是对陈唯实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研究远多于对其后期哲学思想的把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在陈唯实的众多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中,无论是从当时的发行量,还是其著作中所蕴含的思想,我们都可以看出,上海时期的哲学专著每一本都是他多年努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结晶,都是陈唯实从事马克思主义哲研究的代表作。三是缺少对陈唯实著作背景与结构的批判性分析,而仅限于观点的转述、罗列与介绍,缺乏深度的剖析与高度的把握,更谈不上对其研究成果的主动消化和创造性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