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本研究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思路,通过对典型区域和典型学校的大学生大众文化消费行为基本状况的抽样调查,利用SPSS、EXECL等数据统计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根据马克思主义文化消费理论、西方大众文化理论并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在肯定当代大学生大众文化消费行为积极意义的前提下,主要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其引导措施进行分析。本研究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大众文化消费的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探索影响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的大众文化主要类型,以及它们对大学生消费行为产生的深刻影响,并探究大众文化消费行为所隐含的深刻意涵、现实困境、逻辑悖论及认识误区,反思当代大学生大众文化消费行为所折射出的思想价值内涵以及今后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价值走向,从而为推进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传播的生活化、大众化和青年化,以及更为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一定的启示与思路。

二 主要内容

基于上述思路,本书以当代大学生大众文化消费行为分析为主线,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穿插于各个章节中,其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当代大学生大众文化消费行为研究的社会背景及学理依据

消费问题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并且消费早已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为和社会行为。同时,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社会角色转换时期,其思想观念和消费行为都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因而在当前人们更加追求精神发展和心理满足的背景下,研究大学生大众文化消费行为,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消费社会、大众媒介和大众文化迅猛发展,并日益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背景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西方学者对大众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成果,是我们能够顺利开展研究的前提与基础。

(二)当代大学生大众文化消费的基本状况

第二章以调查问卷为主要依据,使用EXECL、SPSS等数据分析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归纳出当代大学生大众文化消费行为的总体状况、发展趋势,以及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及消费行为的基本特点。

(三)影响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大众文化主要类型

根据第二章的数据分析,主要通过文本和现象分析的方式,对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最主要的三种大众文化形式——粉丝文化、ACG文化和弹幕文化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审美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影响进行具体论述。

(四)当代大学生大众文化消费行为的困境与根源

本部分探究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背后的大众文化意蕴,即意在通过大众文化消费体现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反映当代大学生在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审美转向、主体境遇和生存困境。主要分析大众文化之所以能够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原因,其根源在于大众文化与资本逻辑、技术逻辑及消费逻辑的深度结合,并深深嵌入、融合在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中,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认知方式与行为方式,因而导致当前大众文化发展过程中人文性的缺失、娱乐性的泛化以及认同性的危机等逻辑悖论、发展症结与认识误区。

(五)当代大学生大众文化消费行为的引导

大众文化本身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教化育人功能,并且它是一种带有消费性和商业性的文化形式,其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必须借助大众消费来完成。当代大学生因其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成为大众文化最主要的消费群体和受众群体,这使当代大学生的大众文化消费行为具有深刻的意识形态意味,但是大众文化发展本身的逻辑悖论及价值困境,要求必须对其进行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引领大众文化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文化认同,并且不断提升大学生大众文化消费的人文精神内涵。

三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涉及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需要借助经济学、心理学、消费社会学、教育学、文化学等多种学科的相关研究文献,在对其进行搜集、筛选和整理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大众文化消费行为的产生、现状、发展、变化的原则性、规律性和科学性进行论证。

(二)调查研究法

本研究主要以定量研究、解释性调查为主,采取个案访谈和结构式访问问卷两种方式,采取概率抽样方法中的分层抽样方法,按照地区、学校层次、年级、专业、性别等标准选取调查样本,对收集的资料和现象进行科学研究。通过系统、严谨的步骤采集数据,并借助EXCEL、SPSS等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保证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三)统计分析法

主要采用回归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对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多个大众文化要素,以及多个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在回归分析和趋势分析中得出相关结果的图示,以便能够更为清晰、明了地对研究结果进行论证与展示。我们通过这一方法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大众文化影响要素进行验证,同时也可以使各个要素与特定消费行为结果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更为清晰化,并对其进行分析、反思和批判,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四 研究重难点

本研究主要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依据抽样调查问卷的相关数据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的重点在于设计科学合理、信度和效度均较高的调查问卷,并且探寻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大众文化主要类型,探究当代大学生大众文化消费行为背后的内涵、困境与根源,即大学生的大众文化消费行为是大学生确立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表达个性风格和自身利益、彰显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与主要手段。

研究的难点在于:其一,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从而准确把握大学生大众文化消费行为的现状和方式;其二,如何通过统计学方法,正确分析大学生大众文化消费行为的相关影响要素、发展趋势及产生根源。

五 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

(1)本研究突破了以往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而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调查问卷获取一手数据,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化消费理论,对当代大学生大众文化消费行为的现状、趋势、特点和动因进行理论和数据上的双重分析,使其论据更加充分有力、论证过程更加科学合理,从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

(2)现有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经验层面,针对现象研究现象,致使其研究停留于表面,缺乏深入的学理性分析。而本研究致力于从大众文化与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入手,探究大学生大众文化消费行为背后的根源,在于大学生试图通过大众文化消费来确立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其实质是大学生对自身主体境遇危机及自我发展的一种表达和诉求,因而大众文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质,可以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就既克服了经济学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固有模型的局限,又能够反映当代大学生大众文化消费行为的现实,还打破了人们对“90后”和“00后”大学生固有的“标签化”“污名化”的认知偏见。大众文化消费不仅是大学生群体精神需求和消费偏好的体现,还是其确立认同、张扬个性、彰显自我的符号性活动,具有深刻的意识形态内涵。

(3)立足于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审视当代大学生大众文化消费行为的内涵与价值。根据调查数据,对当前大学生影响力和渗透力最广泛的三种大众文化形式——ACG文化、粉丝文化和弹幕文化进行深入地理论分析,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现实性,开拓了一个从大学生日常生活角度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视域。


[1] 周德清:《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失范的效应分析——以马克思的道德尺度和历史尺度相结合的原则为评价标准》,《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2] [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3] 张永胜:《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4] 王亚南:《消费主义视域中大学生认同危机分析》,《思想理论教育》2014年第8期。

[5] 陈金松:《青年学生消费现状及对策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5期。

[6] 付晓丽:《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社会学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9期。

[7] 宋晓荣、甘露:《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心理的理性分析》,《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10期。

[8] 郭建锋、卢新明:《消费社会形态下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

[9] 张玉华:《“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误区及其疏导路径探析》,《中州学刊》2012年第3期。

[10] 林梅、琚迎:《“90后”大学生消费结构的调查分析》,《思想理论教育》2014年第2期。

[11] 朱迪:《经济资本还是文化资本更重要?——家庭背景对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影响》,《黑龙江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12] 朱迪:《大学生消费不平等的实证研究:从消费文化的维度》,《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13] 赵菡、程毅:《家庭经济、文化资本与大学生消费分层——基于上海四所高校的实证分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14] 程毅、赵菡:《大学生的消费与认同构建——基于家庭收入水平差异的比较分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15] 肖小平:《移动消费平台对大学生消费意愿的影响》,《当代青年研究》2016年第5期。

[16] 宋雁慧:《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17] 魏星:《校园新媒体在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中的作用探究》,《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4期。

[18] 逄索、赵菡:《拟像理论下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探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第24期。

[19] 程诚:《大学生消费的同群效应》,《青年研究》2015年第2期。

[20] 刘喜怀:《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征及市场开发》,《学术交流》2013年第3期。

[21] 张学敏、陈星:《教育:为何与消费疏离》,《教育研究》2016年第5期。

[22] 付晓丽:《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12期。

[23] 陈金松:《青年学生消费现状及对策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5期。

[24] 孟静雅:《消费文化场域中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道德反思与重建》,《道德与文明》2014年第5期。

[25] 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序言”第5页。

[26] [法]尚·布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3页。

[27]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8页。

[28] [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批评理论文集》,陈清侨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19页。

[29] 罗钢、王中枕:《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序言”第40页。

[30]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66页。

[31] [英]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页。

[32] [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33] [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34] 李英明:《哈伯马斯》,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第79页。 6GcmcCY+LN0esHSVAX2mG9gccgkQXAuQoAH8LMWrc4zjcME9wLx4OOgoacyxj6m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