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 中国大众文化的概念

大众文化是当前社会中最广泛、最普及和最丰富的一种文化形式,它与精英文化、主导文化一起构成当代中国的文化坐标体系。“大众文化”这一来自西方的概念体系繁杂,它与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媒介、技术、消费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表征,这使当代大众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还是一种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消费现象。因而,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及不同的文化观念下都会对大众文化做出不同的定义。

整体来看,我国对大众文化的译介最初主要分为mass culture(否定意义)和popular culture(肯定意义)两种。后经我国学术界探讨,将其与中国语境相结合译作“大众文化”这样一个较为中性、客观、全面的翻译。但是对大众文化的具体定义及本质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论,这是由大众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强烈的争议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本书的“大众文化”是指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以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以获取商业利润为主要目的,有意迎合大众口味并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并主要由现代大众媒介进行传播,能够满足大众日常生活娱乐需要的文化形态与文化产品。

具体来说,大众文化是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过程,主要通过大众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价值取向和消费行为体现出来。大众文化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消费活动密不可分,它是用来供大众直接消费的商品,其本身就是一种消费现象和消费行为。从发生学角度来看,在中国,大众文化更是首先作为一种商品和消费品而出场,它以市场原则为主导,以消费为目的。因此,从生产性质来看,大众文化就是一种大众文化消费现象和消费行为;从文化形式来看,大众文化属于一种消费文化。

二 大众文化的特点

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和大众社会特有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大众文化是大众社会的产物。大众文化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市场化和城市化共同推动下的大众社会的出现。而大众社会是与传统社会相对而言的,是一种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社会,具有现代化、城市化和大众化的特征。在大众社会,大众既是文化产品的接受者,又是大众文化的制造者和参与者,那么大众社会中的大众文化就是市场经济体制、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大众传媒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第二,大众文化是商品化、标准化和时尚化的文化。大众文化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文化商品化和文化产业化,这使商业逻辑贯穿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始终,导致文化产品变为消费的商品,也就是说大众文化的生产要遵循市场经济原则,目的在于获取经济利益,这使大众文化采用一种批量生产、重复模拟的生产方式,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迎合大众口味而不断创造新的流行、时尚,因而大众文化具有鲜明的消费性、商品性和流行性。

第三,大众文化属于一种消费文化、网络文化和娱乐文化。大众文化是大众消费时代的产物,因此,大众文化不可避免地以消费为主题,而成为一种消费文化。同时,大众文化以现代大众媒介为技术支撑,以满足人们感性愉悦和感官刺激需要为主要目的,它在为人们提供情感宣泄和压力释放渠道的同时,也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使大众文化传播时空同步,并且使印刷文化逐渐转向视觉文化。

三 大众文化的功能

“大众文化关注的是意义、快感、身份认同,而不是功效” [33] ,这意味着大众文化不仅能够建构大众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图式,还能同时造就现实和建构事物,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本身就承载着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并且它以文化消费为主体形式反映大众的意识形态,它所发挥的意识形态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控制功能。任何一个阶级和政党都要面临对社会和国家采取何种统治手段的问题,当政权得以确立后,权力控制成为维护国家稳定的主要方式。统治阶级一般采取显性的国家机器震慑和隐性的意识形态教化两种权力模式,但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不断深化,大众对意识形态的认可和接受就需要采取一种非强制性的、非对抗性的、隐蔽性的控制方式,这就要求统治阶级必须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基础上,不断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统治制度的合法化,增强社会领导的影响力。也正因此,阿尔都塞将其称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套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经过意识形态的“符号化”使人民群众对其认同,并且通过意识形态的“非符号化”排除与其观念相左的思想观点,最后经过意识形态的“经典化”使其成为大众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准则。 [34] 而这一系列作用的实现,必须以大众的心理机制和文化结构为主要依据,大众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特性,成为统治阶级实现意识形态控制功能的主要工具和有效手段。

第二,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渗透功能。大众文化与生俱来的商业性和消费性,要求大众文化必须根植于消费社会和消费实践才能得以存在发展。消费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一,以消费为主线和核心的大众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弥漫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渗透功能主要通过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和意识形态“询唤”功能来实现。“集体无意识”是由于文化传统、民族习惯和社会心理等因素作用而长期积淀形成的一个民族社会深层的思想感情和思维习惯。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表象,在这种表象下,个体与其实际生活状况之间是一种想象性关系,这种关系支配着人们的意志和思维。人们认同的只是这些由技术制造出来的种种“幻象”,并且这种认同主要是通过意识形态的“询唤”机制来实现的,即意识形态将个人询唤并建构为主体。而以娱乐为主要方式的大众文化文本,为人们提供的只是一种文化想象,它并不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发生直接关联,它以无意识的方式使大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大众文化所承载和传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意识形态的询唤机制实现集体无意识的情感认同。

第三,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逃离功能。大众对大众文化所灌输的意识形态,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和认同,而是有选择地进行接收、抵制或改造,并且在发挥自身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文本和意义的再次加工与二次创作,从而消解大众文化施加的压力。也就是说在大众文化面前,大众绝不是毫无思想的“乌合之众”,而是具有一定思考力和判断力的群体,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和生产性的力量。但是个体对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的这种抵制或反抗并非是对社会制度的一种威胁,而只是在文化场域内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对于自身思想观念和既有价值体系的一种精神上的保护,它不是疾风暴雨般的,而是温和协商式的抵抗,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被称为是一种“弱者的武器”。

四 大众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的关系

大众文化经常与民间文化、通俗文化、消费文化、青年亚文化等概念混杂在一起,造成当前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大众文化概念使用的混乱与错位。因此,为了更加清晰地对大众文化概念进行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必须对大众文化与以上几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进行清晰界定。

通俗文化是在人类历史的特定时期内(尤其是前工业时代),与高雅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形态,它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由民众自发产生的、体现并反映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供民众自己消费并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文化形式;而大众文化是现代文化工业和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只有在消费社会形态下才会出现的一种文化形态。

民间文化具有口头传播性、内容传承性、集体创作性等特点,它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拥有相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社会群体间传播、流行的一种文化形式;而大众文化是伴随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并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力量进行生产的,具有商品消费特点的文化形态,它具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不同形式,主要有商品性、消费性、娱乐性等特点,是用来反映现代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文化形式。

消费文化具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含义:一般意义上的消费文化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的总和,是一个相对中性化的概念,其中既包含积极意义方面的文化,又包括消极意义方面的文化;而从特殊意义上说,消费文化特指消费社会中的文化,即消费主义文化,是指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从一般意义上讲,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属于消费文化的一种,而从特殊意义上说,消费主义文化隶属于大众文化,并以大众文化为载体宣扬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核心价值,尤其当代大众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问题,就是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合谋的结果。

青年亚文化是主要由青年群体所创造和生产出来的、在青年群体中广为传播而对青年产生重要影响,并明显区别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文化产品和文化形态,其受众以青年为主体;而大众文化则以“大众”为主要传播群体,青年亚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一种,隶属于大众文化,但是大众文化却不仅仅包括青年亚文化。 NFSWKIoSQhuJWv6Rql6AWrMSWhkdJwZSVAkbBdIPGkck4tLKBXDZpgkrePJsZed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