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本章小结

先秦孔孟儒学的超越性是很明显的,而荀子的思想超越性与孟子思想的超越性不同,是从其化性起伪的结果为善,因而其思想是趋向善来讲的超越性。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的超越性比较明显,而陆王心学的超越性则有所淡化。因为心学是从主体的自我意志来讲本心的,实际上是将超越的本心人心化。这样主体性增强的同时,超越性明显降低。

而张载哲学将气当作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其太虚即气非是太虚生气,张载以为只有如此才能避免体用殊绝,体用割裂。体就在用中。这与西方两个世界,像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划分有根本的不同。张载说:“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来,则深于《易》者也。若谓虚能生气,则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论,不识所谓有无混一之常。” [66]

后来的王船山气本论正是循着张载开辟的道路继续往前发展的。王船山之气不同于西方哲学所讲的物质,不仅在于物质概念是一种对宇宙万物的抽象,更重要的在于物质是与精神相对立的相分别的概念。西方的物质概念是抽象的,而中国哲学中的气是指具体的事物,这个具体的事物就远比物质这个概念的内涵要丰富。气所指的具体事物不仅有物质的属性,而且还有精神。因而这种气显然就与以上所说的与精神对立的物质不能等同。所以,气指具体的事物是它的一个基本性质,决定了它与物质的差异。气作为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一个包括了各个方面的统一体。

既然气是一个统一体,因此船山的超越性主要体现在心气合一,器道合一,其主要优点是从形下来讲超越性,就是说超越性与非超越性都是非常突显的,符合其哲学乾坤并建的特点。 [67] 以气来讲超越性,就避免了心学家理学家的佛道倾向,而将儒学的工夫论又扳回现实践履正确的轨道。后天型的气本论是半超越性的气本论。 [68] 其超越性虽然有所降低,但是仍没有否定超越性。可见,儒学的超越性是各个学派都不能不重视的。总之,只有如此才能够满足人终极关怀的心理,才能满足人的宗教情结。所以,这种意义上的超越性与宗教性是较为接近的。杜维明认为儒学是深具宗教性的,由此也就肯定了儒学的超越性。他说:“绝对的超验存在,例如概念化的‘上帝’为‘全然的他者’,在儒家的符号系统里是缺位的,但是‘上天’作为道德创造的根源,以及生活意义和终极的自我转变的根源,却突出地贯穿于整个儒学传统之中。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重要儒学大师都深具宗教性。他们的宗教之道意义深长地不同于那些组织性宗教,例如基督教、佛教或伊斯兰教,但是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对劳作的承担,以及对终极自我转变的献身,乃立基于上天的召唤,其情感之深厚,目的之严肃,足以与世界上任何一种大宗教相比拟。” [69]


[1]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8页。

[2]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页。

[3] 完整的上下文为: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4] 高深:《从孔子、墨子宗教信仰看儒墨学说的区别》,《齐鲁学刊》2011年第3期。

[5] 甘霖:《本来的孔子:〈论语〉新解》,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320页。

[6]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37页。

[7]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57页。

[8]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01页。

[9]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58页。

[10] 当然,由于人文道德信仰与宗教鬼神信仰的互相影响,使得这种鬼神信仰也打上了人文精神的烙印,这也是徐复观先生所认为的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不同于西方的鬼神信仰,中国人的鬼神信仰具有共同的人文主义的特色,而西方人信仰之鬼神难以统一在一种精神模式之下的缘由。中国共同的人文精神背景下的鬼神信仰经过进一步的发展,逐渐与西方的宗教信仰拉开了距离。对此,李幼蒸说道:“在孟子话语中,孔子不仅是人世间第一人(与王相比),而且是万有中的第一存在(与神相比),从而暗示了仁学信仰的人本主义和人际道德主义,也就是表达了宇宙万有中人类仁爱价值至高性的立场。这种立场与一切宗教伦理立场的最大不同不仅在于其所依据的俗世人本主义,而且在于排除了信仰中力势性和恐惧性根源。仁学信仰吸引力的方向也与宗教相反,后者依据的是威压和恐吓(神力的根源和惩罚威胁),孔孟学根据的是人间情感的吸引和献身人际正义的本能……因此,孔孟学中没有地狱天堂神话,也就是说,仁学不依据威吓和利诱策略去制造各种人间信仰。”(李幼蒸:《仁学解释学——孔孟伦理学结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3—364页。)以上李幼蒸当然是从仁学与西方的宗教做对比的。但由此可以看出,在人文精神的影响下,儒家的宗教信仰进一步将人格神加以淡化,而发展了鬼神的人文精神之面相,从而与西方的鬼神信仰大异其趣。

[11]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8页。

[12]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96页。

[13]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46页。

[14] 李幼蒸:《仁学解释学——孔孟伦理学结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9页。

[15]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60页。

[16] 李幼蒸:《仁学解释学——孔孟伦理学结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2页。

[17]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4页。

[18]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09页。

[19]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7页。

[20] 李幼蒸:《仁学解释学——孔孟伦理学结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4页。

[21]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2页。

[22] 李幼蒸:《仁学解释学——孔孟伦理学结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1—382页。

[23] 黄俊杰说道:“这项对答虽然从政治功业的讨论开始,但是孟子随即把问题导引到德性问题上去,分析他自己与告子达到不动心境界及方法的不同,很具体地表现政治和道德贯为一的儒学传统。”黄俊杰:《中国孟学诠释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70页。

[24]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页。

[25] 参见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页。

[26] 周炽成:《荀子: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光明日报》2007年3月20日第11版。

[27] 张峰屹:《也谈荀子的人性论——评〈荀子: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第9期。

[28] [韩]张旺植:《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看中国宗教的超越性问题》,《求是学刊》2003年第3期。

[29] 王煜:《王船山研究的一部力作——读唐凯麟、张怀承〈六经责我开生面〉》,《船山学刊》1994年第1期。

[30] 沈顺福:《论程朱理学之异同》,《中州学刊》2017年第4期。

[31] 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93页。

[32] 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3页。

[33]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0页。

[34] 蔡方鹿:《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及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河北学刊》1995年第3期。

[35] 蔡方鹿:《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及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河北学刊》1995年第3期。

[36] 唐君毅先生在《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中即详细阐述了这种统体之理和形式之理的区别,虽然他是论及朱熹思想时阐述这种理之不同,但是不妨碍我们借鉴过来考察二程思想中理所指的含义之不同。参见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288页。

[37]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0页。

[38]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7页。

[39]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6页。

[40] 陆九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74页。

[41] 陆九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23页。

[42] 陆九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35页。

[43] 陆九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页。

[44] 陆九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85页。

[45] 陆九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页。

[46] 陆九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页。

[47] 陆九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4页。

[48] 陆九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00页。

[49] 陆九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7页。

[50] 陆九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3页。

[51] 其在同封书信中说道:“此理在宇宙间,未尝有所隐遁,天地之所以为天地者,顺此理而无私焉耳。人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极,安得自私而不顺此理哉?”陆九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2页。

[52] 王阳明著,吴光等编校:《答顾东桥书》,《王阳明全集》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50—51页。

[53] 王阳明同其门生有关“五经皆史”的对话如下:“爱曰:‘先儒论六经,以《春秋》为史。史专记事,恐与五经事体终或稍异。’先生曰:‘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又曰:‘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戒。善可为训者,时存其迹以示法;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爱曰:‘存其迹以示法,亦是存天理之本然,削其事以杜奸,亦是遏人欲于将萌否?’先生曰:‘圣人作经,固无非是此意,然又不必泥着文句……《诗》非孔门之旧本矣。’”王阳明著,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

[54] 王阳明著,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页。

[55] 王阳明著,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30—131页。

[56] 王阳明著,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31页。

[57] 王阳明著,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0页。

[58] 王阳明著,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7页。

[59] 王阳明著,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6页。

[60] 王阳明著,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33页。

[61] 沈顺福:《论陆、王心学之异同》,《哲学研究》2017年第10期。

[62] 王阳明著,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442页。

[63] 王阳明著,吴光等编校:《答顾东桥书》,《王阳明全集》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48页。

[64] 王阳明著,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65] 参见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107页。

[66] 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8页。

[67] 参见曾昭旭《王船山哲学》,台湾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83年版,第63—64页。

[68] 刘又铭认为自然气本论正如美国实用主义者詹姆士主张“有限气本论”一样,我们也可以说自然气本论者主张一种有限气本论。参见刘又铭《宋明清气本论研究的若干问题》,载杨儒宾、祝平次编《儒学的气论与工夫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8页。

[69] 杜维明:《儒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UDQ1q2ES+163m0PdbQ2myjqeoaZGORTEFu9bQHDoKz4kA/Y9VsfQevKWq2qRUBM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