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解析

一 麦克卢汉其人

我们经常使用的“信息时代”“地球村”“酷”等词,其创造者就是媒介理论泰斗、加拿大思想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他的许多观点至今仍给人丰富的启示。

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年生于加拿大阿伯塔省埃德蒙顿市,在曼尼托巴大学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获奖学金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英语文学,取得第二学士、第二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此后执教于美国、加拿大的大学,最后1946年来到加拿大第一学府多伦多大学,在圣·迈克尔学院教英语文学。当时人们对他的印象是衣着随便,丢三落四,清瘦的脸透出几分厚道。

1951年,麦克卢汉出版第一本专著《机器新娘》,广泛分析报纸、广播、电影和广告产生的心理影响和社会冲击,受到《时代》杂志等关注。

1962年出版的《古登堡星汉璀璨》和1964出版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更是引起学术界的强烈震撼,并波及传媒界和北美社会。

《旧金山记事报》称之为“最炙手可热的学术财富”。《纽约先驱论坛报》称麦克卢汉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最重要的思想家”,是“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革命性思想的先知”。

到处有人请麦克卢汉演讲,听者如云。有报道说:他获得了人们“以偏执狂似的不可抗拒的信仰所赋予的、罗马祭师才享有的那种魅力”。不少大企业的领袖人物也乐于聆听麦氏的宣谕,通用汽车公司、贝尔电话公司都不惜重金请他发表高见,连房地产设计公司也一掷千金请他指点,还有企业预付5000美元,请他在电视上评说自己的产品……1969年,连《花花公子》杂志也刊载了对他的长篇访谈。

多伦多大学拨出一套两层的房子供他做研究工作,建了麦克卢汉文化与技术研究所。

1980年圣诞除夕,69岁的麦克卢汉在连续发病后去世。

麦克卢汉的学说早就引起过很大的轰动。但他太超前了,在1964年,电视正处于蒸蒸日上之时,就对电视传播做出了深刻的批判。他的表述又往往是诗化的——他的思想就是诗化的,也就觉得只有用这样的语言才最能表达他思想。因而他的理论较难理解,也遭到不少人的质疑和否定,直到现在人们仍在做许多揣摩、探讨和争论。1980年他去世后,一度被冷落弃置了。然而在他提出那些理论将近30年、他离开这个世界也有10年之后,诞生了国际互联网,使他的思想日益得到印证,人们又重新认识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全球掀起了新的麦克卢汉热。以他命名的研究所延续至今,成为传播学多伦多学派的中心。

参见本书附录二:《麦克卢汉:从世界之村走到世界中心》。

二 媒介是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都是人的延伸。轮子是脚的延伸,书是眼睛的延伸,电子线路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他的代表作《理解媒介》(1964年)一书的副题就是“论人的延伸”(全书名: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 of Man)。

他在该书第一版的序中写道:“在机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在空间范围内的延伸。今天,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发展之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就我们这个行星而言,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已不复存在。我们正在迅速逼近人类延伸的最后一个阶段——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

人又服务于技术。他在书中说“人仿佛成了机器世界的生殖器官,正如蜜蜂是植物界的生殖器官,使其生儿育女,不断衍化出新的形式一样。”

技术、理论也改变着人。“从生理上说,人在正常使用技术(或称之为经过多种延伸的人体)的情况下,总是永远不断受到技术的修改。”“我们的延伸会使我们麻木”。轮子延伸了脚,承担了脚的一部分功能,脚就变得麻木萎缩了。

总之,技术、媒介延伸了人的身体和神经系统,也改变了人的感知和交流方式,改变了人本身。

三 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一般认为媒介就是传播介质,但麦克卢汉又惊世骇俗地提出:媒介即讯息。

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的第一部分就提出来的,也是被探讨和争论最多的。笔者与麦克卢汉之子埃瑞克共事时曾问:您父亲为什么用这么“酷”(Cool)、或者说不清晰的语言来表达,令世界各地的学者们费这么多脑筋来理解。他说,他父亲早年是研究诗人莎士比亚的,认为有些丰富的含义只有用诗的语言才能表达。

确实,一图胜千言,诗句也能如此,文学形象的内涵甚至会比作者的原意还丰富。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莎士比亚。笔者对“媒介即讯息”的解读是:

1.一种媒介可成为另一种媒介的内容。如语言成为文字的内容,文字成为书信、传单的内容,书信、传单成为报刊的内容。现在报刊、广播电视都成了新媒体的内容。媒介要效力强、影响大,可通过被另一种媒介作为“内容”。

2.各种媒介影响、创造着相应的内容。如没有电视就没有电视报道、电视转播、电视剧,没有新媒体就没有博客、微信内容和微电影。

实际上一种媒介还会改变其他媒介的内容,如广播之于报刊,电视之于报刊和广播,新媒体之于报刊和广播电视——许多报纸新闻正在深度化,许多电视节目正在现场化,以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3.媒介本身也能成为一种讯息,反映、标志着某种社会,某种时代,某种时代的人,预示着新的世界,甚至比任何媒介内容更深刻地反映和影响世界。

麦克卢汉做过一个比喻:媒介是窃贼,我们是看门狗,媒介的内容则好比是一片滋味鲜美的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来分散“看门狗”的注意力。他提醒我们要注意媒介本身,不要仅仅关注媒介的内容。(详见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译林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自左至右阅读的拼音文字、印刷媒体,培养了人们条分缕析的,线性化、逻辑化的思维,并形成分门别类的科学和崇尚权威的氛围;供整体、全息览视的象形文字、影视媒体,培养了人们总体完整的,非线性、形象化的思维,并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和综合把握的医学;立体自由传播的多样符号、网络手机媒体,培养了人们发散跳跃的,包容性、创意性的思维,并形成全新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和多元化、娱乐化的社会趋向。

四 媒介与历史时代和“地球村”

麦克卢汉认为,人类传播经过了三个阶段:直接的面对面传播、间接的印刷媒介传播、虚拟的电子媒介传播,据此可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

第一个是部落时代,以直接的面对面传播为主。人们主要通过声音进行信息传播,包括口头的语言和其他各种发声。因此人们的听觉十分重要。各种声音从人的环境同时到达人的耳朵,人们不用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处理他们,就能感觉出其中的含义。甚至语言的词序也不是很重要。

如果你现在闭上眼睛,也许可以听到各种声音,并能辨认出它们是什么声音。如果这些声音换一个次序被你听到,你的辨认结果几乎是一样的。

麦克卢汉认为在部落时代,人们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各种感觉器官来获得信息,包括视觉、嗅觉、触觉,甚至味觉。那个时代是“感觉平衡时代”,全息传播时代。

第二个是“脱部落时代”,即印刷时代。公元1450年左右,德国人古登堡将中国造纸和油墨技术、朝鲜人使用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结合起来,创造了金属活字机械印刷技术,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印刷时代。

一个重要结果是,人们改变了部落时代的感觉平衡,视觉在信息处理中处于绝对重要的地位。人们离开了群体也能获得各种重要信息——通过独自阅读。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时代并非完全起源于印刷机的出现,文字、书写的出现,甚至语音体系的成熟,就意味着新时代的萌芽。

另一重要结果是,人们的思维也像书写和阅读文字那样,按顺序线性化了。这带来了对演绎逻辑的强调,对思想按顺序恰当排列的强调。而那些以部落时代的方式、不那么线性化地呈现的讯息,则日益显得怪怪的、支离破碎的,日益变得没有意义。

第三个是“重(新)部落时代”,也即延续到现在的电子媒介时代、地球村时代。公元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和俄国人波波夫发明了无线电报,开辟了电子传播时代。电话、电报、电影、广播、电视等,极大地改变了印刷时代。

在电子媒介时代,传、受信息的方式转向类似于部落时代的全息传播。例如看电视时,人们对信息是全息摄入,与部落时代很相像,而不同于阅读时逐一地、线性化地进行。人们对世界上的重大事情几乎同时知道,并产生共同的情感。人们几乎都记得某一重大事件发生时自己在哪儿。因此人们像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

而且在电子媒介时代,线性思维、演绎逻辑、阅读时的空间私密、信息充盈的感觉,都逐渐让位于电子时代的相反状态。思维方式更像部落时代:非线性化、逻辑性不那么强、更自然本能。麦克卢汉说,虽然他几乎始终反对这种变化,但这种趋势不可逆转。

五 冷媒介、热媒介

英文单词cool的新含义“酷”,正是来自麦克卢汉提出的冷媒介、热媒介之说。所谓冷媒介,是信息很不充分和完整、“低清晰度”(内容而不是形式的清晰度)、需要受者以自己的理解、想象等去充实的传播媒介,如言语、电话、漫画等。以此观之,“媒介即讯息”堪称酷毙了。

而热媒介是充满“数据”(data,指各种信息)的状态,具有“高清晰度”,没有多少空缺要受者自己去补充,如书籍、收音机、照片等。以此观之,新媒体大都不够酷。

麦克卢汉还把冷、热媒介的概念加以延伸,认为发达国家是热的,落后国家是冷的;油滑的城里人是热的,淳朴的乡村人是冷的(The city slicker is hot,and the rustic is cool.)。热媒介用于热文化还是冷文化,效果很不一样。例如收音机,用于冷文化或不重文字的社会,其影响甚为剧烈,而用于英国或美国这样的热文化里,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娱乐。反过来,冷媒介用于热文化或偏重文字的社会,也会造成震荡。

许多人认为他对冷媒介、热媒介的划分显得依据不足,甚至有时自相矛盾,如把象形文字、会意文字、电影、广播归为冷媒介,把拼音文字、电视归为热媒介。但是他的思路仍能给我们许多启示。

例如可使我们想到,文字可让人们与传播内容保持一定的距离,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具有旁观者之清;而图像则易使人卷入,使人感觉、情绪上升、甚至受情绪控制,而观察、思考较少,陷入当局者之谜,久而久之,还会影响到人的基本性格和行为,尤其是对正处于成型期的青少年。据调查,接触电视的时间在平均线以上、接触印刷物的时间在平均线以下者,为空想型(fantasy oriented),反之则为现实型(reality oriented)。这正是电视不易为人察觉的副作用之一。现在新媒体迅速扩大市场,印刷媒介则已趋于萎缩,冷、热媒介的理论令我们对此更加重视。


[1] 参见谢金文、邹霞《媒介、媒体、传媒及其关联概念》,《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3期。 d8Aft3VBinPeuktc/GAByOGEN7nxLQBcJXWqJVrjQbjUQzzdSqQ9Thpbq+wHsuj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